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9-10赵爽梁广东
赵爽 梁广东
摘要:文章结合建筑行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就业市场为前提,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设置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变传统模式,构建CDIO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以执业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加大应届造价专业毕业生与建筑市场接轨力度,培养就业单位所需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造价;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4-0143-03
1 引言
“新工科”旨在打造高等工程教育的新范式,即是办学的新理念,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2],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从目前情形来看,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有着广泛的就业领域和良好的就业前景,毕业后可从事概预算、设计、监理、工程造价定额编制、房地产与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但随着工程招投标方式的变化,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也随之凸显出来.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传统模式,构建CDIO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以提升执业能力为核心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是必然趋势.
2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庞杂,实践性较强,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课堂学习任务,结合工程实例教学,立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调整,不断进行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结合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就业市场为前提,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各方面.
2.1 与建筑行业对应届毕业生需求存在差距
针对黑龙江省建筑工程五大主体单位中部分建筑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当前建筑行业对应届造价专业毕业生素质需求情况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等几个方面,见表1.
目前建筑企业对创新性有较高期待,但由于培养目标设定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限制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创新性培养,导致与建筑行业对应届毕业生需求存在差距,制约学生创新性培养.
2.2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部分高校的工程造价专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延续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和满堂灌的模式,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学方法单一,不以学生为中心,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教学效果不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严密的可操作指标
目前,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在授课过程中,仍重理论知识讲授,轻实践操作,沿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缺乏真正案例的训练,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差.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以理论课为主,独立的实践课很少.课堂教學内容偏重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结合实际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忽视实践操作,抑制“知识—能力”的快速转化,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未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2.4 师资匮乏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偏离方向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有关,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教师虽全部为硕士研究生,但年龄整体偏低,多数为讲师,职称比例不合理,多数是毕业后直接走向讲台的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3],专业实践能力总体不高,近两年来,虽有3位教师近企业锻炼,但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偏离方向.在部分课程授课过程中,虽采用了案例式教学,但没能紧密结合工程实例,缺乏结合实际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和工程实际脱节,学生无法体验工程项目实际过程,不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新工科背景下解决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措施
制定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规格,融入CDIO新理念,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撑和引领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4].
3.1 制定CDIO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建筑行业需求
针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和知名院校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考虑工程招投标方式的变化,参考就业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全新要求,结合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融入CDIO理念,制定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3+1”模式和“够用、必需”的原则,以实践教学为导向,推进分阶段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尝试多样化考核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借鉴CDIO工程理念,在校期间课程增加实训学时,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房屋建筑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估价等课程,实训内容与理论内容相对应,课程结束后提交实训报告.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提升创新性,企业实习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经验交流.毕业设计选题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以项目导向式教学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项目+团队”的创新实践模式,从课程实训到企业实习再到毕业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启迪传新思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思如图1所示.
3.2 完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创新能力
充分认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化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通过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秉承学校“厚德载物、经世致用”的校训,发扬“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完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理念,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纳入培养方案中.
3.2.1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培养理念,丰富教学实践经验,促使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融合,遵循“理论结合实际”与“够用、必需”的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目标、创新考核方式,完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3.2.2 创新“实验项目+学科竞赛”模式
学科竞赛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渠道,根据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学校“厚基础、强应用、养德性、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创新实验教学项目与开放性实验项目,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在校期间通过发表论文、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老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参加学科竞赛、自主设计开放性实验等提升创新能力.
完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过程如图2所示.
3.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引进双师型教师,提升青年教师能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融入CDIO教育理念,根据工程实际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缩减陈旧过时课程学时,增设综合性课程,使教学内容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借助于教具,使学生真正体验工程项目实际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促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4 结语
为了使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建筑行业对应届造价专业毕业生的素质需求,毕业后顺利与建筑行业接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较高,个人能力较强,有创新精神尤为关键.文章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就业市场为前提,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融入CDIO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完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制定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建筑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志鴻,邹复民.“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路径探析——以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7,11(5):486-490.
〔2〕陶秋香,涂继亮,舒建文.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创新素质提升路径[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8,20(1):97-107.
〔3〕胡元闯,张波,王凤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7):148-149.
〔4〕王国杰,张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产业学院探索——以福建江夏学院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7,7(6):1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