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诗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策略初探

2019-09-10许保刚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8期
关键词:策略

摘  要:传统诗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物质符号,是实现强国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中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依据,如何使二者巧妙结合,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育者面前亟迫的任务,本文试图通过一些教学策略的探析,解决语文教学中一些困境,让传统诗词成为发展中学语文核心素养重要载体。

关键词:传统诗词  中学语文核心素养  策略

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诗歌艺术。传统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浓厚的中华民族精神,铸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长相,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壮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2017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中学语文核心素养,并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如何在传统诗词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让传统诗词教学充满活力,把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落到实处,探究一些教学策略就极为重要。所谓教学策略,指的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般计划。下面浅谈一些教学策略。

一、包容性策略

钟嵘《诗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地位极其突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传统哲学、传统美学的精粹。为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传统诗词教学必须有包容,打通传统诗学与传统思想、传统哲学、传统美学之间的割裂。钱钟书《谈艺录》:“凡所考论,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盖取资异国,岂徒色乐器用;流布四方,可徵气泽芳臭。故李斯上书,有逐客之谏,郑君序谱,曰‘旁行以观。’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虽宣尼书不过拔提河,每同《七略所慨》;而西来意即名‘东土法’,堪譬《借根方说》之言。非作调人,稍通骑驿。”钱先生所说比较文学立场,“打通”方法我们不妨引入到传统诗词教学中,把传统诗词教学放在中华文化大语境下审视,强化诗词教学整体性。

(1)传统诗词教学应打通传统诗学与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诗学特别重视诗教。《毛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和主干的文化。诗在政治、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承载浓厚的传统思想观念。如果我们不了解“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就很难把握传统诗词的精神品质,对传统诗词就会缺乏真切的现实体验,培养不出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核心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在传统诗词教学中就会空洞无力。

(2)诗词教学应打通诗学与传统哲学

李泽厚:“哲学就是研究人(人类及个体)的命运,或者更准确地说哲学是对人的命运的关怀、思考和谈论。”传统诗词一直强调诗歌要有“兴寄”。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兴,指诗歌的审美意象对人产生的感发作用。寄,就是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所具有的社会内容。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庄子:“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中国哲学是现实的,传统诗学秉承著这一原则,始终关注人的生存命运,关注群体的价值尊严。传统诗词无论《诗经》《楚辞》、还是古诗十九首、魏晋六朝隋唐明清诗词,“一方面,是沉重地慨叹着生命无常,生命短促;另一面则是严肃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3)传统诗词教学应打通传统诗学与传统美学

传统诗词是华夏传统美学体现,汇聚着传统诗人们的审美趣味。传统美学在形成和发展中有一系列概念和命题。:“他们提出了‘意象’、‘隐秀’、‘形’‘神’、‘风骨’、‘气韵’、‘神思’、‘情’…‘景’、‘虚’‘实’、‘兴趣’、‘妙悟’、‘气象’、‘意境’、‘韵味’、‘情理’等范畴,以及‘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澄怀味象’、‘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知’等范畴。”诗词教学应引入一些传统美学术语。2018年北京诗歌鉴赏, 辛弃疾《满江红·送 李正之提刑入蜀》:“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ƒ。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ƒ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没有一些传统美学术语的理解,是很难深入理解诗歌的。

二、现实性策略

传统诗词所包含的一些典章名物、语法规范,对当下的学生可能陌生了,其中所蕴含的农耕文明节律感、慢节奏被都市文明的快节奏淹没,天人合一、天人同构思想被科学理性精神冲淡稀释,因而诗词教学应在学生现实关照下,发展核心素养,必须让传统诗词立足生活。

寻找传统诗词与当下流行乐曲间联系。中学生对流行乐曲比较感兴趣,流行的在他们看来就是新潮。虽说流行曲稂莠不齐,高雅与低俗并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传统诗词也可以以流行乐曲为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传统诗词教学实效。“在教诗时,让学生在流行歌曲中找出能说明诗的结构的歌词,并讨论这些结构能否有效地表达音乐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受。”诗词教学不可忽视流行乐曲这一现实手段。

总之,本着诗词文化使命精神,必须探究传统诗词教学策略,让诗词更好地为发展中学语文核心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诗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3

[2]中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郭绍虞.中国古代文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8

作者简介:

许保刚,1978,武功县人,武功县绿野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