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9-09-10陈学芬

锦绣·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行为习惯

陈学芬

摘要: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与变革,学前教育的方式与教育的侧重点已然发生变化。学前教育更加注重从娃娃抓起,将以培养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来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已经成为重点,长远来讲,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综合发展。本文将站在幼儿园工作角度,基于幼师的工作层面,综合对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广大幼儿教师进行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培养;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将一个动作无数次的重复,成为自然状态,潜移默化之间就会做出的行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还处于大脑空白的状态,处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与孩子父母就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行为习惯产生细微影响,需要我们树立榜样力量,正确引导幼儿良性发展。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生活习惯不合理

部分幼儿在生活习惯上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合理的安排饮食与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比如,在幼儿时期的孩子比较爱挑食,在餐饮搭配上也不合理。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

(二)道德习惯较差

幼儿作为父母的“掌中宝”,时刻呵护在心中,往往溺爱孩子,却忽略或者忽视孩子的不良习惯,间接助长了幼儿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受到有些家庭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儿的成长中,家长没有特意去引导孩子学会尊敬师长,孝敬长辈等一些中华传统美德,造成这些幼儿在道德素养或者道德行为习惯方面的缺失。

(三)缺乏独立自理习惯

幼儿还处在独立自主能力较差的阶段,对于日常生活中过重的活,并不能独立完成,基本都是有家庭长辈来完成,逐渐使得幼儿从小时候的意识中养成懒惰意识,并不认为这些事情是属于自己的事情,可以有长辈来做,缺乏劳动意识的幼儿,会变得过度依赖家庭的帮助,不能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

(四)个人卫生习惯较差

幼儿卫生情况是反映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很多幼儿缺乏对于卫生健康状况的认知。例如:随手擦嘴、满地爬行、吃东西前不洗手等情况比较明显。这些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彼此之间互相影响,很容易给幼儿埋下健康隐患。

(五)自主学习习惯较弱

学习是幼儿从主观上的本能表现,学习对于幼儿未来成长具有重要影响,部分幼儿在学习中,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做到自律。甚至会影响其他幼儿的学习,其集中体现在幼儿学习中没耐心、“小动作”较多的情况。

二、正确引导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幼儿卫生习惯

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内在与外在因素来思考,帮助幼儿建立个人卫生意识,并帮助其健康成长。首先,从幼儿自身角度来讲,处于心智与体力发育不健全的阶段,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正确引导,教育幼儿如何认知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其次,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该履行好本职义务,做好幼儿卫生的全面检查。例如:每天早上检查幼儿的面部手部是否清洁,是否有灰指甲,饭前是否洗手,个人穿着是否干净整洁等。从这些方面都可以正确引导及督促小朋友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同时,在幼儿班级中选出榜样,树立个人卫生标兵,让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不断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需要从幼儿抓起,幼儿的成长被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养成,需要家庭与幼儿园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努力。首先,家庭长辈需要加强对于幼儿的关系,培养孩子尊重长辈、文明里礼貌,其次,幼儿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与学生共同担当,互相分享,相互帮助的概念,让孩子们懂得彼此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建立同学之间深厚情谊。例如: “父母带着孩子在路边走路,见到长辈要打招呼或在班级生活中,一位同学需要搬东西,其他东西主动帮助别人”。

(三)培养幼儿勤于动手习惯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幼儿教育创设实践条件,以提升幼儿教育中的幼儿的体验感、实操性,以亲身经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幼儿教师创设积木游戏,鼓励孩子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搭建自己想要的房子或者其他建筑物,并要求孩子们进行分小组探讨学习,并进行实际操作,在相互配合,相互建议,共同进步。在实践的过程中,幼儿们不断发现搭建建筑物怎么样才能更加牢固,什么样的积木块适合搭建在哪一个部位,这些知识与体验是通过实践亲身得出,是书本中得不到的知识,幼儿们的亲身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真正的做到了“做中学”,因此,幼儿教师创设趣味性的游戏教学,对于培养幼儿勤于动手动习惯,以及促进幼儿未来发展也具备积极促进意义。

(四)让幼儿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对于新鲜事物具有足够的好奇心,其对于事物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积极丰富的。因而,幼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拓展思维,并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行为习惯。从幼儿教师角度来讲,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一些情景教学手段,正确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并为幼儿学习设置一些具体提问,鼓励并促进孩子们之间互动思考,形成“头脑风暴”。在这样的情景教学氛围下,幼儿找到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得到了知识与答案。幼儿教师在创设场景问答,例如:“为什么鸡长着翅膀而不能在天空中长期飞翔,让幼儿之间进行讨论,彼此之间互动交流,最终得出答案,鸡因受到人类的饲养,长期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导致骨骼变重,飞翔的功能退化”,这样的解答虽然不够全面诠释,但是,可以充分让幼儿们了解到知识点,并勇于思考问题,在幼儿教师的充分引导下,幼儿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问题,在不断的思考中,不断地解答,帮助幼儿养成勤于思考的行为习惯。

三、結语

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自身塑造优质的品性,深远来讲,会改变自己的一生。新时期,我国幼儿教育将培育幼儿全面成长作为既定目标,作为幼儿教师,需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为培养幼儿各种良性行为习惯,并不断创设适合幼儿教学新模式。当然,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孩子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师正确引导,在实践与时间的洗礼中,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苏丹.浅谈在学前教育中幼儿怎么养成良好习惯[J].文存阅刊,2017.

[2]房艳.浅谈幼儿期好习惯的教育和培养[J].神州,2018.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