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09-10刘玲

炎黄地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定势逆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他们善于采用“反常规”的思维方法,或从事件的结果向前推导,或故意从反向的角度看待某一问题,或在某种特定情形下逆大势而为,以达到特定的目标。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可以在教学中做些以下的尝试:

1 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 “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

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1.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

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像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1.3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时,我都是让学生先假设某个是岩浆,然后由岩浆开始推导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看这个假设的推导能否完成循环运动,如果不能完成说明假设是错误。依次假设之后就能正确地找出哪个是岩浆,此循环运动图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 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2.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維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2.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

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 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前后知识的迁移能力就越强,逆向思维也就越容易建立。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双基为前提,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作者简介:

刘玲(1982-),女,汉族,江苏宜兴人 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育,职称:中教一级,学历:本科,单位: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214221。

猜你喜欢

定势逆向思维能力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
试论中学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逆向应用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