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杨沂孙篆书艺术特征

2019-09-10崔洁康

炎黄地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风格特点篆书家风

崔洁康

摘 要:杨沂孙,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工钟鼎、石鼓、小篆等。杨沂孙是清代中后期碑学兴起时的代表人物,由于乾嘉两朝文字狱猖狂,学者们均将研究学习的重心转移到考据经史方面。在这一大背景下,当时的学者对雍丽典雅篆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清朝碑学运动时期产生了许多以篆书闻名的书家,杨沂孙独树一帜。杨沂孙的书风与诗风有极其相似之处,这绝对不是偶然,可以明显的看出杨沂孙对古法的赞赏和仰慕,其中还有他“家法”的指授。但他没有禁锢其中,而是不断推陈出新,打破常规,从而使“家法”更与时俱进。

关键词:杨沂孙;篆书;风格特点;家风

1 杨沂孙生平

《清史稿·邓石如传》后附有一百余字的对杨沂孙生平的概述,此外,根据一部分杨氏散落的信件、诗稿等真迹,还可以做出一定的补充。杨沂孙优良的家庭氛围,使杨沂孙在年少时候,便对文艺产生了浓厚兴趣。

道光二十三年,杨沂孙中举后,其父为鼓励他发扬家族文化,赠砚一方,更激发了杨沂孙对书法篆刻的浓厚兴趣。

杨沂孙在诗艺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杨沂孙存世诗歌多达522首,收编《观濠居士诗集》,诗中的浩然之气,结构纵横,句法多变。

杨沂孙曾在同治三年著录成《管子今编》七卷。杨沂孙还著有《说文考证》,《说文释例札记》、《杨濠叟日记》、《在昔篇》等书目。

2 杨沂孙篆书的时代背景与艺术渊源

个人书风的形成,在于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内在因素在于个人阅历,知识储备,家庭背景;而外在因素不异于是社会大环境,生活背景。

2.1碑学书法大兴的时代背景

乾嘉两朝皇帝大举酿造文字狱案件,当时学者怕言语不当招致祸端,将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对经史的考证和金石研究。乾嘉两朝的考据学极为兴盛,对考据学研究较深的学派是“乾嘉学派”。考据风对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加深了人们对古文字真实形态的认识,为碑学以至篆书的复兴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拓宽了书家们的事业和取法对象,从而促进了碑学的发展。

杨沂孙所在的时期,正是碑学发展的时期,碑学也取代了盛行千年的帖学,成为书法大宗。

2.2家学传承

杨沂孙的家族有着对书法的优良传统,从杨沂孙的祖父起,诒砚就成了一门规矩。杨沂孙家族所传承的砚,寓意着希望后辈勿忘祖训,寄托了对后来人的读书写字的期望。

杨沂孙家族的“拨鐙”执笔法,这是杨氏家学传承的又一项重要依据。杨沂孙曾在《敬书先君遗迹后示同福》一诗中说:“吾家拨鐙决,正传有受授。三世及先君,楷法照宇宙。守骏未尝跛,丰左不亏右。越小越精神,愈老愈韶秀。效法亦有年,思肖未入縠。悠悠世俗称,自省讵非繆。”

杨氏一族的这种家族精神是杨氏能成为文化名门的重要因素,诒砚和父教使这种家族精神薪火相传。

2.3杨沂孙篆书的取法与传承

據资料记载,杨沂孙在少年时期就已经进行了对书法的研习。杨沂孙最初师李兆洛,除研习四书五经外,还喜欢作篆书。当时所谓“阳湖派”的文人书家如李兆洛、张惠言等书家都在书法上极力推崇邓石如。杨沂孙受到这些书家的影响,对邓石如的书法甚是痴迷。

杨沂孙认为邓完白的篆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他心目中的“当朝第一”。他对邓石如的学习是在用笔上,巧妙的将邓用笔饱满的特点加在自己身上。而在字的组织结构上,不再像过去书家对以前法则因循守旧,而是通过对石鼓文、金文的摹写,将几者法则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字形偏方,圆方并存的新风格。

3 杨沂孙篆书艺术特点

乾嘉两朝,朴学大兴。朴学兴起的同时,带动了金石碑学的发展。碑学运动兴起后出现了大量的取法古篆的书法家,杨沂孙的篆书,汲取了诸家之精华,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杨沂孙的书法成就主要集中在篆、隶两种书体上,特别是在篆书领域取得的成就。

杨沂孙的篆书用笔饱满挺实,是在对邓石如篆书的研习上体会出来的,并综合在自己身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杨沂孙的篆书在字形结构和形态上跳出了之前书家所一直遵循的《说文解字》以及秦小篆书写规则的做法,在用功对《石鼓文》的研究,并参考了商周铜器铭文的结字特点。杨沂孙传世作品《陶渊明四条屏》可以看出,杨沂孙正是汲取了石鼓文的结字方法,将小篆的瘦长易为方正,点画参差错落,并呈现左底右高之势,才得以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在取法铜器铭文方面,在杨沂孙晚年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强烈,如他曾书写的《苏轼诗四条屏》,这件作品结体工整严谨,起笔收笔光滑、不着痕迹,用笔方圆兼施,变化灵动自然,行笔中锋,转折圆润。

杨沂孙所传世代表作《在昔篇》是他所精心编撰的一篇重要书学论文,是以四言诗的风格,讲述了古文字书法的历史,探讨了文字学与书法的关系,并将自己的一些在书写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经验写在其中。《在昔篇》不仅是一篇撰述古文字的文章,同样还在于它的书写性,作品采用古文字法,结合大小二篆,取法石鼓、商周金文。起笔圆润,行笔苍茫有力,收笔处藏锋驻笔;字形结构取法金文石鼓,结大小二篆之气骨,比小篆更古,比大篆更为新颖;章法上,由于本身是文章的形式,字的排列很均匀,大小均等,艺术价值上不如其他作品;整体风格上较小篆更具庙堂气息,整个字体呈现一种苍茫之感。此作品标志杨沂孙彻底完成书风的转变,书写和文献价值都成为传世巨作的原因。

沙孟海先生曾这样评价杨沂孙:“篆书最有功夫,精熟洒脱,看似不着气力,于邓派之外自成一家。”

参考文献

[1]张剑.《清代杨沂孙家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

[2]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陈振濂.《书法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4]靳永.《杨沂孙篆书在昔篇》[J].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5]刘正成.《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风格特点篆书家风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电视剧中的音乐叙事作用浅析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浅析东北秧歌的风格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