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宁英歌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2019-09-10陈华南

炎黄地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继承保护

摘 要:民俗文化代表着当地民众的历史文化及精神面貌,普宁英歌文化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之美誉。普宁英歌的保护与传承对提高民众精神文明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宁英歌”传承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当今市场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概述普宁英歌文化入手,分析了普宁英歌文化的继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普宁英歌文化的继承与保护策略,进而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普宁英歌的传承与保护渠道。

关键词:普宁英歌文化;继承;保护

在普宁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英歌。普宁市共有行政村518个和50个社区,有英歌队近百支,水平较高的有50支,尤其以流沙的南山、燎原镇的泥沟、流沙东街道的新坛村、下架山镇的涂坑、咸寮、占陇镇的旱塘、南径镇的陇华最为突出。春节或者是喜庆日子,英歌舞随着明快的棒敲击声响彻苍穹,村村锣鼓响遍城镇村寨,所到英歌的村民闻声而至,整齐的踏步声、扣棒声、锣鼓声把热烈场面推向高潮。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普宁英歌文化令观者陶醉。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英歌传承人的不懈坚持,他们不断丰富英歌舞的表演内容,用心致力对外推广英歌文化,为弘扬英歌舞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倾尽全力。

1 普宁英歌简介

英歌也称秧歌、莺歌,流传于潮汕一带,尤以普宁较为盛行。普宁英歌来源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潮州知府周硕勋《潮州府志》这是迄今为止有志书可查的关于唱秧歌的最早文字记录。英歌来源民间的一种说法是从武术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百姓练武习艺之风日盛,许多乡社多设拳间武馆不断变通手法,将长棒截为短棒,结合南拳马步练艺,称为练舞以遮耳目。据普宁旱塘村村民传述,乾隆年间,该村村民成枝撇不满地主豪强欺压,徒步往南少林寺学武,返乡后即在乡里东南西北四个门头及旱塘主村开设五个拳馆,传授武术。拳馆遭禁后,便以拳术为基础,用双短棒为器具,创编了英歌舞。至今旱塘村英歌的舞法仍独树一帜,每个舞步一定要按拳术的打法来做,要有拳步、马步。由此推测,明末清初民间已有“英歌”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潮汕地区很多文化传统从古代传承至今,并形成了一股文化向心力。

2 普宁英歌的文化传承现状

2.1继承与保护的力度不足

口传身授是普宁英歌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传承人对精神文化的延续和传递。目前传承人多数是年轻人,他们不愿意学习家乡流传下来的“不挣钱”的技艺,目前,普宁的多支英歌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2.2继承与保护的保障不足

首先是传承人的待遇不足。目前非代表性传承人并无法得到补助,而代表性传承人的资金补助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传承人为了生活就得外出打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宁英歌的发展,传承人缺乏更为系统 深入的学习,会使得英歌文化靠民间自己发展会遇到很大的阻碍,加之政府相关部门在很多方面资金严重匮乏,对英歌缺乏立法保护。广东省政府暂时没有专门设立保护普宁英歌 的条例,普宁英歌的传承工作无法规范化、法律化。

2.3是目前的英歌队渐渐失传于民间

现如今只剩下两三支英歌队中的中棚和后棚表演都面临失传的危险。一些英歌队对英歌文化没有创新,于是被人们淡忘。还有的地区是“传内不传外”的祖训,致使英歌文化与外部缺乏交 流,导致英歌出现固步自封的现象,至此也让年轻人失去学习和继承的动力。

3 普宁英歌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措施

3.1政府要加大保护力度

(1)立法保护。政府、非遗传承人和普通群众是直接推动力。我们要通过立法提高传承人社会地位,并按人数和比例对有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进行奖励。

(2)传承人应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在政策指引下寻找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激烈普通群众应该投入到非遗产的传承事业中。

3.2 普宁英歌文化进校园

学校在非遗传承中发挥巨大作用。一方面,非遗纳入当地中小学及高校教育体系需要政府的响应。构建相应的非遗研究机构加大非遗传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应让非遗走进校园,丰富校园生活。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非遗传承过程中学校培育人才的作用。普宁“英歌进校园”试点将普宁英歌传承的着力点前移,学校要重视开设“第二课堂”,组建普宁首支幼儿英歌队,聘请普宁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传承人悉心指导,在激发孩子们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上,让传统民间艺术成为加深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的源泉,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3.3创新 “三位一体”式传承保护模式

首次使非遗传承人的总体素质和师资水平都得到提高。高校开办设立非遗相关专业,让非遗走进课堂。而传承人肩负非遗传承重担,从小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其次优化内部管理。学校年轻学生对于非遗的兴趣减弱是非遗传承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三位一体”非遗传承与保护新模式有助于优化内部管理,进而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体系。非遗的保护工作开辟出一条可持 续的传承保护新路径非常有必要。近几年来,普宁市宣传文化部门要着力打造和弘扬、振兴普宁英歌传统文化,抓好重点文化工程,全力实施一系列保护计划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亮丽光彩。

3.4发掘、整理英歌文化的精神之髓

“普宁英歌以其群众性、自娱性在潮汕大地拥有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英歌舞不但是逢年过节、活动庆典必不可少的节日元素,而且也是当今强身健体的实际价值。普宁英歌是普宁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潮汕地区的普宁很盛行,且迄今已有300年左右的历史。首先是我们要宣扬英歌一往昂扬、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追溯英歌的历史渊源、脸谱文化、音乐武术等,其次是要加大对如舞蹈史、戏曲史、方言学、图腾文化等众多学问的研究。完整的英歌表演人数最多可达108人。但是这项国家级非遗的民间舞蹈人员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普宁英歌的传承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前、中、后棚是传统英歌的完整套式,但是目前有些地方也将“中后棚”合为“后棚”。现在绝大多数英歌队能完整传承中、后棚的英歌队屈指可数。普宁英歌的非代表性传承人中多以45 ~65 岁的人群为主,而且大部分对英歌文化底蕴及起源等深層方面并不了解。普宁市文化馆目前正以试点为示范带动,逐步对该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并从中获取相关文化。英歌之乡普宁南山村,热爱英歌舞要做到眼到手到神到,干脆利落、迅猛洒脱;腿功腾跃弹跳力度要高。因此除了要学会英歌的基本动作和队形外,还要真正领略英歌的精粹。

再次是推广 致力弘扬英歌舞艺术。“普宁英歌需要传承者们不遗余力的奉献与传承,继承前辈们留存下来的英歌舞服饰、道具、奖牌,担起深入骨髓的一份传承的责任。作为传承人,一是要经常带领英歌队走出面向世界,赴市、省、全国比赛、表演献艺;二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英歌舞队伍。

3.5普宁英歌的创新发展

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创新--走进校园,普宁英歌的传承现状并不消极,传承之路需要上下求索,寻求英歌文化氛围,因此英歌队的传承才会长盛不衰。英歌具有公益性,学英歌、舞英歌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再加上逢年过节英歌舞者常常忙得不着家。因此,兴趣是促成英歌舞者坚强的后盾。现在的普宁英歌在造型、动作都更加丰富。如果老没有创新,人家看久了就厌了。因此,普宁英歌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敝帚自珍的“一师一徒”模式到开放教学有教无类的进步,不断推动着英歌舞从广场走向舞台。

总之,有计划地开展“普宁英歌进校园”活动,不断要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领域,而且还要让乡土民间艺术不断得以传承创新,让英歌文化成为打造普宁文化的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徐汶.潮汕英歌舞的文化特性和发展前景〔J〕.广州 体育学院学报.2012,3

[2]程新年,刘建其,何丽琴,张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 存在状况与保护策略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10

[3]陈华南,王史风.普宁英歌〔M〕.普宁:普宁市文广新局,2014,1

[4]张晓红;徐汶.潮汕英歌舞的文化特性和发展前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陈惜娜;林友标;廖佩文.对潮汕英歌舞文化内涵的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年07期

[6]柳剑文.英歌舞与花鼓的舞蹈形态学比较——兼辨萧遥天“英歌源自花鼓”说[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7]方港;刘学敏.武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创编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猜你喜欢

继承保护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