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遗迹的保护中的应用

2019-09-10栗成林毛娜

炎黄地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文物保护

栗成林 毛娜

摘 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数字化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从不可移动文物遗迹的定义入手,结合我国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研究的现状与具体实践,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定义、内容,数字化技术定义、应用方式及数字化保护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所引用文献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总结。基本了解了我国目前数字化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和潜在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遗迹;文物保护;数字化技术

文物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证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转变,它们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自然资源利用,是关于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文物大体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然而,今天环境中有许多文物,没有地方可以搬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虚拟现实和多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数字技术在不动产文物保护和展示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在当下,随着高科技多媒体的大发展大应用,互联网数字技术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不可移动文物与数字化技术

文物可分为两类:“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不可移动的文物是通常不能在其地理位置移动的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幸存者,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它主要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洞穴寺庙,石雕,壁画,代表性建筑等六大类文物。其中,现代重要的历史建筑和代表性建筑应该在1840年之后产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运动或者名人的历史遗迹和建筑,具有珍贵的纪念,教育以及历史价值。

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一种随电子计算机而来的科学技术。图形,文本,声音,图像,转换为计算机识别的二进制数“0”以及在“1”之后计算,处理,存储,传输,传输和恢复的技术。在整个数字设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过去几十年出现了各种技术思想,但时空双向的协同作用一直是发展的主流。从宏观角度看,数字化设计的发展过程相當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发展,从点到线,再从线到发展的过程。仿真技术的应用价值正在当前数字化设计技术发展中日益凸显。随着虚拟样机概念的引入,仿真技术的应用趋于更加协同和系统化。近年来,对虚拟样机及其各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里程碑式的成就。

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像数字技术和三维虚拟技术等数字保护工具。从文物的宏观,微观和三维方面来看,文物被全面记录下来,文物的历史文化得以继承。所应用的数字技术主要包括综合应用传感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同时衔接博物馆关于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物,在数字应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模式,强化保护手段,促进信息化管理,促进信息保护。结合各种科技信息手段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从管理,保护和研究的多方面构建博物馆文物数字保护管理系统。全面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

2 不可移动文物在当下的数字技术应用

目前,由于自然灾害,环境恶化和经济建设,文物的破坏已达到惊人的程度。文物保护和管理日益紧迫和艰巨。在现代城市的建设和转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建新”与“养老”之间的矛盾。与可移动文物相比,不可移动的文物由于体积大而难以移动,不考虑文物的整体运动是否会造成二次破坏。仅从历史环境来看,文物本身就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不可移动的文物不仅是简单的建筑物或墓葬,而且是文物的整体内涵,如重要的周边建筑,庭院,墓葬等。这些是文物本身的共存。

文物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于计算机图形学研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和技术的不断成熟,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同时,文物数字化研究在国内进展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文物图像网络传输,三维神器修复,全景构建,三维模型构建,大型文物建模,文物符号提取和应用,数字博物馆的创建以及一些个人文物的文化内涵和应用的研究。数字和多媒体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文物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水平,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不动产文物的保护,数字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各地数字博物馆的建成。

3 数字保护领域的发展

不难看出,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于历史文物的展示和保护具有极高的价值,可以将其全面提升。首先,文物用于通过图像数据采集方法建立物体的三维或模型数据库,保存各类数据和文物空间关系等重要资源。实现科学,高精度,永久保存濒危文物。其次,利用这些技术提高文物修复的准确性和预判,选择使用的保护手段,可以缩短修复期。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文化资源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范围内,并利用虚拟技术通过网络更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文物。因此,将文物与地域的限制分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文物真正成为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

目前不动产文物的展示和利用远远不够。传统村庄的使用也存在类似的缺点。中国的传统村落堪称“一村一风情”。然而,在四川近百个中国传统村落中,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风格外,其他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尚未得到充分探索。至于更多不可移动的文物,如古建筑,名人故居,宗教祠堂,以及一些因交通不便而深深隐藏的文物,有些仅限于标牌,没有特别的展览,吸引力大大减少。因此,如何通过数字手段解释和传播文物背后的故事仍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基金项目:本文受郑州大学2018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郑志愿’——文化遗产公益性保护路径创新”(2018cxcy494)资助

参考文献

[1]滕铭予.计算机与考古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3):85一90.

[2]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3]樊少荣,周明全,姬利艳.考古文物的数字化过程研究[J].微机发展,2004(12):14.

[4]吴玉征.文物数字化寂寞中前行[J].中国信息化,2005(07):5.

[5]宋毅鑫.基于3DS+MAX技术的目的虚拟展示系统研究与设计[D].2013.

[6]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栗成林(1997.5-),男,汉,河南省郑州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科技史

猜你喜欢

数字化技术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议文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之间的关系
数字化室内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相互渗透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