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险资金运用于农村普惠金融的思考

2019-09-10于波

辽宁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保险融资农村

于波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严峻问题,尤其是“三农”等薄弱领域的问题更加突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加大普惠金融覆盖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助推国家扶贫战略。2015年末,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响应中央政策号召,决定运用保险资金开展支农融资业务,为人保客户提供延伸金融服务,积极探索保险资金支农的方法和路径。本文仅就保险机构开展普惠支农融资业务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需把握的关键点浅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保险 融资 农村

一、保险机构开展普惠支农融资业务的出发点

(一)响应中央文件精神,承担国企社会责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特别是在最近的中央及监管部门各类工作会议上,提出保险资金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业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人保集团”)试点运用保险资金扶持“三农”正是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以此为出发点,人保集团推动业务开展就会很快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人保集团与全国各省、市、县级政府开展合作,总授信规模逾400亿元,社会反响强烈。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人保也得到了来自各界的鼓励和嘉奖。

(二)抓住普惠金融发展机遇,纵深农村金融服务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普惠金融战略,不论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都积极布局农村金融,抢占“蓝海”市场。人保集团拥有大量农业客户,每年向1.22亿户农民提供农业风险保障,获客成本低廉。约5%有融资需求,潜在融资客户超过600万户。按单户金额15万元计算,每年潜在融资需求超过900亿元。保险机构运用自身保险资金为农村保险客户提供延伸金融服务,是保险资金尝试多元应用,缓解“资产荒”问题的一项有益尝试。同时,随着竞争主体日益增多,农村保险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保险机构开发综合金融服务,深度服务农业农村领域是突出重围,构筑竞争壁垒的—个可选择的路径。

二、保险机构开展普惠支农融资业务的落脚点

人保集团最初试点普惠金融业务,采用的是与外部助贷机构合作模式,但由于外部助贷机构缺乏对农村市场的理解,涉农融资开展不理想。为了充分利用公司自身农网优势开展延伸服务,集团决定在外部合作基础上自建团队探索内部助贷模式。后续随着业务逐渐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集团选择了财险公司作为普惠支农融资的具体实施机构。一方面,财险公司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约1.4万个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乡镇级服务网络覆盖超过98%,具有突出的人员网络优势;另一方面,财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社保等民生保障业务多年,对农村金融市场,传统种养殖行业以及地方政府和农民的需求想法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协同保险主业可以更好地满足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和农民的金融需求。

三、保险机构开展普惠支农融资业务需把握的关键点

(一)贯彻国家和地方农业发展政策是业务支撑点

保险机构在具体落实普惠支农融资业务过程中,需主动把握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农业发展政策,根据地方农业发展规划安排资金投放于国家和地方积极支持的农业产业,助力农业发展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此作为业务发展的支撑点,能够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的认可欢迎,来争取更多的贴息贴费和增信支持,业务开拓也会更加顺畅。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人保集团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参与政企合作,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赞扬,同时农民也得到了实惠,并引起社会媒体广泛关注,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发展关键点

支农融资本质上是一种信用业务,为了有效防控风险,保险机构在具体实施审核项目时既要借鉴现有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也要根据农业农村自身特点差异化的识别和规避农村金融风险。目前,保险机构在实施试点的过程中采用了信用保证保险、第三方担保、担保机构风险兜底、保证金账户、止损机制等多重风险防控措施。除此之外,农业的自身属性和农村经济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的多元化风险特征——不仅包含农业自身存在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还包含借款主体和金融机构自身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我国目前仍是小农经濟格局,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农业,也没有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导致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中无法对风险做到有效防控。农户契约精神的缺乏,一旦面临天灾或产品销售不利的情况,一个地区的农民可能出现群体性违约行为,同时由于农村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农户的单方面违约行为并不能得到有效处理。要真正防控农村金融风险,保障市场平稳运行,笔者认为在实践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挥保险主业优势,通过农险、农产品价格/收入保险覆盖农民种养殖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人身意外险,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覆盖企业或农民的人身和财产损失风险,从而对因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形成有效风险补偿,农民不至于“伤筋动骨”。

2.如何解决现有条件约束下普惠金融涉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保险机构识别风险的关键所在。保险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员和机构网络优势,聚焦产业,通过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对龙头企业订单农户、上下游农户择优发放融资,借助企业力量做好客户筛选和融后管理。产业链模式可有效缓解在融资业务中存在的服务能力不足、担保方式单一、客户群体分散、管理成本较高、风险不易控制等难题。并且,通过对行业进行分类,在业务实践过程中进行归纳形成模式,可以将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批量化运作,从而降低业务操作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3.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联合地方政府加强农民守约教育。人保集团农险种类超1000个,市场份额超50%,基层掌握较强的承保、核保经验,公司可以联合政府、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区别于传统的银行征信报告,农村更讲究熟人信用,因此在征信调查过程中可以围绕熟人评价、村长评价、兴趣爱好、家庭状况、行为道德等各类软信息开展征信普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借贷问题。

(三)加强政企互动,协同保险主业发展是业务协同点

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商业绩效与社会绩效双重目标的实践。保险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应以协同主业为目的,通过融资业务带动保险主业发展。一方面,保险机构可以通过加强政企互动,为地方政府支持的农业产业提供融资,提高在政府中的话语权,保持和扩大政策性业务市场份额,提升业务竞争力;另一方面,保险机构通过为农业产业上下游提供“保险+融资”综合金融服务,可以有效增强客户粘性,发展商业性业务。

(四)加强专业化团队建设,制定独立的业务管理机制是管理关键点

区别于传统保险业务的运营管理模式,普惠金融业务的逻辑与保险业务完全不同,保险机构跨界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缺少专业化的人员。因此,在业务开展初期,建立一支能够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专业化团队是业务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聘用掌握普惠金融专业能力和技术的专家,与保险机构自身熟悉县域市场的人才进行融合,可以形成一支既懂市场也懂运营,既了解保险也熟悉信贷的专业化操作团队。同时,有效规避业务操作风险和业务人员的道德风险,也是管理的关键所在。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关键在于用制度管人,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制度、理顺流程、清晰权责,整体把控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分公司)

责任编辑:张永辉

猜你喜欢

保险融资农村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
5月重要融资事件
浅谈不婚主义下保险“受益人”的指定问题
4件重要融资事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