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本二年级“讲故事”教学策略探讨

2019-09-10陈凤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表格讲故事

陈凤

统编本教材与以往的人教版教材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初步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的诉求。以二年级教材为例,其中一大变化就是增加了大量“讲故事”的要求。从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起,就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借助图片、提示语等讲故事这一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教材中“讲故事”的教学功能,笔者以为,我们需要重构课堂“讲故事”教学的策略。

一、在准确定位中循序渐进

关于“复述”这一语文能力的达成,统编本教材是通过“二年级借助图片等讲故事、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这样来安排的。整体线索清楚,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可是笔者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任意拔高年段目标。如一位老師在教学《小马过河》时,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来讲。再如一位老师教学《羿射九日》时,让学生对“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进行创造性复述。对照复述的长线安排,很明显这两位教师的要求超出了二年级学生的水平。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复述这个概念,统编本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才向学生正式提出,之前教材中一直是以“讲故事”出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笔者以为只要能把故事大概地讲述出来,语句比较流畅就可,切不可要求过高。

如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一课,虽然文中为学生的讲述提供了千人糕制作的流程图,但是如果要求学生将过程讲得一清二楚,就需要非常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段建议,“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能借助插图讲述,能够列举即可。不用按照顺序,或者穷尽所有的要素”。教学中,笔者在评价学生的讲述时就定位在讲清楚几个要素就可。没能讲到的要素,则引导其他学生提问,通过二次解答来完成。

二、在顺势而为中巧用支架

二年级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要求他们把学过的课文内容讲述出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统编本教材在每次要求学生“讲故事”中,都会根据文章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图片”“关键词句”“表格”等多种形式的支架,以降低学生讲故事的难点。

如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要求学生能借助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笔者发现,文中插图画的是邓爷爷为小树浇水的画面。此画面不能完整地向学生展示植树的过程,如果仅凭这张插图就让学生进行说话,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圈出描写邓爷爷植树动作的词语。再在交流中随机板贴“挖坑”“选苗”“移树入坑”“挥锹填土”“扶正树苗”等关键词。最后让学生借助插图和关键词来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笔者巧用 “关键词”和“图片”这两种支架,学生不仅能将课文中描写的情景说出来,还能结合插图发挥想象,将文中没有写到的给树浇水这一步添上去,使植树过程更加完整。

再如《蜘蛛开店》,这是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经过一年的讲故事系统训练后,学生对借助“插图”“关键词句”等方法均有认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讲故事”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文中提供的示意图一种支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提供多种支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进行选择。

运用支架指导学生“讲故事”,关键还在于顺势而为,因文而异。教材中提供的支架只是为我们提供一种参考,如何发挥最大的教学功能,还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设计。

三、在点面结合中实现全体参与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讲故事”的课堂更容易成为优秀学生的天下,一些较弱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参与,甚至经常可以发现他们自然地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的角色。

同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往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会越发明显。因此在“讲故事”课堂中,教师要关注这种差异,不能让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做个“表演”就草草了事,而是要脚踏实地地给学困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调查中笔者还发现,有些“讲故事”的课堂,起先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是因为教师不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讲演欲望,学生的积极性就慢慢下降,直至出现注意力游离的现象。

笔者一直在思考,能不能通过有效机制的创设,“倒逼”不愿说的学生参与,同时又能确保积极性高的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发展。笔者在《小马过河》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引进“学习

共同体”的教学理念,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

问题。

师:《小马过河》这个故事老师小时候读过,你的爸爸妈妈小时候也读过,现在你们也读到了。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能试着讲讲吗?这么长的故事怎么讲呢?别急,我们请出4组词语朋友来帮忙。(出示课文习题中的四组词语)

马棚   愿意   磨坊

驮   挡住  为难

突然   拦住   吃惊

难为情   动脑筋   小心

师: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讲故事,每位同学讲述一行词语的故事。练习时注意:1.平时不爱说的同学优先挑选;2.听的同学要等讲的同学讲完后再提建议;3.展示的时候,四人一起上台,如果组内同学有困难,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四人小组展开练习)

师:好,刚才大家在准备的时候都非常认真,能相互补充,提出建议,非常好!现在,小组汇报。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习共同体“弱者优先”的原则下,不会说、不爱说的学生有了练习的机会,同时,又因为是小组合作展示,使得优等生也有了“用武之地”,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成为了可能。在全班展示评价环节,师生、生生之间又会形成新的对话。如此,这样的“讲故事”教学就显得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统编本教材二年级“讲故事”教学任务的编排,不仅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长线安排。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读懂、读透统编本教材“讲故事”的要求,顺势而教,循序渐进,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阳明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表格讲故事
组成语
趣填成语
履历表格这样填
表格图的妙用
借助“表格”解答稍复杂分数问题
讲故事
填方格
听妈妈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