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研究

2019-09-10杨立蛟孟现美刘强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全媒体培养路径文化自信

杨立蛟 孟现美 刘强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相互融合,打破了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山东某高校调查为例,基于全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方向,从不良思潮、外来文化、思政课堂三个角度来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并配合学生主体意识、教学环境、校园网媒,以及大学生媒介素养四个方面,尝试探索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 全媒体;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4-0053-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文化自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知识分子群体,即将步入社会,成为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对于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全媒体的发展,社交网络平台及新兴传媒模式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从教育视角出发,研究如何利用全媒体增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成为了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文化自信内容的认知不足

文化自信包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部分内容,它起源于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发展和提高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文化自信内容的调查中,98.12%的人选择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90.98%的人选择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77.05%的人选择了革命文化。文化自信既是基于我们民族苦难和奋斗史的文化自觉与自豪,又是我们民族寻找自身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史的历史展示。因此,能够同时认识到文化自信三个组成部分的被调查者远低于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对于文化自信的涵义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准确认识。

(二)互联网成为大学生了解文化的主要渠道

在认知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调查结果方面,被调查者有78.94%选择互联网,其次是电视广播占69.98%,课堂讲座占61.99%,报刊杂志占50.63%,老一辈的讲解和旅游分别占42.35%和20.89%。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电视广播虽然不如互联网便捷,但也是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课堂讲座则能够更深入地学习到文化知识,报刊杂志相对于网络报刊而言,时效性不强且携带不便等,并不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另外也有一些人喜欢在现实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影子,他们放弃互联网,特意寻找大街小巷的书摊购买传统文化的书籍,专门找家里的长辈听故事,甚至会通过旅游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但只能作为前两者的补充,并不具备优势。同时,大学生使用手机APP中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占比74.2%,24.06%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抖音等小视频软件。不难看出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自媒体空间有利于优良文化的推广。数据表明,占领互联网的文化制高点,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利用全媒体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仍是首要任务。

(三)大学生对文化认识碎片化

在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所接收的信息过于碎片化。这些简短直接和流于表面的阐述,缺乏思考深度和系统思辨性,大学生长期接触这类泛用性及实用性均有所欠缺的信息不利于其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高。问卷显示,在使用自媒体平台的大学生群体中,62.46%的大学生认为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在于偏好碎片化标准的阅览而忽视深入探求,导致对文化的研究不深,造成误解在互联网发展越来越盛行的背景下,自媒体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微博、微信等平台出现了一大波自媒体用户,他们的每一条动态都各具特色,正是这些特色吸引了无数大学生的眼球。更有些成功的自媒体运营商,他们的粉丝数不再止步于一个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例如风头正盛的抖音APP,当代大学生通过拍摄小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生活节奏之快使得人们倾向于在碎片化时间里获取碎片化的知识。随着各类媒体的不断深化普及,媒体互动及信息传播突破了信息对传播媒介的限制,在此背景下每个人都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发布主体的平民化,加之缺乏正确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使得大量冗余信息为迎合市场需求而出现,不具备深度利用价值,其传播的信息也缺乏广度和深度。长期依赖于零散性较强的阅览,不仅无法对已有知识建立一个系统的体系,还会使真正的深入研究成为难事。长此以往,会使人独立思考与辨别能力逐步退化,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构建。

二、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全媒体既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带来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首先,全媒体凭借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介,拓展了文化建设的载体。当前,大学生借助于互聯网,可以实现信息的全员覆盖,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及深度。其次,打破了时空的局限,高校通过多种媒体进行日常化推送主流文化的知识,使得大学生在零散的时间受到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深度了解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此外,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介相结合,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内容能够多角度深入适应现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民族自豪感。但与此同时,全媒体环境下不同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必然产生多种不同文化的相互冲突,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同文化间的竞争,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也显示了文化自信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大学生易受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

根据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调查结果,配合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的选项中,68.72%认为西方文化的影响,这说明大学生仍存在着判断力及辨别力的不足的问题,造成了文化自卑心理的兴起。而全媒体全程化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到全球的信息,这也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必要依据。这种全球性的文化传播,一方面充实了我国的文化市场,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随着良莠不分的西方文化日益深入到思想和行为方式中,社会阅历尚浅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对新兴文化的好奇与探求欲,加之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当代大学生极易受到外来文化中一些负面的因素的影响,对外来文化盲信盲从。现阶段,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以及工作的选择方面都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目光短浅,过于看重眼前的利益,而且过于看重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肆意横行。传统美德中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被逐步抛弃,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思政课堂难以发挥文化辐射作用

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价值认同具有内在联系,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根据问卷显示,28.2%的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态度是勉强喜欢,认为对培养文化自信作用不大,28.77%大学生认为非常大。随着新媒体的全覆盖,当前课堂尤其是思政课的低头族现象蔚然成风,大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不再仅限于课堂,传统的思政课多以灌输式传授为主,这使得大学生对思政课丧失兴趣,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思政课的文化价值难以彰显,文化育人任务难以实现。大学生尚未完全脱离学校进入社会,思想价值观念还不够成熟,非常容易受到网络上的各种各样不良思想所诱导,导致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存在明显的偏差,甚至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情。例如,北大学子弑母杀人案中,吴谢宇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由于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观念保守,引发了吴谢宇的不满,最终经过多年积怨爆发走上了弑母之路。还有多年之前的药家鑫案件,这些案件都说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三)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排挤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少数人认为传统文化迂腐守旧,跟不上潮流,更喜欢西方文化。对外来文化,32.99%喜欢并经常上网浏览有关的内容和观看电视剧,33.28%对外来文化淡然置之,偏好传统文化。在全媒体环境下,外来文化无时无刻渗透于网络以及传统媒体的角落中。受到西方文化产品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例如美国电影所传播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世界主义等价值观,造成大学生缺乏对新事物的正确判断,一些大学生甚至表现出了文化自卑、文化盲从、文化无知的现象。奥地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精神支撑,之所以追求超越,是因为感到自卑。当代大学生缺乏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在文化责任的角色上具有消极心态。在文化冲突中,遇到错误的问题就归因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身发展问题。山大“学伴”项目,一度引发争议,这反映出当前存在文化自卑的现象,人民日报评,不卑不亢才是最好的尊重,争创双一流之路,终究由文化自信铺就。克服文化自卑,不仅要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使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更要求大学生在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树立开放包容吸收借鉴的文化观念,为培育文化自信奠定心理基础,担负起文化建设的重任。

三、全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的探索

(一)依托全媒体的文化传播能力,激发文化认同感

提升文化自信,首先要激发大学生对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唯有具备充分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有底气,底气越足,就越能坚定对自身文化自信的自觉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本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肯定本国文化的价值。要牢记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意志开拓的革命传统。在进一步坚持和弘扬这两个传统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引领下,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及文化底蕴。其次,利用多种媒体媒介,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抵制庸俗不健康的文化,主动承担文化建设的使命。对于高校而言,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既要充分发挥革命基地、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的育人作用,同时也要利用好全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技术,将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向大学生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历史渊源,底气何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构建全媒体的传播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文化自信的教育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很有必要。因此,抢占全媒体文化阵地,高校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从相加迈入相融。媒体融合绝非平台的简单叠加,高校应整合现有媒体资源,对媒体平台进行分流,对运营效果差的平台予以关停或者改组重建,重点建设影响力大、及时跟进热点的网络平台。例如微博、微信作为大学生主要使用工具,可以通过文字结合图片、小视频的方式推送传统文化、党史等文章,并及时整理评论留言,与大学生互动交流。而客户端在大学生的手机中经常处于搁置的状态,可通过其他的方式使其有用武之地。其次,内容为王,品质为本。要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以内容创新赢得受众。要推出一系列思维新、观点正、主旋律的优质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引导学生提高信息鉴别力、选择力。注重传播途径和方式,碎片化传播与深度传播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既要生产出短小新颖、引人注目的内容,又要推送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创新内容表达方式,综合应用动漫动画、图文图表、视频音乐等方式,在内容展示上实现全媒体化。线下利用校园实体资源进行文化宣传,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打造校园文化系统,弘扬主旋律文化,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从而扩大优秀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三)发挥全媒体的教学辅助性,开拓创新教学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堂是文化育人的主渠道,要重视思政课堂,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堂和培养文化自信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加强课堂互动,采用开放探讨式教学法,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另一方面,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并熟知我国文化,依托多種媒介,多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文化知识。线上方面教师可借助于媒体资源,例如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网络思政教育进行大胆探索,通过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思政课网络教学以及学习平台,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资源以及教师课堂专题学习的教学资源充分结合,形成了网络课堂和实体课堂相交融的一种崭新的教学与认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线下方面,学院内设立了明德工作室、文化长廊,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并通过开展重大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深入认识并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

(四)基于全媒体的特征,全面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在面对各类不同的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素养。在全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尤为重要。依托全媒体,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以提高其对信息的选择力、理解力、质疑力、评估力,使其具备批判性接收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介信息的能力,提升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能够自觉甄别不良信息,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入侵。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应学会理性鉴别各类信息,对非法信息、垃圾信息、暴力信息做到不转发不浏览,自觉抵制不良信息。遵守法律道德规范,避免网络暴力的行为。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做大、做强舆论工作,依托网络、广播、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介,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创办主题教育网站、网络论坛等网络工作平台,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议题,积极引导,推送优质正能量的信息内容,促进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品味,使其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主动远离不良信息的侵扰。

四、结语

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优秀革命文化的深入普及工作仍有待开展。结合新兴媒体,多角度、全面性地广泛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深远意义,在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价值更大。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1.

[2]成长春.大学文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60-64.

[3]曹群.论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价值认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7(4):95-9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0.

[5]于波.坚持守正創新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J].红旗文稿,2019(6):16.

[6]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猜你喜欢

全媒体培养路径文化自信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