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

2019-09-10李嘉奇王健

速读·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谚语跨文化交际文化

李嘉奇 王健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中的常见谚语,多方面分析两类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原因,以期达到服务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谚语;文化;“时间观念”;跨文化交际

谚语,作为世界各国家喻户晓的一种文化形式,都是各自不同生活经验的总结,指导着各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根据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关于跨文化的“五大价值取向理论”(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86页),英语国家和中国的价值体系在五个主要方面存在着差异,即“对人性的观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时间观念”、“对人类活动的观念”和“对人类社会关系的观念”。这些差异在英语国家和中国的一些典型谚语中有所体现。

例如英语谚语“奇闻只有九天的寿命。”(A wonder lasts but nine days.)这句话表达的是“时间永不停息,新事物源源不断,必将取代旧事物”此外,另一句英语谚语“生活需要反思,但人必须向前看。”(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同样警示人们把握未来,赢得明天。“时代在改变。”(Times change.)则是启示人们放眼未来,不能保守不前。

相应地,中国一些谚语如“苦尽甘来。”(Pain past is pleasure.)“吃一堑长一智”以及“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则是启示人们尊重历史,尊重老者,从老者、前者的经验和自己的过往经历中汲取经验,使之成为自身前行的宝贵财富。

由此可见,源自于两类不同国度与时间相关的谚语充分体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即可以概括为在英语国家谚语中,更加体现“未来导向”,而在中国相应的谚语中,则更加体现“历史导向”。其中的原因可大致从“跨文化交际理论”和英语国家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结构这两个视角来解释。

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五大价值取向理论”认为,大部分英语国家(以美国等为典型代表)归属于“时间观念”中的“未来导向”,中国则归属于“历史导向”。正是由于不同时间观念的影响,英语国家和中国针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世界在永恒变化,人总要朝前看,因此更加关注未来。然而中国人“尊老”的传统和“以史为鉴”的文化倾向使得他们更加关注以往的经验。

此外,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105页-110页)也指出,主要英语国家倾向于“短期导向”,而中国则是“长期导向”。在英语国家,人们对于付出努力后快速有效地产生结果较高的期待,因此更加重视未来(M.W.Lustig&Jolene Koester,Chapter5)。而在中国,人们常常追求前期的痛苦和延期的满足,即“先苦后甜,苦尽甘来”。这包含着借鉴以前的经历,把以往的痛苦转化为成功之钥,为当下和未来服务。同样,霍夫斯塔德的“权力距离指数”(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102-108页)表明,主要英语国家属于“低权力指数”(Low PDI)国家,这些国家的人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未来的理想生活。(M.W.Lustig&Jolene Koester,Chapter5)相对应地,中国由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具有“尊敬长者”的文化传统,这无形中使得中国成为“高权力指數”(High PDI)的国家之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中国人的眼中,长者的有益经验是教育后代的权威资源。

大部分英语国家临近海洋,其文明属于海洋文明的一部分。海洋文明始于古希腊,以冒险、征服、探索为基调。古希腊人“把海洋当作训练勇士的学校”(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上卷》58页),人们具有探索和接受新事物,注重未来的倾向。大部分英语国家先于中国进入工业社会,根据霍尔的“一元时间制”理论,这些国家的人们注重制定长期而周密的规划,而这正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英语谚语中体现的“未来”在英语国家的时间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李建军,李贵苍《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86页)。中国拥有延续五千年之久的历史,这比英语国家要长得多。其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优势赋予了中国人汲取历史经验的雄厚资本。此外,从古至今,上至中央权力机关,下至普通百姓,“以史为鉴”都是主流。古有历代贤臣以史进谏;帝王尊崇本朝先帝,并从前朝兴亡悟出为君之道;民间历史故事更是数不胜数,代代相传。今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精神指引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谚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正是不同文化的产物。通过针对谚语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植根于文化中的不同的时间观念,背后都有着不同的理论背景,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在跨文化交际尤其是中国与英语国家的交际中,通过家喻户晓的谚语来学习不同国家的时间观念,并以此服务于跨文化交际,是可行且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2]M.W.Lustig&Jolene Koest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3]M.W.Lustig&Jolene Koester.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4]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李建军,李贵苍.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李嘉奇(1999—),男,汉,河南洛阳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王健(1959—),女,汉,北京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心理学、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谚语跨文化交际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