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项目课程激活新科学教育磁场
2019-09-10沈玉红
沈玉红
新教育倡导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科学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所在校生物教师在“课程即生活、课程即环境、课程即机会”的理念下,卓越实施生物国家课程,研发学科拓展课程,通过“做中学、读中悟、写中思”实践路径,不断进阶行动,改变着师生教与学的行走方式,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开设生物社团活动课
学生对生命科学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我们在最初的社团课上开展的是一些生物“小发现、小制作、小调查”的“三小”活动。比较典型的有:①制作类活动,如动植物细胞模型、生态瓶的制作。②调查活动:调查校园植物类群、调查初中生近视情况。③科普作品评比活动:科普小报、科普PPT、科普微电影、科幻画等作品的评比。虽然这些活动同学们很喜欢,却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实践能力。我们在寻求突破,尝试从社团活动走向研发校本化生物项目课程。
“拿来项目”科学实践
我们学校是江苏省STEAM项目优秀实验学校,知道STEAM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倡导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利用工程学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能力。2017年新教育国际论坛在海门举行,主题是新科学教育——科学之光照亮求真创新之梦。主题报告点燃我们研发生物项目课程之火。当时正是流行性感冒季节,我们决定把第一个项目课程定为《病毒爆发预警:如何对抗流行病》,拿来别人已研发的资料,力图融入我们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实践和项目的学习等元素,借鉴STEAM教育的理念,组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实践活动。
深入学习课程理念 虽然生物组老师教龄都10年以上,更有海门市学科带头人这样的优秀师资力量。但我们更多是在教材教法上的研究,却没有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的经历。所以,组内老师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并对课程理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习。在无法避免的职业倦怠期来临的时候,新科学教育为教学又打开了一扇提升自我、促进专业成长的大门。
适当分工,编写课程初稿 明确项目的培养目标是不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核心,而是在问题情景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綜合能力。将课程分为八个子课程、每个子课程的编写包括七个板块。(如表)
实施课程,边实践边改进 由于是首次进行项目式学习,我们选取了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课程的实践与完善。课程集体活动时间定在每周二社团课,分组活动利用学生课余时间。为了便于师生交流,我们还建立了课程微信交流群。在课程伊始发生了一个小故事,有一组同学在家里制作隔离操作箱后拍照发到群里,问:“老师,我的隔离箱做得对吗?”这时有热心的老师用自己专业的眼光去指导:“手部操作的手套要密封一些,可视窗位置要便于观察。”等等。笔者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传统课堂师生的交流吗?勤学好问的学生,答疑解惑的老师。可是项目式课程倡导的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做中学”;于是,笔者赶紧制止了热心老师的点拨,提醒同学们可以通过项目测试环节发现问题。可以说,新科学教育方法首先考验的是老师的教育教学观。
有人说什么都要学生自己做,老师是不是变得很轻松?事实并非如此,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项目式学习中的老师需要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更善于发现的眼睛、更高超的领导能力。比如,在认识病毒阶段,我们做得是帮助学生用正确的途径获得知识。我们向同学们推荐了知网、图书馆中正规出版的相关书籍、精选优质的科普影像资料,助力学生开始“读中悟”。
师生自主研发课程
教育应该回归学生生活的世界,给学生更多的现实选择,给创新更多的宽松氛围,给个性更多的成长空间, 激发学生潜能,带给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于是,我们决定让学生自主选题。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学生开发了自己的一些微课题项目:
①学校有一块生物小菜地。今年有一组同学去种了一些蚕豆。他们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水稻的试验田亩产达到了1065.3公斤。我们要通过实践让小试验田蚕豆的叶足够全年级实验使用,并且采摘后不影响蚕豆的进一步生长,达到试验田蚕豆产值最大值。
②另外,一些学生在试验田栽种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课题,他们知道土壤的肥力和蚯蚓有关,于是进行了《蚯蚓对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实践探究》。他们希望通过研究摸索,在试验田中放养适合数量的蚯蚓、加入适合数量的生活垃圾,从而不再使用化肥。
同学们的课题很朴实,并具有一定创新性。这是他们自主求真探究之路,他们会在过程中绞尽脑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教师在陪同他们探索的道路上和学生一起实验探讨、在他们无解困惑的时候适时给予帮助,这种共同成长的乐趣,是授课式课堂无法体会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