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州区:“大运河”品牌引领书香通州建设

2019-09-10郑平

新阅读 2019年4期
关键词:通州区通州大运河

郑平

2018年,通州区为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依托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平台和通州区图书馆等机构,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探索全民阅读品牌的打造。其中,“书香通州·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这一活动品牌,提升了书香通州的活动层次和影响力。

书香通州的基本情况

通州区成立了以区委常委为组长的全民阅读工作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通州区文化委,全面指导、推进通州区全民阅读的各项活动。结合实际,精心谋划,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全年组织“大運河阅读行动计划”“走进副中心”等活动300场左右,涉及全区市民12万余人,推进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为运河文化的延伸、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及京津冀一体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7年《北京全民阅读指数报告》指出,通州区阅读条件和阅读服务两方面基本保持与北京整体一致水平,相对优势具体表现在全民阅读活动的媒体报道、各级公共图书馆数量、建筑面积等方面。通州区在阅读理念和阅读行为两方面有待提升,具体表现在阅读规模、阅读消费、图书馆外借图书总量等(来源:2017年北京全民阅读指数报告)。

2018年,通州区重新规划书香通州·全民阅读活动,“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对外联结18个运河沿线城市,对内则以通州区图书馆200余场次各类互动和覆盖全部13个街道主要社区的流动书展为主要抓手,同时加强书香机关、书香校园、书香社区建设,在品牌推广上加大力度,加大阅读理念的宣传和阅读行为的推动,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

通州区“一品”经验:围绕大运河打造全民阅读 IP

通州区围绕大运河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大运河文库、运河书香讲坛、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大运河流动书展、大运河阅读征文、“大运河杯”青少年诵读比赛等,形成了围绕“大运河”挖掘通州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品牌特色的初步雏形。

大运河书库建设。通州区图书馆目前关于历史上通州人士的典籍史料收藏,尤其是关于运河文化的“运河文库”建设。这些有特点的藏书可以增强图书馆传统藏书功能的差异化和独特性,满足读者特定的查阅需求。

13个街道全覆盖的大运河社区流动书展。大运河流动书展走进了13个街道和乡镇,共举办了20场活动,将浓浓书香送进了基层百姓身边,大运河流动书展是2018年活动的一个重头戏,书展依托北京阅读季优质资源,将组织流动图书车走进通州区全部15个街道和乡镇的社区村镇,并邀请知名作家、阅读推广人等进行讲座,使流动人口以及行动不便的中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也能就近方便地享受到全民阅读发展的成果。

书香运河讲堂。2016年起,通州区图书馆开办了“书香运河”系列讲座活动,活动分为“大运河文化系列讲座”“红学讲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堂”三大板块,在每月第二周周六下午定期开展,以大运河文化带为抓手,紧密围绕大运河周边地区,挖掘和传承运河书香文脉,挖掘市民身边的运河故事,传承和发扬古老的运河文化,利用大运河优秀文化启智、开慧、传识、传善,有计划、定期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服务。活动邀请了多位文化名人,成立名家讲师团,发挥名家引领作用,由古至今细细讲述大运河文化传承和发展。同时,书香运河讲堂也从图书馆走进军营、社区、乡镇、机关,建立起一支素质高,热心服务的名家讲师团。通过近三年时间的不断发展,书香运河讲堂活动已成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品牌,并于2018年6月荣获北京市“终身学习品牌”荣誉称号。

18城阅读联动。18城阅读接力走过通州、天津、沧州、临清、聊城、徐州等城市,提升了通州区全民阅读的活动影响力。这些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大优化了活动的层次结构,提升了通州区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大运河互动征文。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物理的河流,更是贯通中华南北大地的一条文脉,知名作家刘一达、著名诗人红烛、 汪剑钊,以及大运河沿线的文化名家等,纷纷以大运河为主题进行创作。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主题读书征文活动,“阅读行走”等活动,是力求开拓具有示范价值的全民阅读推广之路。

机遇与思考

根据实地调研及座谈,专家组认为通州区未来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肩负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职能,因此,全民阅读工作将遇到重新定位和整体升级的历史机遇期。

一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背景下,行政副中心的全民阅读定位如何明晰

2018年,通州区文化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主要载体,努力彰显城市副中心文化魅力。加快落实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启动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三庙一塔”景区保护利用规划,启动张家湾古镇规划编制,开展张家湾城墙、通运桥、晾鹰台等文物修缮保护。加快城市绿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歌舞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工程满足开工条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厚植文化育人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强化文化在引领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的作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及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健全公共图书阅览、文化活动、公益演出等文化惠民体系,实施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确保基层文化设施达标率达到80%以上。高标准举办运河艺术节、第四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等活动。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背景下,通州区全民阅读工作未来面临三大升级压力:

一是代表国家水准的北京文化名片;二是引领书香北京的全民阅读品牌;三是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因此,未来对通州区的全民阅读定位,内涵和外延,理论与方法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规划。

二是全民阅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政府主导的力量较强,社会力量挖掘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通州区全民阅读的参与体系中,由政府主导的通州区图书馆整体来说非常强,不管硬件设施还是借阅服务,各种人性化的措施以及高科技的设备都是特别强,比起其他区的图书馆来说一点都不逊色。

但通州区的全民阅读力量需要更多的社会机构、社会人参与。因此,未来通州区可重点关注由商业机构构成的商业力量,以及由纯公益或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构成的公益力量,针对不同的社会力量探讨几种主要的合作形态,搭建更大的平台,加大联结社会力量的力度,通过“政府主导、业界支持、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方式把全民阅读更好地推广到基层。

三是阅读空间数量不足,可考虑将“阅读+”模式引入,构建复合经营空间,以及充分发挥流动书展的作用,快速补足基础设施,保障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阵地

通州全民阅读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区域地标性书店或图书馆,一批特色书店及街道分馆,基本覆盖基层社区的书店或者图书借阅点。2018年,通州区百草园书店、希望之弦书店、锦燾大运河故事书店、通州区新华书店共计4家书店获得北京市实体书店补贴,大部分社区益民书屋发展仍面临瓶颈,缺乏空间、专业运营团队以及充足的图书补给等问题。2018年,通州区采用流动书展形式,这种短期的阅读推广空间,进行探索,快速覆盖全区所有街道主要社区。未来,也可以参考芬兰等国经验,在社区、学校、机关单位等设定流动书车定期停靠点,弥补阅读空间不足,提供阅读服务。

四是社会力量的阅读推广方面,需要扶持创新和时尚性的做法,满足百姓不断提升的阅读需求

通州区书香华硕阅读馆的主要业务是针对3—8岁小孩的阅读推广和教育。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推广,该阅读馆知名度和客户不断增加。目前需要场地、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土桥Plus文创产业园:创造价值还需明确定位通州区Plus文创产业园定位为新生代文创产业园区,集办公、商业于一体,致力于发展新生代的文创产业。调研中,土桥Plus文创产业园负责人布星向专家组介绍了文创产业园发展的两大难题,第一是资源、精力、团队等受限;第二是空间发展定位还不明确。在加州小镇社区阅读推广的调研中,通州梨园镇颐瑞东里加州小镇社区阅读推广人辛璐介绍,推动社区阅读推广,目前主要有三个困境:第一,城乡文化差距较大,阅读群体差异化较大(大部分参与者都是从外地来到北京扎根的“新通州人”),阅读推广无法满足各方需求;第二,现在还没有很成形的商业模式;第三,开绘本馆的创业妈妈收入来源不太稳定,导致会员的质量有影响,因为服务质量不够,会员也没有办法持续增长。

建议与对策:新起点、新跨越

通州区作为首都副中心,未来在首都整体发展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副中心建设的关键期,我们建议,通州区的文化建设抓住这一机遇期,以“政务建设,文化先行”为理念,为首都副中心的社会和政务发展打下一个深厚的文化基础。就目前整体情况而言,我们认为通州区的“全民阅读”行动可以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更大潜力,为首都副中心的建设和功能发挥注入在全国和国际水准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统筹市区两级力量,共同完成副中心规划。城市副中心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运河艺术节、书香通州等品牌文化活动,切实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二是在通州区全面推动“参与式”全民阅读行动。在通州区全面推动“参与式”全民阅读行动,是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公共文化平台建设。其中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传统重地,要始终发挥着主体作用。建议要推动“以图书馆为重要参与方、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多方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不仅仅囿于传统的功能定位,还要发挥更大的资源整合与协调功能;以社会力量为依托,构建一个全方位的阅读服务体系,建立立体式阅读体系。

三是结合通州区自身特点,加强公共文化平台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文博、文旅部门协作,发挥协同效应。通州區的图书馆和文化馆系统隶属于同一个主管单位,这为两部门的协同提供了更大便利;另外,通州区近年有重大考古遗址发掘,首都博物馆也正在筹建通州分馆,这些都为“文化通州”的整体建设提供了机遇。我们建议,在让人们有更多机会直观了解、品味通州的文化历史方面,可以尝试“读书+行走”的形式,这虽然更多是局限于某一些特定主题的阅读内容,但可以不局限于通州区读者,而是面向全市。

四是结合自身区域特点的同时,探索更广泛的文化内涵。开展区级全民阅读活动,虽然需要发挥区域特点,但在阅读内容和形式上,也不宜太过强调区域性。对于单个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事情;对于某一区域内的整体读者群来说,阅读内容可能非常广泛,不会明显带有区域性。所以,在阅读内容的推广和引导方面,不一定强调与本地区历史文化(如大运河)结合,倒是更需要和本地区的读者群体特征相结合。针对通州区城乡差异明显,农民工子弟较多等特点,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方面,就需要有针对性。

建设区域性公共文化体系、塑造区域“文化气质”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需要高度凝练和不断强化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全民阅读活动需要依托公共文化体系整体建设,但毫无疑问也会对塑造公共文化特征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公共管理、公益项目顾问

猜你喜欢

通州区通州大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浣溪沙·春日单车走通州
大运河
桃花正艳 授粉正忙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狐狸的把戏(续编三)
狐狸的把戏(续编二)
最有故事的通州楼市
通州过热的房市正在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