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阈下大学德语教育方法研究
2019-09-10董丽涛
【摘要】以人为本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提倡的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将其应用于大学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品格养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德语专业,德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体系、语言认知结构以及语言规律等进行深入挖掘,提高大学生的德语实践应用能力,而将人本理念贯穿其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本文就对以人为本理念在大学德语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德语教育
【作者简介】董丽涛(1988.01-),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德语教学及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以人为本是近几年来教育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与传统的理念相比,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综合发展,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所以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德语专业,德语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会接触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体系,需要建立起新的语言结构,并养成新的语言规律,这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在该过程中,如果想要使学生真正接受德语,提高德语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德语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情感,而这正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所以在大学德语教育中,必须要融入以人为本理念。
一、当前大学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应用存在的问题
1.以人为本的贯彻不足。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工作中,仍然以传统教学理念为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其中的贯彻和应用并不到位,大部分大学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都十分传统,仍然存在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官本位思想也十分严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的感受,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以人为本理念贯彻不足会使得教学工作过于枯燥和压抑,学生的个性被压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提升,这会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过于重视专业理论教育。在大学的教育工作中,理论教育应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实践应用应该更加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是目前我国很多大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过于重视专业理论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对于教学工作的要求,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放在了教学工作的核心位置,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却没有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也没有将其列入到学生的考核内容中。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具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难以得到有效的结合,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十分不利。
3.教育机制不完善。在大学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普及,可是实际教育工作中却存在着教育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以人为本理念引导下的教育机制极不完善,现行的教育机制仍然是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机制,适应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却无法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适应。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仍然采用机械性灌输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在教育机制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十分不利。
二、以人为本在大学德语教育中的应用
在大学的德语教育工作中,学生需要学习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其语言规律和语言结构都极为陌生,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大学德语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要加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应用,使其在德语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1.全体性教学。在德语教学工作中,课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德语的发音,提高学生的德语阅读能力和发音的准确性。在阅读之前,教师必须要针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利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加强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这种全体性教学是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该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进行阅读之前,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合理预测分析,并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指明方向。更重要的是,教师利用各种灵活的提问策略,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其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完善自身的语言架构和认知结构,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阅读和学习,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思维空間和思想创新环境。
2.整体性教学。教师在学生参与阅读之前,通过全体性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开展整体性教学,整体性学习是立足于阅读教材的整体,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阅读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教材中的词汇短语和语句结构等进行了解,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阅读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预测和了解,大体掌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在该阶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的阅读课文并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可是在该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课文中生疏词汇过多,或者对短语和句式结构的学习不到位,会存在着很大的阅读障碍,会在进行逐句阅读时,一旦发现生疏词汇就马上进行查询,这就使得语句缺乏连贯性,阅读也缺乏条理性,无法对语句的结构进行分析,自然也就无法理解阅读的内容,这对学生的阅读内容理解有着很大的阻碍。所以在整体性教学过程中,这是必须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即使遇到了生疏词,也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合理猜测,让学生将阅读的重点放在语句内容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上,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准确抓住文章的大意,并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分析。为了促进整体性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进行适度的讲解,对于教材内容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尤其是对课文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同时可以借助简笔画或图解的方式,对文章的段落结构和内容进行梳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和分析,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
3.主体性教学。在阅读结束之后,教师还要开展主体性教学,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阅读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解读,归纳阅读内容中所蕴含的作者观点和情感取向,巩固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并能够对其进行熟练的应用。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調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能动性,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和研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让学生对阅读教材的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读,利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建立相应的语言结构体系,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活动,强化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之后提出实践的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展示学习成果,并对每个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比如用德语进行演讲、诗朗诵或话剧演出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进行德语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德语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目前我国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得到了极大的贯彻和落实,这改变了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和模式,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大学德语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能够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时从思想、情感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德语的认知和接受度,这能够便于学生对德语进行记忆和理解。所以在德语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必须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正确认识教师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展群体性教学、整体性教学和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德语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德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宇.基于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大学德语教育方法的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267.
[2]李钥,贺松柏.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大学德语教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10-113.
[3]朱飞.大学人才培养: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04):67-70.
[4]叶春芳.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大学教学中的体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2):32-33.
[5]黄晋太.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J].中国城市经济,2011 (02):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