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

2019-09-10周洁明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

周洁明

【摘要】有效性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永远追求,它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需要直白的教学效果、省时的教学效率、有价的教学效益来进行表白和验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解读学生,通过引导学生去悦纳数学,亲历“数学化”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并向“有效”更进一步。

【关键词】有效教学 悦纳数学 解读学生 亲历过程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展,但面对逐渐升温的课堂,怎样保持“温度”,挖掘“深度”,让我们的课堂使学生“怦然心动”,真正触及师生的心灵呢?这也意味着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有效”,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和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追求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到底要关注什么?

一、悦纳数学,拉开有效教学的序幕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数学教学而言,如果能引导学生们悦纳数学,感觉到“数学学习像变魔术那般神奇,那么有趣”,相信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猜一猜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教学中,课件出示: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A A B C D C B B,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猜出正确数字来吗?

A:我既是2的倍数,又是8的倍数。

B:我只有一个因数。

C:5既是我的因数,又是我的倍数。

D:我的最小倍数是2。

生1:我知道A就是8。

师(追问):你怎么那么快就知道了?

生1:首先电话号码的每个数字不会超过10,我就先想了8的倍数,最小是8,而8正好也是2的倍数。

师:那先想2的倍数可以吗?

生2:可以,但是要多找几个才能找到8的倍数,有点儿麻烦……

好奇、猜谜是学生的天性,尽管这并不是靠“猜”来解决的题目,但学生们依然带着激动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在“猜一猜”中把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进行了复习、巩固,甚至优化。

2.玩一玩

“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了,笔者突然神秘地说道:“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只要你的学号符合老师提出的条件的,你就可以下课了,但是反应要快,慢的只能留下来。你们敢不敢挑战?”学生们紧张地盯着笔者。

师:谁的学号是6的倍数?

10个学生站起来了,忽然学生哄堂大笑起来,心急的已经喊了起来:1号你不能走!

师:你为什么要拦住他?

生:6的倍数最小是6,1怎么会是它的倍数呢!

师(竖起了大拇指):真是火眼金睛,一抓一个准!1号同学请回座位,不要紧张,你还有机会的。听好接下来的条件是:谁的学号是6的因数?

2号、3号同学迅速做出反应,1号站起来看了看,又犹豫着半坐下去,学生们忍不住又笑了起来。1号想了想,终于红着脸摸摸脑袋走了出去。

游戏、挑战是学生的爱好,用“玩一玩”的方式进行教学显然是学生所喜欢的。在游戏中,学生既要考虑自己的学号是否符合条件,还要判断他人的反应是否正确,挑战性更强,思维度更高,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猜谜、游戏……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给学生有意思的数学,引领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对待和投入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就成功了一半吗?

二、解读学生,推进有效教学的步伐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积累、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等,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使教学活动紧凑严密,也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1.这是学生想要的吗

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方程”中有一道看图列方程解答题,学生因理解上的不同,往往会列出如6-x=3.5之类的方程,造成解答困难。课前,笔者对这一难点已经作了充分的考虑和准备,预想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方案是仍利用等式性质进行特殊化解法。第二方案则是让学生换个角度理解,尽量列式为x+3.5=6。

然而,方案一被大部分学生无情拒绝,方案二也给一部分学生留下疑惑:列出的6-x=3.5并没有错,为什么就不能列、不能解呢?

于是,笔者尝试原来打算不用的方案三,用被减数、减数、差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为突破口。再次教学,学生解答:x=6+3.5,进而发现了“共6米”和“还剩9.5米”之间的矛盾冲突,自然产生了疑问,并发现了问题所在,进而思考该如何解答,落实了三部分的关系。

对比教学后,笔者发现曾被放弃的这一方法才是适合学生的。其实,有的时候教师认为好的、容易的方法并不一定是学生想要的。显然,教师只有读懂学生,教学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2.这是学生所想的吗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第一课时,学生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错误频出。如学生小A的第一次计算(见图一),笔者觉得他还是没有“按整数乘法算积”的意识,笔者又反复强调“把这个算式看作整数来计算”。谁知,第二次订正的结果(见图二)让人讶然,他解释道:“我先算了756×2=1512,因为因数里有1位,就在积里点1位,得151.2。再算756×1=756,因为因数里有1位,就在积里点1位,得75.6。小数加法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加,所以151.2+75.6=226.8。”学生的想法原来是这样的!至此笔者终于发现,学生对“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理解和教师所认为的有所偏差,一个小数点的加入使得“点”之前“点”之后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而教师高估了學生的“现有水平”和“理解能力”,师生的认识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均可还原为一句话:“学生已知了什么,从这里出发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原生状态,正视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找准学生的“生长原点”,由此出发,促进学生的“生长”。

三、亲历过程,提升有效教学的效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知识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掌握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才能牢固,因此,教师要选用合适的教与學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使得有效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发挥。

1.在探究中获得数学知识,凝练数学思想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设计了如下课前预习研究单。

任务一:通过认真阅读、思考,我对比例有了这些新的认识。

任务二:写比例。

根据图中数据,我能写出不同的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研究比例。

(1)观察写出的比例,我发现了。

(2)验证:其他比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请举例。(小助手:找一找教科书上现成的比例,形式会更多样)

任务四:应用规律在括号里填数(  )︰6=4︰(  )。

笔者翻阅学生的答卷,发现学生们真的在学着去阅读、去思考、去提问、去分享。特别是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任务三,通过学生的汇报,加上例题呈现的比例,给大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每个学生经历了一次验证过程(预设到学困生在课前研究会存在困难,允许他们寻找现成的比例,这也是给他们的一次学习机会),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比例都具有同样的规律。整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所得。

四个任务,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探究中初步感悟本课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尝试寻找规律、应用规律,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观察、归纳和应用能力。

2.在操作中激发认知冲突,引向思维深处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师:你能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吗?看谁的办法最巧妙?(学生操作,用小正方形摆一摆,展台展示并交流)

生1:我是这样摆的,一排摆了4个,摆了3排,一共摆了12个。

生2:我也一排摆了4个,摆了2排后发现第三排和上面是一样的,第三排就只摆了1个表示,一共也是12个。

生3:我在第一排摆了4个,靠左边一竖列可以摆3个,说明可以摆这样的3排,也就是4乘3得12个。

师追问:如果只用1个小正方形,你还可以量出来吗?

生(边演示边说明):先沿着长摆一摆,摆了4次,说明一排摆了4个。再沿着宽摆了3次,说明可以摆3排,一共摆了12个。

师:那如果一个小正方形也没有,该怎么办呢?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学让三年级的学生明白为什么“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是重点,更是难点。布鲁纳认为:动作—表象—符号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程序,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为了追本溯源,教师一开始就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并呈现了“全部摆满、只摆了一部分、只摆了一排一列”的不同摆法。接着,教师通过“如果只用1个小正方形,你还可以量出来吗?”“那如果一个小正方形也没有,该怎么办呢?”的两个连续追问,激发出学生的好胜心理,启动了他们积极思考的状态,诱导学生把目光转移到长方形的“长和宽”上,使“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其长与宽有着直接联系”的特质浮出水面。

整个推导过程真是设计巧妙,从摆一摆(多个、一个、一个都没有)的操作出发,教师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撩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一步步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从有形到无形,从直观到抽象,最终引领学生把握本质,得到方法。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教研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它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还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位不断进取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并具备反思的意识,经常反省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有效?”“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在反思中成长,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浅述初中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