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9-10陈敏
陈敏
【摘 要】对目前的语文教育改革新形势而言,教师已经越来越多地将教学重心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即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需重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将具体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期为我国语文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0-0226-02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审美鉴赏、思维发展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力。
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化中的独特魅力,了解语言中的逻辑关系,同时积累深厚的人文知识,这样才能为之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出良好的核心素养。
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教师应想方设法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促成语言的互通交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运用场景,开展多种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
如在苏教版课文《三袋麦子》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全篇课文学完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中,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你有这一口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学生可以紧密结合讨论主题,利用课文中的多个细节来进行判断,并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讨论中,运用文中出现的语言材料表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时培养语感,促成语言的积累、整合、提炼和升华,最终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发展审美鉴赏与评判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品味语言艺术,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感悟文章表达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内涵。“文以载道”,很多文学作品含义隽永,即使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往往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哲理,这对学生自身人格和品德的塑造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在学习苏教版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除了对课文中的基础语言点进行讲解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所表现的情感美,体会“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句话所蕴含的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感激、敬慕之情,再引申到这一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上,让学生了解到“饮水思源、懂得感恩”就是美的,值得提倡和赞扬,同时让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应如何发扬这一美好品质,这就是一个对美进行欣赏、评价和再表达再创造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塑造,发展了他们的审美鉴赏与评判能力。
三、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开展深入而扎实的语文阅读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指导和训练,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
如教學苏教版课文《黄山奇松》时,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启发学生迅速概括提炼出中心词“千姿百态”,再结合文中语句“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有的形似孔雀……”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出这句话中出现的奇松形象,对“千姿百态”形成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并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对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教师进一步启发探究:最后的省略号中还可能隐藏着哪些姿态的奇松?运用文中“或……或……或……”的句式进行表达。学生充分想象,在探究、梳理、交流活动中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四、加深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认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尤其是对一些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课文,更要重视历史文化信息的关注和充分采集。如课文作者或人物自身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起到极为深刻的作用;或者是作品的历史创作背景,每个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时代烙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进行考察,了解其主旨与当时历史时代背景之间的复杂联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再如文本本身所涉及的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等等,都是极佳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对学生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来说至关重要。
如苏教版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王维15岁那年就离开家乡,在京城长安独自生活了两年。恰逢重阳节,面对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登高游玩的情境,触景生情,想到以前跟亲人兄弟插茱萸手拉手登高远眺的往事,心中的孤苦、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不必言说。最后,深深情思浓缩成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首千古绝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文字,帮助学生发掘诗人在这一传统节日背景下的情感,体会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望眼欲穿的离别情,感悟重阳节“插茱萸”“登高”等传统文化习俗的美好内涵,进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了解并认同、热爱中华文化,并自觉关注和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中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应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生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传承意识的提高上,这将为学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涯带来极为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翠敏.基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18(14).
[2]顾沁.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以苏教版一下《三个小伙伴》为例[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8(2).
[3]谭英.关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语用”教学理论的研究与认识[J].课外语文,2018(7).
[4]林晓静.小学语文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以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教科书为例[J].学苑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