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新闻和新闻评论如何保持规范性
2019-09-10胡筱
胡筱
摘要:在每一个热点新闻出现之时,各个自媒体都会争取在第一时间传播其观点。微信公众号、各种新闻APP、“微博大V”会从新闻事件发生的不同角度写出五花八门的观点,这些观点不经过滤就很快进入公众视野。因此,健康引导受众的价值观成为热点新闻事件发生后,优先于观点传播速度的第一要素,而“规范性”就是健康引导受众的前提。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新闻评论;规范;健康引导
一、常见不规范问题
专家学者都在强调传统媒体需要创新,新媒体需要规范。此刻我们就来探讨如何“规范”。
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指导下,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国内主要视频网站,制定了《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这个规范和细则是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和《网络节目内容审核通则》下详细制定的。新媒体的短视频有了白纸黑字的约束,但截至目前,新媒体的新闻行业却依然没有具体的条款来约束,在大多数条件下,有关部门只能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散播谣言罪”和199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新闻出版法规汇编》等其他法规来规范新媒体新闻。
新媒体新闻和新闻评论的不规范体现在多个方面。从自媒体本身、文章标题到内容、观点等,从起点开始就漏洞百出。在全民自媒体的时代,一个公众号的诞生成本太低,弄虚作假付出的代价也很低,因此我们经常见到今天还在用哗众取宠的标题赚取点击量的公众号,明天再点开,文章和公众号都已经消失。现在注册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虽然实行了“实名制”,但遇到不规范文章时,相关平台也是先从整顿封禁文章开始,可这些不规范公众号的粉丝早已通过散播谣言和不正确观点的文章赚取了百万粉丝。甚至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看到微信朋友圈有很多官媒去转发评论不规范自媒体撰写的谣言新闻,过几个小时,再自己发文章澄清之前消息是谣言。官媒的新媒体也生怕赶不上热点而开始走上了“不规范”的道路,实属不应该。
(一)标题党和论据造假
首先,在“标题党”盛行的融媒体环境下,微信和微博的新闻评论大多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赚取点击量。在刘鑫江歌案发生的时候,某微信公众号就以《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为题评论了此案。“凶手”“人性”这样的词放在标题,必定是为了吸引读者。文章中,作者为了证明她所抨击对象的负面性,放上了刘鑫和朋友聚会的照片(这个“朋友”的脸被卡通图片遮挡),告诉大家江歌尸骨未寒,刘鑫就若无其事地出门聚会玩耍,以说明她人性的问题。当时这篇文章的点击量超过十万,大众被煽动起了非常负面的情绪,并以此照片为情绪爆点,开始在网络上、现实生活中疯狂攻击刘鑫(寄花圈等)。可是,之后经过其他自媒体和刘鑫本人的澄清,照片中被卡通图案挡住脸的“朋友”,正是江歌本人。这篇文章的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虚假论据,无论结论如何,杜撰莫须有的论据使“过程”不规范也是新闻采写和撰写新闻评论的大忌。
还有一些“标题党”的自媒体,常常用到一些极端词汇,譬如“贱人”“混蛋”或“震惊”“无耻”等来取标题。更有年轻人用“男默女泪”四个字来调侃如今的标题党——一些公众号用“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来取标题已经成了套路,更有文章用“不转不是中国人”这种哭笑不得、耸人听闻的句子作为副标题获取转发量。还有一些文章会在标题里加入明星的人名,可文章内容实际和此明星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自媒体时代,很多创作者本身并不关心你是否已经收看了他们的内容,他们需要的只是点击量的数字,只要受众动手指点进去了,这个数字就是他们招揽广告的资本。
(二)捏造事实煽动公众不良情绪
很多公众号的文章内容都有界定不清的问题。这里说到的界定不清,是指一些新媒體文章无法界定属于故事还是新闻。比如2019年1月刷爆朋友圈的《一个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之死》。由于文章特别声明文中事实均为真实信息,只是人物采用化名,还声称为了保护当事人,把一些细节做了模糊处理,那么由此可见这就是真实的新闻事件。如果是新闻事件,事件就必须百分百真实。但是经查证,文章中的虚假高考分数、混乱的时间线以及把文中的人物比喻成根本不存在的诺贝尔数学家(诺贝尔没有数学奖),文章内容纯属捏造。此文一出,还煽动了大部分网民的不良情绪。大家纷纷转发,感叹世道浮躁,人情冷漠,传递的中心思想极其阴暗负面。但就是这么一篇根本不存在的新闻事件,又变成了爆文,成为引发公众情绪出口的工具。
公众情绪负面,对我们自己生活的社会百害而无一利。媒体报道负面新闻的目的,是让人从负面中找到正面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让老百姓在愤慨不平的情绪中转发不实新闻来抹黑我们生活的城市、国家和社会。
二、如何规范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没有真实就没有新闻,而“以理服人”是指论据真实充分,“充分”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除了真实,我们还需要论证方式的客观和合理吐。角度“客观”是新闻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而要让论证方式更合理,则需要职业新闻人脑中日积月累的新闻量。脑中的新闻多了,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对比、类比和找出相似新闻相同的问题和解决方式—_1乳仑一则新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新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除了新闻本身,我们的新媒体新闻评论也同样需要规范。
(一)角度客观
我们在看到一则新闻时,出于本能会先从自己的角度来抓重点和评价。比如我们看到山体滑坡地震等灾害新闻,第一时间会去看地点,其实是看灾难发生的地点离自己有多远,有没有朋友亲戚在此地;我们看到有人扶起老人被讹的新闻,义愤填膺的原因之一,是怕自己有一天做了好事也会受到诬陷;我们看到公司员工和老板起纠纷的新闻时,普通人第一反应是先站在员工角度去探讨老板是否有问题。所以,自媒体的新闻评论就更容易走进这样的死胡同,造成评论的角度不够客观。
(二)慎用对比
自从“流量明星”一词盛行,很多微信公众号就开始拿此做文章。现在很多文章为了赞扬某个人物,常常拿流量明星的事例作为反例进行对比。比如某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标题:《为国效力40年,比不上Angelababy发呆一天》。文章的主旨,是替为国效力科学家的低收入待遇鸣不平,批评很多不敬业的流量明星,工作敷衍,态度散漫,却可以日进斗金。但流量明星的片酬降低,科学家们的待遇就会提高吗?这是完全不同领域的工作者,毫无对比意义和价值。但就冲这个标题,会有多少人怀着愤怒、好奇或八卦的心情点进去并且转发呢?我们要知道,流量明星演技和敬业态度需要提高,和鞠躬尽瘁的科学家们的薪资待遇应该提高这两者是毫无关联的。
所以,为了新闻评论的权威陛,逻辑上的严密性,一定要嗔用对比。
(三)舆论监督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媒体”一词代表的是新闻事件的“第三方”,也就是客观公正的一方。因此,在融媒体背景下,媒体依然是引导舆论的。然而,媒体引导舆论的前提是要接受舆论的监督。现在无论是微博还是公众号文章,界面都有一个“举报”键,任何读者只要有正当理由,都可以对文章进行举报。如果后台核实属实,这篇文章就会被后台删除。就像前面我们提到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之死》。不仅是这篇文章,在舆论监督的风暴下(当然不仅仅是老百姓的舆论),这个公众号都消失了。但在消失之时,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160万,该公众号的粉丝量也到了“十万+”级别。可见舆论监督的速度仍然比不上谣言散播的速度。因此,将舆论监督的流程更加快速化、规范化、明朗化,也是将新媒体新闻和新闻评论的规范化方式之一。
现今信息传播速度太快,且大大小小的事件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或大或小的痕迹。好的新闻和新闻评论应该是“快、准、狠”,而如果我们不加快融媒体新闻规范化的进程,只剩下“快”,那这个时代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将会变得浮躁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