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才能深入人心
2019-09-10巢艳
巢艳
偶然读到莫言先生的一篇文章《朗读的童年记忆》中这样写道“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与此同时,朗读也是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地提高,因为,我们在朗读中国获得了语感”,我想,莫言先生之所以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应该都离不开朗读。可见,朗读于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都提出了几乎相同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建议并且要求学生发出声音的朗诵每一篇課文。课文朗读无论对教师自身朗读水平的考验,还是对语文课堂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发声,已然成为自己课堂的一种惯例,因为一堂声入人心的语文课,文中的情感便可以深入人心。
一、读其言,可以品字赏词的精妙
“读其言”就是简单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这就间接地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生字词的预习。因为课堂朗读不仅需要学生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还需要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字、词、句的精妙所在。中国汉语言博大精深,一字之差,便会使文章语句的表达效果大相径庭。很多文章的精彩之处首先就体现在用词上。学生只有认真地进行课堂朗读,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高明之处。很多初上讲台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随口做出“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反思其后,一个小孩初读一篇文章,怎么就知道了这篇文章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
《星星变奏曲》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朦胧诗。其中有这样的语句“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其中“闪闪烁烁”和“飘”字用的十分精妙传神。让学生多次朗读“闪闪烁烁”,体会这个词语所呈现的效果。思考点拨之后得出,“闪闪烁烁”写出声音的小,甚至用同感的手法把无形的声音写的像是有形有色的一点微光。然后换成“朦朦胧胧”或者“若隐若现”让学生再度,都没有之前的韵味。反其道而行之,我先用“传”“游”“递”等其它的动词替换“飘”字,再让学生进行反复诵朗,在几遍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就感受到“飘”字的奇妙效果。“飘”字巧妙地呈现出了声音很轻、很柔的特点,符合诗歌第一节所营造的温馨、幸福的意境。两句连读,作者的情感便悠然心间,身临其境。
二、析其法,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课堂朗读虽然是以“读”为主要形式,但是其目的并非只是读,而是可以通过朗读来解析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所有的文章都由字、词、句构成,品字赏词之后,一个句子的妙处便可获悉。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掌握常用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和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在对比朗读之后,学生自然能感受这些写作手法在一篇文章中产生的效果。
《从百菜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百草园的描写段落是“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学生反复诵读会发现这一段当中包含着多种写作手法,听觉、视觉等感官角度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的空间顺序,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等等。通过课堂的朗读和课后仿写的相结合,学生将这些方法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大大增强了景物描写的能力。
三、悟其情,可有深入人心的感悟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品词析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反复复的朗读,感悟文章的情感与意蕴,从而达到由声传达,让情入心的效果。初中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学生朗读课文能够参透文章的深层内涵。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自己先进行了朗读示范。在读作者内心的独白时,把内心的苦恼、焦虑、绝望准确地表现,在读母子之间的对话时,把儿子的愤怒、对生活的绝望表达出来,把母亲的小心翼翼、关切、疼痛读出来,配上适合的音乐,竟然让有的学生眼中含泪。经过教师的示范引领,学生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已经奠定好了感情基调,越读越深情,越读越入心。最后学生感受自己沐浴的母爱亦是无私而伟大的,教师也达到了课堂设计的情感目标。
随着科技、智能的发展,许多教师不断从网络中共享资源,为自己的课件内容填充知识,却没有发现,朗朗书声正在远离我们的课堂。我们应该重新重视课堂朗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课堂发声,从自己的朗读中读文之言妙,悟文之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