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罗兰·巴特《作者之死》

2019-09-10罗家欣

速读·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读者文本

摘 要:1968年,罗兰·巴特发表《作者之死》,文中强烈反对文学研究中以“作者为中心”的思想,强调颠覆作者的中心地位,实现文本的独立和读者的自由。本文将浅析《作者之死》产生的背景,作品内容,以及其局限。

关键词:《作者之死》;作者;读者;文本

1前言

罗兰·巴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也是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968年,罗兰·巴特发表了著名的《作者之死》,宣布“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来换取。”,强调文本的独立和读者的自由。从此,西方文学理论界对作者“生死”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莫衷一是。本文将对《作者之死》这篇文章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做一个分析。

2《作者之死》产生的背景

纵观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关于作品的诞生和意义是取决于作者、读者还是文学形式、文学符号等的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巴特在文中写道:“尽管作者的王国仍十分强大(新批评仅仅通常是加强这种王国),不言而喻,某些作家长期以来已试图动摇这个王国。”他认为这个问题历经马拉美、瓦莱里、普鲁斯特、超现实主义,一直都是西方文学理论家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之一。而且,语言学的发展也为破坏作者提供了工具:“从语言学上讲,作者从来就只不过是写作的人……言语活动认识‘主语’,而不认识‘个人’……”可见,巴特提出“作者之死”观点,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

除此之外,“作者之死”的产生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现代的产物。在古典时期,作者是一个抄写者,是作品的“父亲”:“作者被认为筹划书籍,也就是说他在书籍之前存在……他与其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父与子的先后关系。”而现代的作者则应该疏远自己与作品,让自己与文本之间产生一种真正的“间距”。

可以说,巴特的《作者之死》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做支撑的。

3《作者之死》内容

《作者之死》中,巴特强调颠覆作者的中心地位,实现文本的多维度和读者的自由。

3.1颠覆作者的中心地位

在作者的“霸权主导”下,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探讨作者,即“人们在日常文化中所能找到的文学的意向,(都专横地集中在作者方面,即一集中在他的个人,他的历史,他的爱好和他的激情方面。)……”也就是说,在“作者霸權”之下,必须要深刻了解作者,才能够读懂文学作品,好作品的解释总是从生产作品的人一侧寻找。而巴特认为,作者在文本中应该担任一位文本编织者的角色,编写中不需要展现个人的才能,且文本中不该蕴含作者的任何意图性:“他的手由于摆脱了任何声音和只被一种纯粹的誊写动作(而非表现动作)所引导……”否认作者作为文本意义的起源。

3.2文本的多维空间

巴特认为文本并不是作者与上帝之间的单一的“讯息”,而是“由一个多维空间组成的”。文本的内部存在着多种写作,这些写作相互融合,又彼此对立,向一切读者、语境、时代开放,具有阅读的开放性:“文本是由各种引证组成的编织物,它们来自文化的成千上万个源点。”由此,文本意义产生了多样性,能够进行自由的阐释和无限的延伸,成为一个立体的多面的由语言构成的空间。

3.3自由的读者

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消解了作者的绝对权威,使读者成为作品的主人。巴特所认为的读者,是积极参与创作的读者:“文本的完整性并不是产生于作为起因的作者,而是在符合读者的阅读目的性中都得以完成的。”读者主动地介入文本中,他们的阅读为固定的文本产生了多样化的意义,赋予了文本新的色彩。

4《作者之死》的局限

我们常说,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寻章摘句是肤浅的,必须要“知人论世”。文本作为人书写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当时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和作者的情感体验,对作者主体的消解会使得解读缺乏一定的历史条件和道德观念的约束,极有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近年来,一些曾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名著经典,被改编地面目全非,不尊重原著的行为比比皆是,这种乱象破坏了原文本的整体性和意义。

5结语

综上所述,巴特的《作者之死》的出发点是消解作者的中心地位,否认作者的权威,实现文本的多维空间,使读者能够拥有自由的阐释空间。但是,彻底地否定作者的极端态度是有失偏颇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之死》:否认作者的绝对权威,不能“唯作者是从”,同时也要承认作者的存在,做一个有自己思考又顾及作者意图的读者。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著.作者之死[A].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罗兰·巴特著,温晋仪译.批评与真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陈平.罗兰·巴特的絮语——罗兰·巴特文本思想评述[J].国外文学,2001(01).

[4]钟晓文.《作者之死》之后——论自由的读者[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5]潘冬梅.关于罗兰·巴尔特“作者死亡论”的思考[J].中国文学研究,2013(03).

[6]郑国庆.作家的位置[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作者简介

罗家欣(1998.09—),女,江西省宜春市人,广州市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读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33)
“《读者》光明行动”两周年特别公益活动(一)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