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角下的孙中山民生思想研究

2019-09-10马伯一

学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孙中山

马伯一

摘要: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思想引起了人们以及国内外学者进行研究的热潮。民生思想在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里古已有之,但把“民生”作为一种大众观念为中国普通民众所知、所用,则是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义而开启的。孙中山民生主义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个方面,尽管这理论由于受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未能实现,但它的开启性作用深远地影响着之后的中国社会,虽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不是最完整的,乃至最先进的思想,但在当时社会的经济研究方面已经站在了国人的前列。即使在当下的新时代,孙中山的民生思想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民生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对孙中山先生民生思想研究成果,研究趋势及价值作以粗略的总结及概括,评价。旨在为深入研究打好基础。

关键词:孙中山;民生主义;民生思想

一、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国外研究现状

1.1 美国学界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研究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学者才开始重视对孙山山思想研究。美籍华裔学者费正清先生撰写的《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对于孙中山思想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50年代以来,的美国对于孙中山思想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詹森的《日本人与孙中山》,赛珍珠《改变中国的人:孙中山故事》。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对于孙中山思想研究的逐渐升温,无论是研究的数量,还是研究的问题域较前一时期都很大的提高,如史扶邻的《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包华德的《民国名人传记辞典》及甘斯周的《1922年前孙中山与美国的接触研究》等都从多个不同角度对孙中山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这些文献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80年代以后,在美国关于孙中山思想的研究文献比前20年在数量上所有减少,但从质量角度看却有了一定的提升。1982 年格雷戈尔和张霞合著的《马克思主义、孙中山与其革命思想》。

1.2日本学界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研究

日本学术界对孙中山研究起步较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其成果也较为丰硕,但就我所查阅和搜集的资料看,大多数是基于民族、民权视角进行探究,而关于民生主义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在1902年宫崎滔天撰写出版的《三十三年之梦》中日本“志士’畏敬孙文,宣传孙文的革命思想,致力于孙文的革命运动,因而其作为日本人遗留下来的最优秀的孙文观还留传至今。之后,《支那》月刊陆续发表了孙中山的《中华民国第一年大事记》、《论位处东亚的日中两国关系》和《救亡二策》。1926年,长野郎翻译了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以及五权宪法为主要内容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日本关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诚如久保田文次所言,孙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被称之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有着较高的评价。因此日本学界也开始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评价。1983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60周年,在日本成立了孙中山研究会,并撰写了《在日本的有关孙文的著作、论文目录》,在他看来,同盟会创立前后,革命派的知识分子对孙文的民生思想的闸释都或多或少的借助了中国历史上以井田、均田制度为代表的平均主义的制度施政措施。就朱执信来说,他重点解读了民生主义和关注“细民”思想。

二、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研究

2.1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理论渊源

孙中山作为世界性的伟人,由于受其留学经历以及国际舆论宣传等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民生主义思想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来源是极其广泛的,早期孙中山民生思想,兼具了西方进步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在后期,随着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其思想也慢慢开始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此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来源应该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先进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具体可以理解为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这里主要指的是“大同思想"和被古人极为重视的关于平均的思想;大同思想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曾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由此看来,古人思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则是对西方学者思想的辩证吸收。孙中山对西方的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认为:由于国情不同,生产力水平也不尽相当,中国绝不能走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老路而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的后果。

2.2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发展阶段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主要为三个阶段:一是在民生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资产阶级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这是对旧三民主义的补充、完善与总结。二是从民国建立到国共合作这特殊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民生主 义也经历着不断的扬弃,在寻找着新的发展方向。三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大的过程中,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阐释了他“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业救国”民生思想的内涵。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其阶级局限进行了分析,与国民党右派篡改孙中山民生思想而演绎的民生观进行了论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超越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民生观。中国共产党人以真正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为出发点,把解决民生问题和中国革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苏俄歌革命策略不同。把解决农民的土地权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统一起来,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2.3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内涵

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民生问题不断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主要包括“民生”,“民生主義”纲领和民生史观。其主要关注人民的经济生活,关注经济的发展是否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其核心内容是节制资本与平均地权,但绝不能认为这就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全部内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内容是广泛的,主要的四个方面是:土地、资本、实业、教育。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着眼点一是平均地权,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着力点二是节制资本。第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根本所在,也是孙中山造福民众的重要手段一一振兴实业讲,孙中山民生主义可以说是内通丰富,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孙中山民生主义、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内杨井不是一下形成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在慢慢的发展中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才日渐丰富而逐渐完善。

2.4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为三民主义中最能显示其所处时代特征的部分,民生主义思想是我们的精神遗产,对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启迪。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巩固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和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二是不断加强我党职能转化,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以化解社会矛盾和重大风险;三是不断坚持改革与开放相结合,引进高端人才;四是必须吸取西方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教训,加强顶层制度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结论

由于学界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时间较短,对其研究不是很充分与深入。有关孙中山民生思想研究的优势之处在于:能够把握住时代发展潮流,为我党建设提供有新意的解决方案;立足于国情,体现时代价值。而不足之处则具体表现为:研究视野中存在着盲点;基础理论研究中概念相对匮乏和单一。要想深化研究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应明确研究范畴,厘清基本概念,关注失衡领域,加强实证研究。

本人通过研读孙中山民生思想研究的有关论文,将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研究现状和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研究时间短、成果少,尚未引起充分、广泛的重视虽然不少学者尝试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有针对性的观点,总体看来,依然缺乏真正有建树、有创新的官店。

2.定性分析多、定量调查少,民生思想的实证研究值得探讨。目前许多学者对其思想进行了追根溯源,但整体说来,这方面的调查仍然非常缺乏。学者们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研究,基本上停留于主观评述上。

3.仅限于评述和介绍单个方面民生思想,缺乏整体联系和辩证思维。众所周知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由三个重要部分组成,少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仅局限于在民生,事物是联系的,因此不能割裂开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下[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008.

[3]杨天石.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6-11-13.

[4]李宁,金林南.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深层理论逻辑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11.

[5]单孝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批判,继承与超越.[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9.

猜你喜欢

孙中山
孙中山送枪
孙中山的绰号
千万不可小看书生
千万不可小看书生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第二届新钢笔画学术展
孙中山嗜书如命
孙中山待人有求必应
孙中山彰显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