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代北碑书法的审美自觉探究

2019-09-10宋旭利

学业 2019年4期

宋旭利

摘要:北碑在当代楷书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其发展历程中,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单纯的临写北碑,另外一种是将北碑的意蕴与行草和篆隶融合进而形成的独特风格。北碑与时代审美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是对书法本体的一种全新的探索。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北碑书法的审美自觉,以供参考。

关键词:北碑书法;审美自觉;时代审美

1北碑概念的提出

碑学书法在创造力和实践性上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艺术在美学中的应用是一座里程碑。北碑书法的研究涵盖了较多的内容,如北魏的碑刻、墓志铭等。少数的南朝石刻作品与北朝的石刻作品同时出现,二者并无明显的分界,因此本文将二者均纳入北碑的研究范畴当中。北碑的代表人物众多,如阮元、康有为和赵之谦等。在当代碑学发展中,其由一种延续发展的艺术形式转变为局部无意识的形式,这也是北碑的审美意识。该意识的形成主要是碑学研究者结合考古金石,进行的模仿与移情,以及民国至当代的碑学家对前人理论和技法的深入研究,这一时期主要以全盘接受的思想为主。最后是少数人的艺术打造所引发的时代变化,这一时期的书坛风格和审美活动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2北碑的文化属性及审美内涵

北碑体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一个是原石风貌,也就是原始以北魏为主的石刻作品,一个是清代以后的尊卑抑帖,这一时期整治北碑复兴繁荣时期,一个是当代文人在清朝和民国书法家书法作品基础上所创造的魏碑体。

原碑風貌是魏碑在内的碑碣、墓志、造像、以及南方的部分书法作品。一些碑刻已经十分模糊,但是其依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转型期,政治分裂,政权交替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名词,这也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化生活主要以玄学思想为基础,且二王家族书法思想的产生就来源于上述思想,其也成为了促进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魏碑体与二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明显。这一时期的文化内因和精神风貌就是一种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同时其也是一种文化自觉,虽然碑通常设立于野外,但是其会受到来自上层人士的重视与影响。

清代至民国,乾隆和嘉靖依靠尊卑抑帖的历史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北碑风貌,其也具有显著的从属性,同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后的结果。清代诸多书法家对北碑的研究和实践均成为北碑书法影响广泛的关键原因。再者,多位书法家对北碑的深入研究也促进了魏碑的创新,用笔更加沉重,体现出外柔内刚的特点,并且其也并不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原石风貌,此时的北碑成为了融会贯通后的魏碑新体。清代文字学和金石学研究日渐兴起,乾隆嘉靖期间的考据学风更加浓厚,因此很多书法家均十分重视金石碑版的研究,其也推动了碑版文字发展,转变了书法审美的主要方向。

当代人在清人基础上发展了魏碑体。民国时期的社会较为动荡,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新学兴起,我国也进入到了文化交替期。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统治的完结,此时书法社团的数量明显增多,并且也促进了传媒和书法展览的组织和举办。当代北碑书法的创意和审美对当代人的书法审美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碑具有顺承和非开创的特征。这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继承,体现出一种默认的魏碑行书化和魏碑草书化的审美风貌。王学仲是典型的当代碑派代表,其影响力也较为深远,其书法作品气势磅礴,拥有阳刚健美之感,同时王学仲的作品也对新魏碑书法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碑也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和审美。

3当代北碑书法审美自觉性

3.1 集体审美意识

当代的发展中,北碑的审美价值和风格取向已经取代了北碑出处的位置。唐楷已不再是令人新奇的作品,人们将目光转移到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魏碑上,参照《张黑女墓志》或《元氏墓志》,这些作品中加入了多种元素,主要采用楷隶结合和篆隶结合或将魏碑行草化。人们只重视变。与此同时,书法家更加注重作品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殊途同归也逐渐成为了新时期楷书发展的主要趋势,书法家为了变化投入了诸多的精力,但是这种变化均是基于魏碑之上的。

人们普遍认为魏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能够变形。但是唐楷则是不易变化的。而认可和推广北碑的人则认为,北碑是自由的象征,而魏碑则象征着束缚。但是在发展中,少年学楷时依然以唐楷作为切入点,在北碑书法学习中先学习规范,后学习风格化程度,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普遍认知,这种学习的顺序是否正确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很多学者和书法家均认为唐楷是楷书的基础,若一名书法家的唐楷不过关,则无论其魏碑或草书技艺多么高超,也会被人讥笑。若书法家没有通过专业的技法训练,便去探索自由的风格,则其学书的基础不够牢靠,书法造诣较浅。为此,在教师教授书法前,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和审美偏好,如学生的性情与魏碑相符,但教师却要求学生学习其他的书法形式,就会压抑学生的天性,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所以集体意识具有深层性,在北碑学习中基本秉承全盘吸收的思想,这也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碑学研究者的主要审美理念,因此,这一时期也是非自觉的审美体验。

3.2书家自我审美意识

从书法家自我意识的视角来解读当代北碑的传承,其主要按照三种形式完成。第一种是依据北碑开展摹古练习,其不受任何帖学传统的束缚。第二种是依据当代高规格展览来学习,积极参与到名师培训当中,以师徒传承打破审美束缚,从而将其演变为自我感觉性较强的魏碑展览学习方式。上述观念是清代至民国一直延续的思想,其也是深植在人们心中的一种审美观念。第三种是按照自我意识将碑帖有机结合,在北碑中融入不同的形式,进而形成大众认可的新型北碑书法。最后一种形式十分常见,如有的人学过赵孟頫和《郑文公碑》,便试图将二者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式。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但无论如何创新,不可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将北碑行书化和草书化也是受社会影响而形成的审美意识。自我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展现。创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控自己作书的状态,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了解社会形态和大众心理,才能在文艺创作中发挥出自身潜能,这在北碑书法创作中也是如此。

4结语

北碑书法艺术自觉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形态决定了北碑书法艺术的前行道路。在社会发展中,书法艺术形式和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碰撞,在碰撞之中也逐渐形成了审美自觉意识,而审美自觉意识促进了北碑书法的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雪玲.略论阮元的书法理论与碑学派的兴起[J].渭南师专学报. 1995(03)

[2]华人德.评帖学与碑学[J].书法研究. 1996 (01)

[3]黄惇.当代中国书坛格局的形成与由来——二十世纪末的思考[J].书法研究. 2001 (02)

[4]任晓明.论杨守敬首倡“碑帖融合”书学思想[J].中国书法. 2008 (10)

[5]薛龙春.明末清初碑刻研究中的书学观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01)

[6]张繁文.杨守敬碑帖并举之书学思想研究[J].艺术探索. 2005(03)

[7]周勋君.张裕钊书法美学思想探微[J].鄂州大学学报.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