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趋混乱的健康观念
2019-09-10老猫
老猫
加上我微信之后,我爹经常给我发一些有关健康的文章链接,还提醒我收看电视里的健康节目。确实,我这个年龄也到了该关注健康的时候了。
可说句实话,我真的看不下去那些节目,尤其是嘉宾、主持人振振有词、唾沫横飞的样子。他们曾说要多吃某些食物,扒拉出原因,竟然是因为食物里有叶绿素—恕我读书少,我只知道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让叶子变绿,除此之外,我从没想象过叶绿素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我逻辑思维能力不行,转不过来。
记得多年前我听过一个气功讲座。气功大师站在台上发功,然后通过扩音器问大家:“你们有什么感觉?”底下的人纷纷应和:脸有点发热、肩膀有点麻……这种情景现在出现在了电视上。嘉宾总是对腰酸腿疼的老太太说:你是不是休息得不好?维生素(或者蛋白质等等)补充得不够吧?老太太立刻点头,然后大家鼓掌。
不靠谱,是我对健康节目,包括报纸上的健康版和网站的健康频道的普遍看法。因为我办过这类版面。想当年我在报纸做副刊的时候,一定要做这个版—读者多啊,阅读量大,广告就上得多。那时候报纸上有三个版面是必须有的:健康、电视节目、漫画,要是有一天没了,读者就会抗议。
为什么低质的健康信息总有市场?我觉得这和文化传统有关系。古人最讲究食疗食补,呼吸吐纳甚至男女之事都能扯到养生上去,有着各种神秘的记载,这肯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人。这几十年,各种“大师”“大神”辈出,喝鸡血、吃红茶菌、甩手、香功以及各种门派的气功你方唱罢我登场,潮流一阵一阵的,当与这样的文化基础有关。
另一个因素就是生活质量。从理论上说,合理的饮食结构、足够的休息、适度的锻炼、讲卫生以及轻松的心态,这些具备了,不健康都难。可是—大家做不到啊!年轻人忙着加班、熬夜,年纪大了又要对抗衰老,疲惫不堪,所以就想找更简捷的办法。这也是健康市场如此繁荣的原因之一。
健康信息多如牛毛,可如果所有的常识都说尽了,车轱辘话讲得毫无意趣了,怎么办?炮制者们还有一招,那就是“颠覆”。就是把人们原有的健康观念彻底否定,告诉你新的“常识”。这一点,在食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比如,我在餐厅吃过一道“西柠煎软鸡”,觉得好吃,回家就想试着做做。从网上搜出做法,看到要用料酒腌一下雞肉,还要用柠檬、醋和奶粉。这个网页很负责,把各种原材料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好处都详细说了,最后又补充了一段:食物是相克的,牛奶不能和水果、醋、酒精同吃。看完这句我就凌乱了—这到底是让不让人吃呢?
我每年都体检,体检了几十年了。有一次测骨密度,我又被“上课”了。
测骨密度很简单,就是把手放到一个类似扫描仪的机器上,扫一下,数据就出来了。那次我是头一次测骨密度,大夫看着数据说:“你这是骨质疏松啊!你这骨头和70岁的人没区别。”
我大惊:“怎么会?”
大夫问:“你爱喝酒吧?”
我答:“偶尔,不常喝。”
“那你爱喝可乐、雪碧。”
“不爱喝。”
“那就是总喝咖啡。”
“从不喝咖啡啊。”
大夫想了想,说:“你喝茶吧?”
我点头。
“没错,就是喝茶喝的。茶是酸性的你知道吗?直接让钙质流失。别喝茶了,多吃点钙片吧。”
我当时就目瞪口呆。我打小就被教育,说茶是碱性的,怎么突然就变成酸性了?后来我去搜,答案真是五花八门:有人说茶叶是碱性,泡出茶水来就是酸性的;有人说铁观音、普洱什么的是碱性,绿茶就是酸性的……总之,搜了半天比没搜前还混乱。
体检之后回到单位,我见同事老周站在楼道里,端着他的茶杯。老周和我是茶友,经常在楼道里边喝茶边聊几句,还互相借过茶叶,可这回,他杯子里装的是白开水。
我一看就乐了,问他:“大夫说你骨质疏松了吧?骨头跟70岁的人似的。”
老周说:“对呀!他也这么说你了?”
然后我俩就在楼道里,呵呵地笑了起来。
(摘自博看网,珠珠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