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时期中俄关系中的日本因素

2019-09-10付雪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俄关系东北日本

付雪

【摘要】:在晚清时期日、清、俄三者关系非常微妙,日本因素对中俄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在东北亚地区,俄国是先行者,并制定远东扩张计划,在北太平洋地区不断开疆拓土。随着日本的崛起,俄国的黄粱美梦逐渐破碎,日本的崛起不断改变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日本实施“北进”政策,一山不容二虎,进而导致日俄战争的爆发。日本因素的加强致使中俄关系发生剧变。

本文通过研究甲午战争后、日俄战争以及日俄密约时期的中俄关系,进而分析出日本因素在中俄关系中的影响。同时,俄国远东外交政策的转变决定了中俄关系的亲疏,借助于第三国就能够分析出晚清时期中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对于未来中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日本 中俄关系 东北

沙俄是老牌的扩张型国家,对海洋的执著、对陆地的追求决定了沙俄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市场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新兴的资产阶级渴求争夺出海口,促进贸易的发展。因而沙俄不断蚕食中国东北的土地。日本的崛起打破了沙俄独占中国东北的局势,甚至东北亚的国家间关系也随之改变。日本明治维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助长了日本扩张的野心,它将矛头对准了当时腐败无能的“东亚病夫”。

1894年日本发动了震惊东北亚的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滋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日本代替中国成为东亚强国,同时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等附属岛屿,并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马关条约》使中国上千年的朝贡体系瓦解,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晚晴时期中俄关系的变幻绝大部分取决于日本因素的加强。在清、日、俄的三角关系中,中国始终受制于二者。但是在中俄关系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往往忽视日本因素对中俄关系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日俄密约不仅对中俄关系产生影响,而且还严重破坏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一 甲午战后的 “中俄结盟”

甲午战后中俄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势。战后中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恐日”和“仇日”情绪,为摆脱眼前的困境,清政府继续套用 “以夷制夷”的外交战略。“以夷制夷”则是利用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 因而清政府希望结强援抵制日本。甲午战争前期,清政府亲英,主要在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使英国在中国攫取暴利,进而英国掌控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甲午战后,清政府由“亲英”转向“疏英”,主要是因为英日在共同抵制俄国基础上,英日接近使清政府颇为忌惮。在此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寻求依附其他强国。

19世纪末,俄国远东地区的外交战略重心是中国东北和朝鲜。日本割占辽东半岛,阻碍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扩张计划的实施,引起俄国对日本的不满,于是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形成了“三国干涉还辽”的局面。面对三国的压力,日本只能做出让步,通过追加中国赔款的方式,换取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这其中清政府损失最大,同时也暴露出清政府软弱无能的特点。俄国完全是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在野心的驱使下,才会策划“三国干涉还辽”。清政府只是片面地看待日俄矛盾日益尖锐并滋生联俄自保的想法,却忽视了帝国主义国家相同的侵略本性。俄国打着援华的旗帜,拉拢清政府,恰好与清政府“以夷制夷”的外交理论不谋而合,实质上为俄国创造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时机。因此,通过“三国干涉还辽”,俄国以清政府保护者的形象使以李鸿章为首的亲俄势力大大增加,不仅不再防俄,反而主动与俄国结成联盟,结果未能如愿,反遭破坏。日本因素导致中俄关系在国际形势中出现转机,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让俄国很担忧,日俄关系空前紧张,迫使沙俄采取积极的远东政策,进而沙俄不得不依靠中俄结盟,实质上是一个更加深不可测的计谋。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日本對东北亚的觊觎,是俄国所不能容忍的。为了进一步巩固在东北亚的地位,俄国主张修建一条穿越东北的西伯利亚铁路,佯装为了能够帮助清政府维护主权利益。沙俄对李鸿章实行贿赂,对清政府不断施加压力。但是清政府与俄结盟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俄国诱骗李鸿章于1896年签订《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其中第四条规定:俄国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允许俄国在中国黑龙江、吉林等地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 这条规定使俄国取得各种借口进出中国东北,严重迫害了中国的主权,俄国不费吹灰之力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中俄密约》换来“御敌互相援助”的空头支票,清政府“以夷制夷”的外交战略的可行性再次遭到质疑。

《中俄密约》对修建中东铁路仅做了书面规定,而《东省铁路公司合同》从实质上使俄国攫取铁路租让权。 俄国通过《日俄密约》和《东省铁路公司合同》使中国东北逐渐失去主权,完全沦为俄国的附庸。

日本侵华从根本上刺激了俄国侵华的野心,在准结盟状态下俄国并没有维护中国,而是继续扮演“保护者”的身份侵略东北地区,进一步外交战略将是全中国。 中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日本的介入加速了中俄两国结盟的步伐,“结盟”只是给清政府的假象,中俄关系变成了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两国的结盟并没有改变现状,反而导致列强对中国大规模的侵略。

二 日俄战争前的日俄矛盾

甲午战后,日本并没有放弃侵略中国东北的野心,以朝鲜为跳板,时刻关注中国东北的动向。一方面以俄国为假想敌,中国的的赔款用于扩充军备;另一方面积极对朝鲜渗透,力图与俄国实力相抗衡。俄国在东三省的实力不容小觑,但与此同时中俄结盟关系出现恶化趋势。

强租胶州湾事件是对中俄结盟关系的考验。以“助华”为名,俄国军舰驶入旅顺水域,利用狡诈和恐吓的手段逼签《中俄旅大条约》,清政府本希望俄国调停中德冲突,没想到俄国佯装援华,实则是要把整个东三省吞并。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充当“调停人”从中坐收渔利,打着保护中东铁路的幌子,占领东北,甚至把触角伸到京津地区。俄国的罪恶行迹遭到东北义和团运动的抵抗,俄军进行武力镇压,并制造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使中俄关系降至冰点。

俄国镇压京津地区严重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导致俄英关系破裂。俄英关系破裂对于日本方面是一个绝佳的时机。日本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力量薄弱,必须寻找同盟,要想制衡俄国,英国就是最好的同盟。 1902年1月30日,日英两国针对俄国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假使两个国家的权益因受沙俄的侵犯,任何一利益方为了维护其权益可采取适当的行动;日英两国中的其中一国与沙俄遭遇敌对,另外一个国家必须坚持中立原则。英日同盟使日本获得对抗和挑战俄国的“强力外援”,日本自身实力急剧上升,促成日本动用武力解决俄日矛盾的可能,与此同时也给俄国带来沉重的打击。随着英日同盟对东北地区的干涉,美国提出了“机会均等”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时刻准备着插手东北事务,但是俄国抵制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造成美俄矛盾不断激化,进而美国反对俄国独占东北,要求俄国撤军。

英、日、美干涉俄对东北地区占领的同时,清政府能够正确看待日、英、美的来意,特别是日本。事实上,中俄的任何举动都在日英的监督之下。日本告诫奕劻,不要向俄国低头。与此同时,东北人民反抗沙俄暴政的斗争。在多方压力下,1902年4月8日,中俄两国在北京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此时与其认为是中俄签约不如认为是日俄交锋的一个环节。实质上,《交收东三省条约》的签订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缓和远东的紧张局势。

《条约》规定:俄军应分三期撤军,每期六个月。 但是俄国非但不履行条约,反而炮制“黄俄罗斯计划”。在别佐勃拉佐夫上台后,积极主张“新方针”政策:在朝鲜攫取更多租让权,“插足朝鲜”;禁止他国进驻东北;以及保持远东军事优势,拒不撤军。 “新方针”充分暴露了俄国独占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野心,同时可以看出俄国远东外交政策的转变,俄国极力建立与日本的“天然屏障”,在鸭绿江地区采伐木材,兴建土木工程,为了进一步扩大在朝鲜的权益。但是俄国独占东北亚的愿望很快烟消云散,清政府将俄国向中国提出的撤军条件告知日本等国,因而导致群起而攻之。不仅日、英、美对于俄国独占东北表示不满,朝鲜也进行抵制,这样的形势使俄国远东的外交政策失败。随后,日俄展开长达半年的谈判,俄国妄想独占东北,日本继续“北进”的方针政策,双方的意见未达成一致,相持不下,最终导致这场谈判破裂。

日俄战争前中俄关系逐渐恶化。八国联军侵华时,俄国左右逢源充当调停人,表面上援助中国,实际上不费吹灰之力,坐收渔利。战后俄国进一步在东北渗透,制造惨案,致使中俄矛盾激化。然而俄国的暴行受到了世界各国对远东的关注。英日结成同盟抵制俄国,英日同盟的形成使清政府官员心情复杂,担忧清政府将会受制于日本,清政府走向疏俄之路,虽然以李鸿章为首的亲俄派依然坚持采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战略。但是实力决定一切,日本在与英国结盟的基础上实力大增,此时清政府完全受日本控制。此时俄国并不打算放弃东北,非但没有撤军,又提出撤军条件,并在远东实施新方针,引起了日英等国的不满。日本的大陆政策使清政府逐渐依附日本,日本因素是俄国在远东扩张中的绊脚石,同时也能决定中俄关系,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深远。

三 日俄战争后的《日俄密约》

为了同俄国争夺东北,日本“不惜诉诸武力、决一胜负”,1904年2月8日晚日俄战争一触即发。 “以夷制夷”的外交理念驱使亲英亲日的官僚 “倚日御俄”的做法从未停歇,但是日俄两国均无视清政府的中立,日俄在中国东北地区搜刮掠夺,伤害无辜的东北军民,在战争的进程中中国不可避免地卷日俄日矛盾中,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因而,中国是日俄战争最大的受害者,中国主权,惨遭蹂躏。日俄于1905年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条约包括正约15条,附约2条。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是完全没有征求清政府同意,属于违背国际法的行为。这样,东北地区变成日俄分占,清政府并没有实现借助日本的“手”将俄国驱逐东北,反而在东北地区引来一匹狼,致使俄、日、请三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朴茨茅斯和约》使俄国远东外交政策受阻,从东三省南部撤出,同时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更好地经营“北满”,为进一步向蒙古扩张做准备。除此以外,该条约缓和了日、俄矛盾,为两国共同对抗第三方势力而走向结盟奠定基础。日俄战争彻底打破了俄国独占东北的局面,改变了东北亚地区国际力量对比,俄国不得不调整远东的外交政策。

一方面,俄国内外交困,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沙皇专制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加速了国内革命的推进, 因而沙俄“放弃与国家利益发展不一致的想法”,寻求与日本妥协,俄国并没有完全放弃东北,积蓄力量,伺机而动。另一方面,日本不断强大,不仅试图控制东三省和朝鲜,还觊觎亚洲大陆的其他地区,日本在远东乃至欧洲国际关系格局中举足轻重。俄国意识到日本只是其东北亚的竞争对手,日本并没有把矛头指向俄国。在与俄国征战中日本也伤到元气,朝野上下支持日本与俄国“和好”。

与此同时,美国势力渗入加速了俄日言和的步伐,日本是美国向东北扩张的绊脚石,美国打着“机会均等 的旗号,对日本施加压力,尝试用俄日矛盾,压制日本。日本政府认为,日俄之间不如共同筹划“满洲”,从而排挤美国。

日俄联合的时机趋向成熟,无疑需要一纸合约。1907年7月30日,日俄签订《日俄协定》,这一协定分为公开协定、秘密协定、附款和换文,其中重中之重是秘密协定,也就是第一次《日俄密约》。其主要内容要点是一、双方划定东三省势力范围,北满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南满是日本的势力范围;二、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现存政治关系,日本承认俄国在外蒙古的特殊利益,双方互不干涉。 通过第一次《日俄密约》,俄国与日本瓜分了中国、外蒙古和朝鲜,双方进一步巩固在东北亚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第一次《日俄密约》不仅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而且中国的领土再一次遭到掠夺。

日本对“南满”的统治,中俄关系并没有转机,清政府只是避免了俄国独占东北,但是日俄分占东北,反而助长了俄国侵略中国的野心,给清政府带来的灾难更加深重,矛头直指外蒙古。《日俄密约》的签订为后来俄国支持外蒙古“独立”奠定基础。俄国不断调整对华是中俄关系突变的直接原因,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大是中俄关系剧变的根本原因。

总结

主权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要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弱国无外交”,晚清时期俄国在中国可以肆意侵占,完全是清政府采取了错误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第三国因素的加强与减弱都会影响两国的关系,说明强国间的外交往来更加注重策略。在大国博弈的今天,外交战略的转变要因时而异。在中俄关系向好的时候,我国在制定外交战略时,也应当考虑其他因素对于中俄关系的影响。居安思危,方能维持永久的友好。随着中国崛起,西方国家蓄意破坏中俄友好关系,此时中国实施有利两国关系发展的外交政策,有助于两国关系更加经久弥坚。

【参考文献】:

【1】安德鲁·马洛译莫夫.俄国的远东政策(1881-1904年)[M]. 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60页

【2】俄国国家中央档案馆《日俄战争》,中译版,商务印书馆,21976年版,第22一30页

【3】高民. “以夷制夷”与晚清外交[J]. 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9年9月第3期

【4】刘振. 论俄国与英日同盟的关系[D].山东大学. 2016年12月5日

【5】柯扬. 日俄战争前后日俄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12月

【6】[苏]茹科夫.远东国际关系史(1840—1949)[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7】王芸生.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五) [M], 三联书店. 2005年7月. 第84-87页

【8】殷欣.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俄国远东政策的嬗变(1895-1904)[D]. 南京大学. 2011年5月

【9】岳麓. 论1900-1924年中俄关系之特点[D]. 外交学院. 2007年4月

【10】中國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沙俄侵华史第四卷(上)[M].人民出版社.1990年

猜你喜欢

中俄关系东北日本
Make ’Em Laugh
探寻日本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大东北的春节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欲在南海有何作为?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日本神社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