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班级公平意识教育

2019-09-10黎军于亮林洁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资助公平

黎军 于亮 林洁

摘 要:公平意识教育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被忽视的一项工作,这使得资助只能在经济上发生作用,没有很实现“资助育人”的终极目标。因此,以班级是基本的单位展开公平意识教育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在确定明确目标,以“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导形成细化的教育设计,最终实现学生公平意识的提升。

关键词:三全育人;公平意识教育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完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建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关系到全社会的进步与稳定。但全面审视目前高校资助现状,有些问题急需解决。其中,困难学生特别是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淡薄,缺少应有的公平意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公平意识淡薄使资助只能在经济上发生作用,很难让帮扶深入学生内心,使其产生努力奋斗回馈社会的精神动力,也就难以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班级是基本的单位,学校整体的公平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必须建立在每一个班级公平教育目标的达成基础之上。

一、班级公平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公民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公民素质知识包括三个内容: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与个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二、公德素质知识。把学校的养成教育的基本要求进行社会化的调整。三、时事政治。主要强调对国家的理解,任何的公平都要基于整个大局去理解才可形成具有包容性的理解,才有很强的适应性,才有生命力。特别是应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时才可以有包容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公平方面的基本判断能力。能力是个性的范畴,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其在活动中获得,也在活动中体现。能力也是公平在个体身上的直接表达。

(三)政策的理解能力。公平的基准就是资助的基本政策,受助学生只有对政策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力,才可以与资助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这样的理解能力只是基本的理解能力,以保障对政策的理解没有原则性的偏差。

(三)感恩意识、反思能力。公平是建立在冲突上的反思、调整性理解与认知,是内部矛盾的解决中不断推进认识提高及对公平的深入理解,是个人公平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感恩则是学生受助后立志回报社会与国家心理趋向。

二、内容与途径

内容与载体的设计必然要遵照当前“三全育人”的基本理念,与整个学校的德育,“立德树人”格调一致性。整个教育内容以主题班会规定性教育内容来呈现,力求能与学校整个育人体系实现无缝对接,自然渗透,成于无形,根据班级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

(一)班级公平教育中的“全员”维度

班级教育中所有直接参与教育的教育力量为:班主任、辅导员、家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科任教师、社区管理服务人员。其在公平教教育中的分担是不同的。班主任、辅导员在其特有的服务管理职能范围内通过教育活动设计实现覆盖所有目标的教育。以主题班级、讲座、报告等形式完成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任务。以网络论坛的形式组织经常性的讨论,特别是结合易班网络系统开设虚拟讲坛,以案例分析,主题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反思的目标则是通过个别谈心,人际沟通的活动来完成。

家长是全员参与中的重要成员,在大学往往被忽视。在这一教育中其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学生在资助上的评价是受家长与家庭的影响的。家长所要完成的目标是反思内容的目标。通过家校联系,对学生受助状态的了解,包括整个班级的受助情况的掌握。习惯上,我们只告诉家长其子女的受资助情况,而未告知班级的情况,家长通过子女获得的其它的班级受助信息一般是片面,这就会形成认知上的偏差,让家长首先有不公平的感觉。家长是受益当事人,与学生一样,处于利益冲突中,利用这一关系让家长介入资助上的教育,就能引发深刻实质性的反思,在子女的教育中实现迁移。

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分担的是四个目标的理论性辅导与主题讲座,同时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的指导者与协调者,兼顾对学校资助教育的上行沟通。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完成公民素质知识目标。社区管理人员通过社区服务,以隐性的方式展示学校管理中的公平,配合完成四个内容的目标,也就是管理育人。

(二)班级公平教育中的“全过程”维度

“全过程”是一个无缝的过程,在教育上,关键是要抓住节点要点。班级是一个小的环境,有特定的限定,全程可简化为具体重要时段-通过具体的时段来描述“全过程“对于从整个学生在校受助的时间而言,关键的时间节点有:入学、贫困身份确认、受助、脱助。资助教育要从这些关键节点入手展开教育,以点串线,全程跟踪,及时反馈,跟紧教育。

入学节点主要在于完成政策的宣传,加强引导学生对政策的理解。贫困认定周期也是把重心放在政策的理解上,同时强化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互助互让的素养。受助节点,是学生享受国家惠民政策的时段,主要进行感恩教育;在脱助节点上,可以利用学生不同视角来评价两个角色上的对国家政策的理解,重新认知整个资助体系的公平性,进行深刻的反思。上述主要强调全程中每个重要节点的关键问题,除了突出节点重点教育外,其它教育也要因势而为,适时开展相关教育。

(三)班级教育中的“全方位”维度

全方位育人在班中的教育设计是难点。相对于资助育人而言,全方位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多方位,将公平教育寓于其中。在理论上的描述是比较简单,但从一个班级角度来整合这么多方面的教育的难度非常大。一个点要连多”方“,线又如何牵?根据联系的紧密程度,我们把“全方“划分”“四方“:即教学、管理、服务、环境。而牵线之人就是班级的组织与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与教学这一方的牵线主要是通过任务协调来完成。辅导员把每一个特定的阶段的目标告知教学的科任教师,教师则通过课堂这一途径嵌入其学科的育人目标中即可。班主任与管理这一方的牵线主要是通过(管理)活动产生联系,在活动前班主任针对具体的活动,向管理者提出在公平教育方面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反馈表格,将目标具体化,达到管理育人之目标。服务方面的协调,班主任要通过上级的学工处把教育中相关的目标任务分化成具体的服务要求,借助服务形式的改变来到教育的目的,例如,食堂中的排队问题,本身也是一个公平问题,如果食堂对这一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或者服务人员对这一不公平的现象不闻不问,自然也会对学生的学校的公平性服务产生质疑。环境育人,对于班级而言,更多关注的是小的环境的构建。包括人际环境与具体的物化环境,都要展示积极公平的正能量。班级的环境包括两个重要场所:教室、宿舍。班主任对于这个两重要场所要有严格的把控,对于各种不和谐的因素,要及时剔除,保证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评价

建立公平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对于公平性教育效果的评价是以定性为主,以定量为辅。一个班级在公平意识上的转化大体上只能用定性方式加以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对一个利益冲突事件的看法,或者展开一些特别的话题的讨论,是可以大致评价学生在公平认知,公平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特别是政策理解能力,通过资助热点问题的“吐槽”,展示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达到对其意识想法层面的了解,作出相应的评价。定性:通过一定的活动设计,观察学生的行为反馈进行相应的评价。这里的活动设计是具有心理测量意义的活动设计。定量:通过一定的量表统计学生的反应,主要体现在资助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性质的分类量化。

借助网络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行为进行量化智能分析。学生的公平意识对于教育者而言必须通过细致的日常观察分析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日常行为信息的采集,只能依靠网络技术,运用大数技术才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姚伟宁:《基于公平、公正、高效的高校班级日常绩效管理新模式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5月;

[2] 杨新刚、刘秀丽:《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1月;

[3] 朱平:《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2月;

[4] 霍雅琪:《高校“三全育人”建设工作探析》,《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10月。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高校资助新常态下的学生公平意识教育的探索与研究》(2015ZZ014)。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资助公平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必须公平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