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2019-09-10宋小青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晏子课文思维

宋小青

“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可见,没有提问的课堂是沉闷的,不会课堂提问的教师是不称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有启发性的提问能够引导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活泼、快乐,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抓住重点、难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引发思考。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同样不能达到目的。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跳水》,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课文中最危险的场面在哪里?这样危险的地方,孩子是怎样上去的?这最紧张的场面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兴趣热点,由此发问,学生就会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时机提问,引导认真思考

在提问过程中,除了要有针对性,更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做到有的放矢,掌握课堂提问的维度和效度,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以防学生养成慵懒散的学习坏习惯。比如,教学《桃花心木》,在导入新课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适时出示问题一:种树人的哪些做法让作者感到奇怪?让学生思考讨论后,较快地把握了文章的情感主线。解决这个问题后,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种树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因入手,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段,感知文章用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明白了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有的放矢,“纲举目张”,抓住 有效的时机提问,既可解决难点,又可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

(三)注重提问层次,培养发散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我们切忌一步到位,一气呵成,要循序渐进,进行层层引导,抽丝剥茧般解决问题,以求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就课文中的某个重难点,不是一个或几个提问就能解决好,这需要一系列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一点点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最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学《手指》一课,就可以提出这些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觉得作者喜欢那根手指?本文在描写大拇指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你愿意做哪根手指?为什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级深入设计提问,这些提问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此达到良好的提问效果。又如在理解《松鼠》一文的语言特点时,可以抓住文中说明的对象——松鼠,设计几个小问题:全文按总—分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在介绍它漂亮的形体时,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怎样说明?它的习性、动作、筑窝又是如何说明的?学生通过课文就会找出答案,从中也归纳出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四)巧选提问角度,力求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五)及时评价学生,注重表扬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教师的评价用语要富有鼓励性,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答得太好了”、“有创见”等。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六)鼓励学生质疑,解放学生思维

现代的心理学成果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對万事万物都爱问个为什么。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解放,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学生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这样“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培根语)。我在运用问题进行教学时,注重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提问,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有缺陷或问题,都给予鼓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我们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

猜你喜欢

晏子课文思维
晏子的车夫
小燕子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