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短视频时代美食纪录片走向
2019-09-10姚墨汝
姚墨汝
摘要:2000年以来,美食纪录片数不胜数,各国争相挖掘属于自己本土极具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影像表达作为文化输出的又一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美食打卡浪潮。
关键词:短视频;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
一、《早餐中国》介绍
《早餐中国》是由王圣志执导,沈宏非、陈晓卿担任总顾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合作的美食短纪录片。节目从2019年4月起,每周一至周五早8点腾讯视频全网独播,海峡卫视同日晚间黄金时段重播。
为了适应都市人繁忙的日常生活,五分钟一集的节目,让受众可以在公交上、吃早餐的间隙便可观看。从内容呈现的角度来看,《早餐中国》没有传统解说词的烘托,没有雄伟壮观的景象,大多是中景、近景,从编导的角度出发阐述每个小店的平凡与伟大。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的标题、字幕、图标,更多网络化语言的表达。它的每一集都以时间轴顺序铺开,从小店开店到忙碌到休息间隙再到收摊、关门,以及最后以店主最喜欢的音乐结束,简简单单却又吸引人前往“打卡”。
《早餐中国》的足迹遍布各地,呈现出以福建省为中心,向四周散开的现象,但总体而言还是以南方的特色小吃为主要拍摄对象。
二、宣传方式与传播手段
《早餐中国》在豆瓣评分一度达到7.8分,位居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第三,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超2亿,评分达9.5,持续位列腾讯视频纪录片热播榜榜首,引发大批网友的围观和热议,这样的成绩在纪录片领域已算亮眼。
和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早餐中国》把重点放在了微博平台,通过发起#早餐中国#话题,第一季累积了2.8亿的阅读量和6.5万的讨论量。在互动方面,节目还在微博发起#送我家的早餐C位出道#话题活动,呼声最高的网友推荐早餐将有可能出现在第二季片子中。
从文案角度来看,还是传统的宣传片+海报+视频本体的模式,最特别的是手绘风的城市美食海报,水墨画与水彩的巧妙结合,赋予了海报古典美与现代感。再加上店铺夫妇们平凡朴实的话语,显出的是纪录片自身独特的“烟火气”“接地气”,让观者在观赏过后产生接近性的触动。
目前,“弹幕”形式的互動也成为了美食推广的又一手段。依托企鹅影视(隶属于腾讯视频)这个以互联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影业集团,《早餐中国》在为自己积攒人气的同时,也为第二季的美食选择有了素材来源。通过分析网友们的弹幕频次,节目可根据受众喜好对内容进行重点突破。
除了与观众们的良性互动,《早餐中国》还在传统媒体上崭露头角。《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长江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等等多家报纸杂志都对今年新推出的短纪录片争相报道。除此之外,各大取景地的消息发布平台也为《早餐中国》造势,美食博主们争相推荐这档节目,可以说《早餐中国》是新时期纪录片制作的新方向。
三、总结与反思
2019年4月初,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hina Documentary Research Center)主任何苏六教授在2019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上发布了《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9)》。报告指出,2018年网友在视频网站点击量超过亿次的纪录片共有9部,排在首位的是《风味人间》,点击量高达10.7亿次,其次是《舌尖上的中国(3)》,点击量3.9亿次。以上两部均为美食题材纪录片,它们不论在制作水平还是内容丰富性上都远超《早餐中国》,并且模式不固定、不僵化,每一集都用不同的叙事技巧构想文案。但作为地方性卫视首次尝试短时长纪录片,《早餐中国》对美食纪录片制作起到的变革性毋庸置疑,可谓纪录片界的“抖音”,大有发展趋势。
《早餐中国》对地方性电视台发展起到导向性作用。首先,从定位来看,牢牢抓住青年群体。其次,重视媒介融合,加强电视台与各大视频网站的合作沟通。再者,内容与技术深度发展,做出质优又吸引受众的内容。
《早餐中国》在影响电视领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饮食文化持续对外传播。饮食,大致上包含了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早餐,因每个城市水土不同,而有不同的风味。城市朝发夕至,菜系融会贯通,一蔬一饭早已跨越山海,唯早餐偏于一方,早餐,作为全世界人民都十分重视的一餐,影响了百姓们一天的活力。从店主夫妻、学生,到在外打工的务工人员,每个人都对家乡的小吃有不可割舍的情感,食物从某种程度上是一座城市的形象符号,是自我认同与向外传递讯息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