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节可以让新闻“有血有肉”

2019-09-10赵侃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细节质量

赵侃

摘要: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作为电视新闻,细节的运用更是决定报道的质量,没有细节的文章枯燥无味、没有细节的画面平淡无奇,因为细节才让新闻“有血有肉”。

关键词:细节;电视新闻;质量

好的文章离不开细节的描写,没有细节的文章读者看到的只是故事概況,有了细节便有了“血肉”,让整篇文章都“活”了起来。例如我们在形容老师的时候经常用“和蔼可亲”这个词,但细品文章却发现这个老师没有任何特点,和蔼可亲的老师可以是任何人的老师,所以在写文章中及时描写一些老师特有的外貌和走路的动作,以及说话的形态就显得很有必要。同样的方式在电视新闻中也很适用,很多人在做人物新闻时并无新意,搬材料串同期“一气呵成”,看似并无不妥,但也并不受观众的待见。很多记者缺乏了对人物的了解,追求新闻的速度,却忽略了质量的提升。

2018年的“感动海南”特别致敬群体是来自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农村普通妇女陶凤交和她的姐妹们,在这个题材的报道中,我看到了三家电视媒体均以《陶凤交和她的绿色娘子军》为题进行了报道,同样的题目和材料却有着惊人的不同。第一家媒体按照材料所写照搬拿来,以同期串联的方式,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报道任务,电视播出后观众看了留言说“假”。第二家媒体在得到同样的素材后,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从单一的摄像机拍摄到航拍,从简单的人物介绍到人物描写都有了质的提升,在经过两天的拍摄后,新闻如期播出,这次的后台留言观众比较认可,直呼要向劳模致敬。但第三家媒体进行报道中,并没有以所谓的材料为主导,先是召集了所有的“绿色娘子军”们,详细记录下每个人在种树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有欢乐有悲伤,新闻中大量采用现场音,从过去到现在,从辛苦到荣耀,从别人的不理解到大家的点赞,一次次的利用细节描写向观众们展现出了一群普通的农村妇女26年的坚守,让群众看到的不是劳模的“高高在上”,而是一群大家身边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拍摄的15天过程中,一遍遍丰富新闻里的细节,从腿上的一道疤到脸上的一个笑容,都让观众感觉到了真实,节目播出后短短一天时间,点击量就超过了500万次,可见细节的作用。

细节描写不仅在新闻的文章里,还在新闻的采访中,很多记者的采访通篇大论,官话套话无数,看似无懈可击,实则“食之无味”。例如,在采访老书记带领村民修路的时候,很多记者为了节约时长,通常让采访者说“这条道路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也为发展地方经济奠定基础”,此话并无毛病,但细想一下,这么官方的文字语言做同期真的会让整篇新闻有意思吗?如果把它改为“原来的道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根本出不了门,自从修了这条路,村民们不仅可以放心的出门,连农产品收购商都上门做生意”,就显得更贴近生活。

题目对新闻来说也至关重要,很多人在阅览新闻时,首先看到的是题目,一个好的标题往往是新闻成功的一半,因此诞生了“标题党”。“标题党”虽然常常会被读者“唾弃”,但他们正是因为抓住了某个细节,才成功吸引到了我们,我虽然不提倡做“标题党”,但遇到好新闻还是要起一个漂亮的标题。例如,我曾遇到过一个老人爬树摘椰子不小心倒挂在树上,路过民警紧急施救的新闻,有的标题就写成了《落实路长制琼海民警又救一人》,而我在写这条新闻的时候,通过主人公的讲述,知道这对他来说是天大的事,而通过民警的回答,这又是最小的职责,于是在大与小之间,便有了《老陈心里的“天大小事”》的标题。

电视新闻不同于纸质新闻和网络新闻,主要是因为它有画面的表达,也可以说是镜头语言,有些摄像记者拍新闻只是一掠而过,远景、中景、近景无一不缺,但往往会被说成“镜头死板”,这就是不注重画面细节的结果。例如,在拍摄建筑工人战高温保工期的新闻,懂细节表达的记者就知道要拍摄工人头顶的汗水、拍摄被汗水打湿的衣服、拍摄沥青铺设散发出来的热气,这样的镜头不必文字表达,也能让观众看到工人的不容易。

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好的细节描写就像萤火虫的屁股,总是一亮一亮的”,我很赞同。很多新记者在新闻中总是缺乏细节的描写,遇事图省事,连最基本的细节描写都没有,其实细节描写有时很简单,把文章中的“某某某,哪里人,多大了”改为“正在低着头用力拧紧钢筋的人就是某某某”,瞬间就会把观众带人现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见,不管文学作品还是新闻写作,都离不开细节,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细节质量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睡个好觉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