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儿黄疸胆红素和黄疸消退情况的影响
2019-09-10潘能坚
潘能坚
摘要:目的:探讨蓝光照射联合腹部环形按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间本院收治2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14例。两组均给予临床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苯巴比妥治疗,对研究组患儿进行蓝光照射联合腹部环形按摩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儿黄疸消退、胎便转黄时间及每日排便次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而言,蓝光照射联合腹部环形按摩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可有效促进黄疸消退,降低胆红素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蓝光照射治疗;腹部环形按摩;新生儿黄疸;胆红素;黄疸消退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4-051-00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近年来我国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明显上升。在子宫内新生儿处于低氧环境中,红细胞数量过多,出生后胎儿红细胞受到外界环境破坏,引起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而且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相对短,旁路和其他组织来源的胆红素增加。新生儿机体重要器官尚未发育完全,肝细胞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将体内胆红素排出,进而引起新生儿黄疸。既往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本文探讨蓝光照射联合腹部环形按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间本院收治2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14例。入选对象均知情且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组患儿出生2~28d,平均(15.74±2.69)d,男女各8例、6例;对照组患儿出生2~27d,平均(15.45±2.73)d,男女各9例、5例,通過分析两组疾病、出生时间、性别等基线资料发现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对比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常规给予营养支持及保温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苯巴比妥治疗,用药方法5mg/(kg。d),每天3次,持续治疗7天。研究组给予蓝光照射联合腹部环形按摩进行治疗。蓝光照射治疗:蓝光治疗箱DAVID XHZ型号,采用黑色布罩遮盖患儿双眼、会阴部及肛门,将患儿置于蓝光治疗箱内应用双面照灯光对其行间断性照射治疗,8h/d。相关参数:荧光灯20w、额定频率50Hz、波长450~480nm。合理调整蓝光治疗箱内温湿度,温度保持在30~32℃,湿度维持在55~65%。腹部环形按摩:操作者采用双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沿结肠走行方向按压新生儿下腹部,逐步进行腹部环形按摩,每次10min。操作者戴一次性手套用双手大拇指按摩患儿肛门,按由上至下、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按摩30次,扩肛运动3分钟/次。新生儿双腿保持屈曲状态,增加腹部压力,促进排便。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相关指标,对比两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及每日排便次数。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1.0系统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n(%)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黄疸消退、胎便转黄时间及每日排便次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胎儿出生后2-3d,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儿体内胆红素排泄障碍所导致,对患儿肝肠循环能力造成严重影响。既往临床主要对新生儿黄疸进行药物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但在促进黄疸消退、促进患儿生长发育等方面效果并不理想。腹部环形按摩是一种抚触按摩治疗,有利于促进患儿体内血清素、肾上腺皮质素的释放,提高患儿生长发育水平。操作者确保手指温暖,按摩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逐渐增加力度,切忌过于剧烈,而对于腹泻、急腹症患儿禁用抚触治疗。当前蓝光波长凭借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有效的方法,且安全性有保障。蓝光波长接近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可接受的最长波长,通过与患儿血清中游离胆红素产生反应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异构体,并迅速通过患儿胆汁及尿液排出,有效降低机体血清胆红素水平。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儿黄疸消退、胎便转黄时间及每日排便次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蓝光结合腹部环形按摩治疗有利于提高患儿吸收、消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黄疸消退,与当前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临床应用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时需严格控制蓝光照射时间与间隔时间,可进一步增强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蓝光照射联合腹部环形按摩治疗的应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对降低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消退、增强临床疗效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