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9-09-10杨慧珊王刊良杨平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自主创新路径选择

杨慧珊 王刊良 杨平

摘 要:为了解苏南制造业在开放式创新方面的发展现状,通过调查近300家企业的相关数据,以企业管理、技术合作、企业研发、资本运营和企业学习等5个维度,分析企业对待不同创新资源选择路径,以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调节模型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属性带有中介调节功能的結构方程复合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路径假设、评估与校验,验证了模型各构成维度间和各测量变量间有着特定联系。同时,在企业创新战略导向、绩效导向需求框架内,从开放式创新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2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企业对各项指标采取不同应对方法的原因,展现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一些战略动机、选择路径、取向性偏好和内外部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苏南制造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地关注绩效而非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的路径主要是以引技术进、产学研合作等传统方式,全球化创新方式运用得较少,因此,该地区制造业开放式创新,整体上仍处于兴起、发展的阶段。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自主创新;制造业;路径选择;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 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9)04-0441-07

0 引 言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不仅是国家的战略要求,也是企业自身谋求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是市场主体,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迅猛发展,原有的封闭式创新难以满足企业全球化市场要求[1],封闭式创新越来越受到企业自身发展和外部市场竞争挑战,因此需要企业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全球创新要素,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快速推进新产品更新步伐,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到2015年底,中国制造业产量已经占据世界制造业总量近四分之一[2]。显然,我国在数量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国内制造业产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制造业一方面面临产能过剩导致供过于求的现实;另一方面面临需求升级导致创新产品供给不充分的矛盾,多重因素叠加致使制造业压力重重。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放式创新对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尤为重要。

1 文献综述

哈佛大学Chesbrough教授在其著作《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中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概念。认为企业边界正在模糊,企业技术创新途径是建立在不同知识背景下,企业利用的资源和使用的技术思维逻辑也不同,企业可以打破原有边界,能够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资源实现技术创新,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同时将内部技术通过商业化渠道带入市场,实现技术商业化应用[3]。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

国外方面,Christensen从企业对内部资源拥有和外部资源获取角度出发,提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资源的创新[4];DC Mowery(1998)等人总结了技术创新可以是相互签订联合开发协议、特殊技术许可协议、资金(含资产)等权益性合资等形式[5];A Stucki研究了影响开放式创新模式实施和扩散的内外因素,指出开放式创新不仅与各企业自身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相关,还取决于工业部门等政策因素[6];Lichtenthale从价值共创角度提出开放式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将不同环境下的知识、信息和技术有机整合,有效促成多元主体的价值创造[7]。整体上,国外学者对于开放式创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资源不仅在于企业拥有内部资源,更多在于其外部资源整合;其次,创新形式不仅仅是技术合作,而应当包含权益性资产合资等多种形式;再次,合作伙伴间知识产权转移与影响知识成功转移因素研究。

国内方面,刘志迎等人采用“七力模型”论证了企业内部动力源与外界资源正向作用关系,说明了企业外界资源对创新具有正向调节作用[8],但未明确政策因素对创新间接影响;杨涛论述了创新投入与外部创新环境对创新效果的直接影响,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支持[9],强调了外部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对创新的直接影响,但没有给出开放式创新具体可操作方法;温兴琦等阐述了开放式创新外部资源获取、整合、转化、互动4个阶段,指出了开放式创新治理路径[10],尽管给出了获取、转化外部资源途径,未考虑到企业吸收知识能力差异可能导致不一样的效果;何郁冰就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重要路径[11];蒋子军论述了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是开放式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12]。总之,国内学者在企业外部创新资源获取[13]、创新投入与外部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效果影响等方面研究大都在定性和案例探讨层面。

2 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课题组社会调查问卷。为了解苏南制造业发展情况,2017年8月至2017年9月和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课题组成员对苏南近300家各类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取2种方式进行:①对趋势和态度性问题,采取李克特7分量(Linkert 7 Points)表进行测量;②对状态或期望性问题,以及战略、文化等管理问题,采取多项选择题进行测量。考虑到苏南地区制造业的创新实践,在企业层面的问卷调查中,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选取了苏南地区内的制药、电子通信、科学仪器、汽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机电设备、石油化工、通用设备、机械加工等行业的近300家各类型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现场、电话、委托发放等形式陆续发放了247份问卷,共收回问卷185份,去除无效问卷17份,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168份有效样本。168份有效样本中,有电子及通信设备企业28家(16.7%),生物制药企业12家(7.1%),材料企业17家(10.1%),电气机械制造企业33家(19.6%),钢铁相关企业12家(7.1%),汽车相关企业10家(6.0%),纺织服装企业28家(16.7%),石油化工企业4家(2.4%),航空航天企业2家(1.2%),食品饮料企业18家(10.7%),其他行业企业4家(2.4%),数据采样符合统计要求。

2.2 潜变量和可测变量设定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调节模型基本原理[14],文章以企业管理能力、企业学习能力、资本运营能力、企业研发能力、技术合作能力5个方面构建一种复合中介调节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架构,进行路径假设,见表1.其中企业管理能力为前提潜变量,企业学习能力为中介变量,后3个为结果潜变量,前提变量综合决定并影响结果变量;企业管理间接影响企业研发能力,企业管理通过技术合作影响企业研发能力,企业管理通过资本运营影响企业研发能力;企业学习能力作为中介影响企业研发能力。

以调查问卷归类15项可测变量组成测量模型,进行测量。在问卷调查中,15项可测变量采用Likert 7级量度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集,并请被调查企业打分,7表示非常重要,1表示非常不重要。

2.3 变量的测量

根据表1中结构路径图和路径假设,结合已有文献研究文献[15-16],文中企业创新能力通过5个方面进行测量,使用电子表格、SPSS 19.0和Amos 24.0对调查问卷数据经过描述性统计、数据偏差检验,效度和信度检验等处理,进一步对可测变量分析和潜在变量之间关系进行验证。

2.4 数据分析

在表2中,通过企业选择路径各要素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企业选择路径的各维度中,研发能力(Cronbach’s Alpha,0.880)和技术合作能力(Cronbach’s Alpha,0.817)的取值达到偏上程度,而管理能力、运营能力、学习能力维度达到中等偏上水平,表明受调查企业的选择路径均有所体现。应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进行数据同源偏差分析,在检测各可测变量路径选择中,所有可测变量选项在未旋转情况下得到的第一个主成分,来呈现数据同源偏差程度。结果显示,调查问卷中可测变量选项中第一个主成份的载荷量是34.39%,载荷量低于40%,因此调查问卷数据同源偏差程度低。

2.5 信度和效度检验

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值与可测变量选项-总体相关系数(CITC)值来检验变量信度。参考吴明隆[14]所提供标准,即Alpha值应大于0.5,最优大于0.7;可测变量选项-总体关联系数应大于0.35.表2中,Alpha值均大于0.7,且CICT值均大于0.35,表明量表测量信度良好。

2.6 模型评价

图1显示了使用Amos 24.0得到的模型拟合路径选择估计结果,显示了中介结构方程模型中企业管理能力、技术合作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研发能力和学习能力5个潜变量以及各潜在变量对应的15个可测变量路径回归。除此之外,按照设计的结构路径图和基本路径假设的运行要求,对路径系数/载荷系数P显著性、临界比率C.R,标准差S.E.进行检验,检验结果符合AMOS软件应用的前提假设要求[17],见表3.

3 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开放式创新因素可概括为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两方面。其中,促进因素包含战略导向因素和绩效导向因素,前者注重能力培养(包括快速进入市场;获得互补性技术或隐性知识,弥补公司内部研发能力的不足;获得协同效应;通过外部合作与交流,提高公司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嵌入外部创新网络,增强社会资本),后者注重带来的直接利益(包括节约产品研发成本;节约产品研发时间;降低研发及创新的风险;获得互补性资产,提高公司在生产或市场开发方面的能力;为内部闲置的技术寻求外部的商业化途径)。抑制因素中,主要包括合作中存在知识外泄的风险,难以找到合适的技术伙伴,以及公司内部缺乏创新能力,难以对外部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吸收等(见表4)。

表4中分类中,开放式自主创新的促进因素既考虑到创新的开放性对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绩效),又考虑到企业通过开放式自主创新来培养能力(战略)。开放不是简单的从外部获取技术,更重要的是企业与外部组织形成创新的合力,将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行有机的联结与整合。开放式自主创新的抑制因素表现为企业内部自身因素的限制(如吸收能力、文化支持、管理制度、成本与费用等)和外部环境制约(如交易风险、开放的环境和氛围、知识产权困扰等)。

3.1 促进因素分析

3.1.1 战略导向因素

战略导向的驱动因素反映了企业是否从长期层面考虑开放、创新带来的好处。在指标设计中,快速进入市场这一指标侧重考察企业针对市场竞争的需要对创新的影响;获得互补性技术或隐性知识,弥补公司内部研发能力的不足与通过外部合作与交流,提高公司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這2个指标侧重考察企业对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需要对创新的影响;“获得协同效应”“嵌入外部创新网络,增强社会资本”,这2个指标侧重考察企业联结外部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对开放式自主创新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表5)来看,在战略导向因素中,快速进入市场、获得互补性技术及协同效应,是主要的促进因素。相对来说,针对市场需求的开放式自主创新,是当前企业较为重视的问题,这也是由于国际国内市场变化的动态性迫使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然而,提高公司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嵌入外部创新网络,在被调查企业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开放式自主创新的程度不高,研发需求方面的因素总体上还不是企业主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对开放式自主创新在知识学习和信息共享方面的促进作用认识有待提高。

3.1.2 绩效导向因素

在指标设计中,节约产品研发成本、节约产品研发时间、降低研发及创新的风险这3项指标主要考察外部创新源对企业在开展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贡献程度;获得互补性资产,提高公司在生产或市场开发方面的能力,以及获得外部资金,弥补公司内部研发资金的缺口这2项指标,主要考察外部的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对企业在研发、生产或市场开发方面的吸引程度。

从调查结果(表6)来看,在绩效导向因素中,节约产品研发成本、节约产品研发时间、降低研发及创新的风险最受企业的重视。对于外向型的加工类、资源型企业,这些企业的研发活动很有限,是否开展开放式自主创新并不受研发效率的影响。获得互补性资产,提高公司在生产或市场开发方面的能力,也受到企业的重视。而获得外部资金,弥补公司内部研发资金的缺口,在总体上有近一半的企业并不是很看重。其原因可能是,资金投入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仍然是一个较大的难题,除了政府补贴和税收减免、银行贷款等获得部分研发资金外,对风险投资在企业研发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还有待提高,资金大多投向企业而不是投向研发项目。因此,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并不十分看重外部资金在研发经费中的作用。

3.2 抑制因素分析

结合统计结果(表7),对抑制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总体上,企业开展开放式自主创新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9项指标得分的平均值为4.49,说明总体上企业在开展创新时,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的程度还比较高,具体到企业自身,内外部影响因素差异较大,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第二,在研发和创新方面,各项指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有所不同。接近一半的企业(占47.04%)认为合作中存在知识外泄的风险这一指标不重要(这一指标的分值也较低),主要是因为企业真正开展研发合作的并不多,创新的开放性大多体现在技术的外部引进和转让许可,只有少数领先企业注重在与外部组织的合作中获得新的知识信息,因此对知识外泄风险的担心程度也不高。当然,也有16.07%的企业认为这一问题对企业是否采取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有很大影响。一些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复杂性的考虑,它们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并不愿意完全公开其研发信息,担心这会损害自身在未来的发展。

尽管难以找到合适的技术伙伴这一指标的分值较低(3.96),但仍有35.13%的企业认为这个问题是比较重要的,为数不少的企业对如何与外部组织进行技术合作也缺乏必要的规划。而公司内部缺乏创新能力,难以对外部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吸收这一指标相对来说分值较高(4.80),且超过一半的企业(53.57%)认为这是抑制企业开放式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大多数还缺乏对自主研发能力的投入,尽管引进了大量的外部技术,但通常是为了应付当前创新项目的难题,并不能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利用和整合,难以内化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但一些内部研发能力较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22.62%)则认为这一指标并不重要。

受到知识产权方面因素的困扰,是当前抑制苏南地区制造业开放式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有66.08%的企业认为这对其是否采取开放式自主创新比较重要。这里可能有2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中国加入WTO,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已成为中国企业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以往企业依靠仿制和简单改进的技术策略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出口方面这种情况比较明显;二是由于中国企业对内部研发的投入(尤其是研究性项目的投入)长期偏低,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在与外部组织的合作创新中,也面临知识产权的归属、价值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在公司管理方面,管理和协调的成本较高,相对来说是抑制企业开放式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61.31%的企业认为这一指标比较重要。从实际情况来看,知识在组织之间的交易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外部知识的引进并不代表企业真正获得了这些知识的价值,如何将外部知识有效地整合到内部研发系统和产品创新活动中,是各国企业都面临的普遍难题,由于国内企业相对于国外企业总体上研发投入不足,这一问题表现得较为明显。公司内部还没有建立开放的文化,其分值(5.05)相对较高,有63.11%的企业认为这一指标是限制企业开放式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非此地发明”和“非此地制造”等观念在不少企业都存在,一些企业不能接受诸如研发外包、与对手在竞争中合作(竞合)等新趋势。公司还缺乏激励员工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管理手段与制度、整个行业尚缺乏开放的环境和氛围这2个指标的分值相对不高(4.51和4.10),但仍分别有47.03%和38.69%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这也反映开放式自主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尚属于新兴事物,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组织之间还未建立起相互合作,企业内部也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开放式创新管理机制。

4 结 语

通过调查数据形式,分析苏南制造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对待不同创新资源策略选择,以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调节模型为基础建立模型、应用李克特7分量表进行变量测量,对模型路径假设与评估、并进行校验。同时,针对影响企业开放创新战略导向、绩效导向及抑制因素进行分类归纳,探讨开放式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面对不同内、外部创新资源应对情况,分析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一些战略动机、选择路径和取向性偏好。虽然调查数据以苏南制造业为背景,但分析结果具有普遍性,反映了当前国内制造业在开放式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制造业开放式创新整体上仍處于兴起、发展的阶段,具体表现在:战略动机主要是节约产品的研发时间、快速进入市场,更多地关注绩效而非研发能力的提高;外部创新源主要围绕用户、科学文献等展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开放式自主创新的途径主要是引进国外技术、用户参与创新,建立产业内联盟、产学研合作等传统方式,跨国并购和海外研发投资等全球化创新方式运用较少;许多企业尚未建立有利于开放式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组织机构。

参考文献:

[1] 周立群,刘根节.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的转变[J].经济学家,2012(06):53-57.

[2]崔维军,韩 硕,傅 宇,等.中国制造业企业开放式创新行为及影响因素——来自世界银行2012年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02):76-81.

[3]高良谋,马文甲.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管理世界,2014(06):157-169.

[4]Christensen J F,Olesen M H,Kjaer J S.The industrial dynamics of open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umer electronics[J].Research Policy,2005,34(10):1533-1549.

[5]Mowery D C,Oxley J E,Silverman B S.Technological overlap and inter firm coopera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Research Policy,1998,27(05):507-523.

[6] Stucki A.Open innovation as an option for reacting to reform and crisis: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adoption of open innovation?[J].Springer Netherlands,2009,195(01):189-200.

[7]Lichtenthaler U.Open innovation:past research,current debates,and future direc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1,25(01):75-93.

[8]刘志迎,沈 磊,韦周雪.企业开放式创新动力源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8,368(04):732-743

[9]杨 涛,赵 琳.基于SEM的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模式构建——以山东省民营企业为例[J].企业经济,2015(08):40-43.

[10]温兴琦,David Brown.开放式创新模式拓展与治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04):5-10.

[11]何郁冰,曾 益.开放式自主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2000—2010年面板数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03):13-22.

[12]蒋子军.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8,41(05):71-82.

[13]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海尔集团1984—2013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3(04):121-134.

[14]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5]王梦楠.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综合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学,2017.

[16]王铁男,徐云咪.管理创新能力调节下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2,31(10):25-32.

[17]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韩 莉)

猜你喜欢

开放式创新自主创新路径选择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开放式创新与合作创新的比较研究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企业风险投资(CVC)对于开放式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作用的产业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