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MT跨界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2019-09-10张玉玲葛玉辉姚莹莹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9年4期

张玉玲 葛玉辉 姚莹莹

摘 要:在以往学者对跨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鲜有学者对TMT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文中运用层次回归模型分析研究TMT跨界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从管理者角色理论的视角对TMT跨界行为进行创新性阐释,以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12个城市的同行业117个企业的高管团队作为调查样本,共回收617份问卷,运用层次回归模型对473份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聚合分析、固定模型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实证研究了TMT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异质性知识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管理者角色理论的视角对TMT跨界三维度行为,即使节行为、协调行为、侦测行为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MT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模型引入异质性知识变量后,TMT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有明显提高,模型对比结果表明异质性知识在其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使节行为对协调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协调行为对侦测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侦测行为对使节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

关键词:管理者角色理论;高管团队;跨界行为;企业创新绩效;异质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F 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9)04-0425-08

0 引 言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就企业层面而言,团队跨界行为是对创新的践行,也是保持组织活力的重要战略决策。高管团队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如何通过跨界行为促进企业不断创新,关系着组织存亡。

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简称TMT)作为企业的规划者和决策者,该团队的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和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管团队在理念、制度和决策等方面的创新都需要在与外部环境的不断交互过程中实现,TMT跨界行为作为企业高管团队与外部环境交互的一种重要战略决策行为,为高管团队的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TMT在跨界行为过程中将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结合,在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实现高管团队决策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国内外学者对跨界行为的研究,最初是以研发团队和质量改进团队作为对象[1-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将研究对象转向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但是鲜有学者研究TMT作为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目前,研究发现高管团队通过团队跨界行为的方式,来防止组织知识退化或陷入“内生式陷阱”,具有很好的作用[3]。相关学者研究表明TMT跨界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以团队学习为中介变量[4]。组织的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也正向调节高管团队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柔性越高越有利于提高跨界行为的有效性[5]等。

虽然以往学者对TMT跨界行为已经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对TMT跨界行为的研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解决:首先,学者对TMT跨界行为的释义需要进一步深化;其次,TMT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有待完善;最后,组织所处的行业环境特点、高管团队的人口统计特征、企业发展阶段等情景因素,对TMT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需要深入探索。基于此,研究从管理者角色理论的角度,对TMT跨界行为的概念作进一步阐释,并对高管团队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跨界行为与TMT跨界行为

跨界行为的产生是基于团队边界的概念产生的,Fellows,R.and Liu,A.M.[6]认为团队边界的主要特征是内向视角下的本位性和外向视角下的可渗透性,本位性和可渗透性的相对强度共同决定了团队边界的松弛与紧缩性。Chitra Dey[7]用授权与支持、任务协调、侦测、缓冲与整合、强化边界5个维度来描述完整的跨界行为过程,全面概括了组织的团队跨界活动。Ancona等[8]将团队跨界行为概括为使节行为、协调行为、侦测行为3个维度。研究借鉴Ancona等[9]人的研究结果,将团队跨界行为划分为3个维度进行研究,并将使节行为、协调行为和侦测行为称为高管团队跨界的三维度行为,其中使节行为指团队与外部组织的更高层领导建立关系并寻求资源支持,协调行为指团队对外部横向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行协调,侦测行为指在组织外部搜寻团队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TMT跨界行为是以管理和优化组织的内外部环境为目的,使节行为指建立外部友好关系,协调行为是协调组织内外部关系,侦测行为是对建立和协调的外部关系进行应用[10],即向利益相关者搜寻特有的知识技术或市场信息等。高管团队通过跨界行为对外部环境进行管理,不但有助于组织内其他团队获得资源支撑,也有利于提高高管团队对组织外部环境的掌握程度,从而为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奠定基础。

1.2 管理者角色理论

管理者角色理论由亨利·明茨伯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該理论将管理者角色划分为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3个层面。其中人际角色直接产生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利,包括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是为了确保一起工作的人员具有足够的信息以完成工作,包括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角色;决策角色是保证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计划行事,并分配资源与保证计划的实施,包括企业家、资源分配者、冲突管理者和谈判者角色。目前学者对管理者角色理论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和微观2个层面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与学习,鲜有学者将管理者角色理论运用到团队行为的研究中,研究将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应用到TMT跨界行为的研究中,对高管团队跨界行为的内涵,进行了更加清晰的阐述。

基于管理者角色理论的视角,在使节行为中,高管团队扮演着联络者角色,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关系,从而获取外部资源;在协调行为中,高管团队扮演着代表人角色,对组织现有的外部资源进行维护,从而优化组织外部人际关系;在侦测行为中,高管团队扮演着传播者和监督者角色,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意义建构,侦测并获取组织所需的信息。高管团队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时,其自身所拥有的信息储备不断累积,TMT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也不断进化。图1为基于角色理论的TMT跨界行为示意图。

1.3 TMT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

团队跨界行为最初是立足于研发团队、质量改进团队的研究,团队跨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组织知识进化和团队创新,从而带来企业的创新绩效。首先,由于团队跨界行为的最终效果具有高度的环境依赖性,因此团队任务复杂性越高,越会促使团队进行更多的跨界行为;其次,团队跨界行为本身具有较高的动态性,因此组织的战略柔性和资源柔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正向的调节作用。随着对跨界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Gibson[11]等发现团队跨界行为与团队效能呈倒U型关系。袁庆宏等学者[12]在2015年进一步提出研发团队的跨界行为对团队绩效具有双刃剑效应,并验证了团队跨界行为和团队绩效间呈倒U型关系。

以往研究表明出现倒U型结果的原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过多的使节行为降低了跨界人员对外界环境的释义效果[13];过多的协调行为降低了协调效率甚至会使双方产生误解[14];研发团队过多的侦测活动,延迟了新产品计划的交付等[15]。所以,研发团队的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可能存在倒U型关系。对于高管团队而言,高管团队成员具有比研发团队成员更强的概念技能和协调能力,所以会提高对外部环境释义的信度,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过度协调带来的弊端。从管理者角色理论视角,TMT成员通过跨界行为进行异质性信息的输入,在信息输出的过程中,高管团队在组织中扮演着传播者角色,由于外部信息和资源的输入提高了高管团队扮演资源分配者、干扰应对者和企业家角色的有效性,因此,以往研究结果呈现的U型结果对于TMT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会发生改变。鉴于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a:高管团队的使节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起着正向促进作用。

H1b:高管团队的协调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起着正向促进作用。

H1c:高管团队的侦测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起着正向促进作用。

1.4 TMT跨界行为与异质性知识

异质性知识,是指除组织知识库中内容以外且能够与知识库内的内容相结合促进企业创新的知识或信息。Ancona等[16]在进行团队跨界行为研究时,提出组织应该组建“X型团队”,该团队是指密切关注外部环境且能够及时预见未来的具有较高环境适应性的团队。高管团队作为组织的“X型团队”,TMT团队成员在跨界过程中扮演着结构桥的角色[17-18],把组织需要的外部信息传输到企业知识库,促进组织进化。鉴于组织外部环境的复杂多样性特点,在团队跨界行为客体方面,Sofka[19]等学者研究认为,团队跨界行为的侦测对象符合波特五力模型的逻辑,跨界主体扮演者不同角色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交互沟通,以获取多样的异质性知识。

由于研究是TMT在同一行業范围内进行跨界行为,知识转化的背景相似性,也促进了异质性知识的获取与吸收效率。除此之外,外部异质性知识的获取,是以知识交易的形式得以实现的[20],使节行为和协调行为,都为知识交易双方建立了承诺和信任关系,这种外部关系的建立,促进了知识交易和侦测活动。随着组织与外部相关方的交互程度的加强,异质性知识的获取成本得以降低,异质性知识获取的质量和有效性得以提升。

H2a:高管团队的使节行为对异质性知识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2b:高管团队的协调行为对异质性知识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2c:高管团队的侦测行为对异质性知识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1.5 异质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随着组织发展对情景因素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加,组织自身具有的知识库存量及知识的迭代速度,决定着组织的存亡[21-22],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异质性知识成为企业存亡的重要决策行为[23]。Jehn等学者将知识异质性分为信息异质性、社会背景异质性和价值观异质性[24],由于价值观和社会属性的差异性会对异质性知识的吸收与整合产生影响,所以具有较高共享心智模式的团队有利于异质性知识向企业创新绩效的转化[25-26]。然而,由于跨界行为的高成本以及异质性知识的信息冲突会带来知识转化过程的内部消耗等原因,Lin B W,Chen J S[27]认为组织获取的异质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异质性知识本身会激发团队成员的好奇心,有利于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所以异质性知识具有双刃性[28-29]。

张大力,葛玉辉[30]于2016年将异质性知识的相关研究引进TMT的跨界行为中,并对团队学习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从路径依赖理论[31]、组织知识进化[32]、组织均衡理论[33]、组织建构理论等角度,对团队跨界与异质性知识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异质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双面性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异质性知识可能会导致员工或团体间产生知识分享的断裂带,从而阻碍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另一方面,异质性知识的相互协同和整合则会促进企业创新绩效。协同作用的提高和断裂带的缓解,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知识异质性程度进行恰当的控制,并对异质性知识进行恰当释义。基于高管团队具有较强的概念技能、知识转化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以及信息传达等能力,TMT团队的人口统计特征,缓解了异质性知识在TMT跨界行为过程中的冲突,提高了其整合和转化效果。鉴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3:异质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基于上述的分析和假设,提出研究的结构框架如下(如图2)。

从管理者角色理论角度,高管团队成员在使节行为、协调行为与侦测行为过程中承担不同角色所需的能力,具有不可逆性和可叠加性,因此,文中在对TMT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深入对TMT跨界三维度行为间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

高管团队在进行使节行为的过程中,获取利益相关者信息并与之建立关系,建立的外部关系为协调行为奠定基础。高管团队在进行协调行为过程中会获取一定的基础性信息,为侦测行为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使得TMT的跨界侦测活动得以有效完成。侦测活动获取的异质性知识的内化使得企业进化,便于组织确定下一次跨界行为的对象,即侦测活动的内容与完成情况,对企业的使节行为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H4:使节行为与协调行为、协调行为与侦测行为、侦测行为与使节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图3为基于管理者角色理论的TMT跨界三维度行为间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为了控制由于行业情景因素对异质性知识向企业创新绩效转化的效率,研究选择属于同一个行业内的企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不同行业特征的外部环境依赖程度,研究选取服务行业为调查对象。调查过程历时4个月,共发放974份问卷(纸质734份,电子问卷240份),共回收613份(纸质版485份,邮件128份),其中有效问卷473份(纸质版401份,邮件72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5.6%,772%.由于在发放问卷过程中,我们将问卷已经做了相关处理,从而同一个高管团队的成员填写的调查问卷在后期整理问卷时可以被识别。在进行数据处理前,将小于3人的高管团队填写的问卷进行剔除,最终得到473份问卷,共117个高管团队的有效问卷。对于高管团队样本来源组织的基本信息见表1.

2.2 变量测量

关于TMT跨界行为的测量,研究借鉴Ancona和Caldwell[14]研发的成熟量表并对题项进行增加、删减和修改,从使节行为(4个题项)、协调行为(3个题项)和侦测行为(4个题项)三维度进行测量,共11个题项。异质性知识的测量量表我们借鉴了和Jehn[22]的量表,从团队背景(3个题项)、团队效率(2个题项)2方面设计5个题项。企业创新绩效借鉴Romijn[32]以及Bakerma等[33]开发的量表,从创新投入(3个题项)和创新成果(2个题项)2方面设计了5个题项。以上量表均采用Likert5级量表进行衡量。利用SPSS工具对修改后的量表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系数大于0.5,P值小于0.05,所以修改后的问卷具有结构效度。

3 实证分析

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反映结果受到随机性误差影响程度的指标。表现为测验结果的一贯性、再现性和稳定性。研究用Cronbach’s α系数来测度数据的信度。效度是指测量结果所反映测量者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通常用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来测量研究结果的效度。收敛效度用平均方差抽取值来表示,区别效度用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值的平方根是否大于该潜在变量与其他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来检验,若大于则说明该潜在变量与其他潜在变量的区别效度较好。

研究通过AMOS和SPSS对量表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由表1可以得知研究的量表信度和收敛效度较好,因为表2中测量变量的信度系数都大于0.5,组合信度系数都大于0.7.由表2得知量表也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因为表2对角线上的平均方差抽取值的平方根大于该潜在变量与其他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即表3对角线下方的数据。因此,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研究量表的信效度程度都比较好,可以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一般性。

3.2 聚合分析

由于研究的对象是高管团队,因此需要将获取的变量数据进行团队层面的聚合。为了检验通过量表获取的个人层面数据能否有效的聚合到团队层面,研究对5个变量进行聚合检验。选取Rwg来判断组内一致性, ICC(1)判断组间差异性,ICC(2)判断变量聚合后的团队层面的一致性程度。由表4得知Rwg均大于0.7,数据具有组内一致性。ICC(1)处于0-0.5之间,个体数据具有组间差异性。ICC(2)均大于0.7,因此聚合后的数据具有足够的有效性。因此,调查问卷获得的一手数据满足数据有效聚合的条件。

3.3 TMT跨界行為、异质性知识和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层次回归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首先,我们将自变量TMT跨界行为:使节行为、协调行为和侦测行为引入模型,研究其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然后将中介变量异质性知识引入模型,研究异质性知识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及其在模型中的中介作用关系。模型1,模型2,模型3为TMT跨界三维度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著(F=4.571,P<0.01)且解释力R2为47.5%,说明使节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有47.5%的解释力,解释程度较好;模型2结果显示回归结果显著(F=5.703,P<0.05),R2=34.7%;模型3显示F=5.632,P<0.001,R2=44.2%.因此假设二得到验证支持。模型4,模型5,模型6为TMT跨界三维度行为对异质性知识的回归,回归结果均显著且TMT跨界三维度行为对异质性知识的解释程度分别为32.6%,40.2%,51.3%,因此假设三得到验证。模型7为异质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回归结果显著(F=8.324,P<0.001),异质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解释力为63.8%,在很高程度上解释了企业创新绩效。将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引进模型8,模型9,模型10,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高达51.7%,相比于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8,模型9,模型10,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解释程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且回归结果依然显著,因此,异质性知识在TMT跨界行为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着正向的中介作用,即假设四得到验证。

综上所述,高管团队跨界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作用,且异质性知识在高管团队跨界行为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次研究的概念模型得到验证。

3.4 TMT跨界三维度行为间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SPSS软件对高管团队跨界的三维度行为进行皮尔逊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使节行为与协调行为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且显著性系数P<0.05,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管团队在扮演联络者角色的过程中,为高管团队协调行为建立了沟通渠道和人际关系;协调行为与侦测行为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且显著性系数P<0.05,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协调行为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及其维护的外部关系程度降低了外部侦测的难度;侦测行为与使节行为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且显著性系数P<0.01,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假设一得到验证。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文中从管理者角色理论角度对TMT跨界行为进行创新性释义,探讨了TMT跨界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并验证了异质性知识在TMT跨界行为和企业进行创新性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此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创新要点

1)TMT跨界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组织战略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的增强,组织应该重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提高组织的外部开放性,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积极的交互互动。充分地发挥高管团队作为联络者、代表人、监督者和传播者角色的作用,通过外部学习,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另一方面,虽然研究没有将组织进行TMT跨界行为的成本以及TMT对资源的整合和知识吸收能力等因素纳入研究范围,但是组织在制定TMT跨界行为的规划时,除了对企业外部情境因素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也应考虑到组织自身的财务承担能力及内部的资源整合和知识吸收能力,基于组织资本逐利视角进行TMT跨界行为的规划和实施。

2)TMT跨界行为对异质性知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研究可知,TMT跨界行为对组织异质性知识的获取、整合和吸收具有正向影响。因此,为了促进组织知识进化,避免其陷入发展的内生式陷阱,组织应该重视高管团队的跨界行为,将组织内团队的跨界行为作为获取外部异质性知识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也应对相关团队进行相应的培训以提高跨界行为过程中对异质性知识的识别和获取能力,充分利用作为联络者和代表人角色为异质性知识的获取开拓渠道,充分发挥监督者和传播者角色,为组织不断进行异质性知识的输入。

3)异质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有高度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背景为TMT提供跨界的内部动力,同时也能够降低异质性知识与内部知识的融合难度,从而有利于提高TMT成员作为传播者对异质性知识的传播和吸收效率,以达到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以保证组织的持续发展。

研究将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与高管团队跨界行为相结合,从该视角研究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关系,从理论上丰富了跨界行为的研究,开拓了TMT跨界行为的研究视角。但是在该研究中并没有对组织所处的外部情境因素进行相应的研究,因此,未来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可以就组织所处的外部情景因素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关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否会影响TMT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也鲜有学者进行研究。基于微观层面,跨界行为的有效性与跨界主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组织内部企业文化等因素是否有显著相关关系,也有待未来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因此,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对组织TMT跨界行为的研究深度。

参考文献:

[1] Reinholt M,Pedersen T,Foss N J.Why a central network position isn’t enough: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ability for knowledge sharing in employee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06):1277-1297.

[2]奉小斌.研发团队跨界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任务复杂性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2012(03):56-65.

[3]张大力,葛玉辉.高管团队跨界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基于團队学习视角[J].系统管理学报,2016,25(02):235-245.

[4]王丽平,陈晴晴.跨界合作行为、外部创新搜索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9):21-26.

[5]Korschun D.Boundary spanning employee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external stakeholders:a social identity approa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5,40(04):611-629.

[6]Anita L,Richard F.Addressing issues across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J].2011,12(01):55-66.

[7]Chitra D,Ganesh M P.Team boundary activity: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Team Performance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7,23(05):273-292.

[8]Ancona D,Bresman H.X-teams:how to build teams that lead,innovate,and succeed[M].Cambridge,MA:Harvard Business Press,2013.

[9]Gibson C B,Dibble R.Excess may do harm: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team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external activities in tea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12,24(03):697-715.

[10]袁庆宏,张华磊,王 震,等.研发团队跨界活动对团队绩效的”双刃剑”效应—团队反思的中介作用和授权领导的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5,18(03):13-23.

[11]Ancona D G,Caldwell D F.Beyond task and maintenance defining external functions in groups[J].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1988,13(04):468-494.

[12]Wong S S.Distal and local group learning:performance trade-offs and tension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06):645-656.

[13]Ancona D G,Caldwell D F.Bridging the boundary:external activity and performance in organizational tea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37(04):634-665.

[14]Ancona D,Bresman H,Kaeufer K.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X-teams[J].MIT Slogan Management Review,2002,43(03):33-39.

[15]Marrone J A.Team boundary spanning:a multilevel review of past research and proposals for the futur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04):911-940.

[16]Marrone J A,Tesluk P E,Carson J B.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 of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eam member boundary-spanning behavio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06):1423-1439.

[17]Sofka W,Grimpe C.Specialized search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evidence across europe[J].R&D Management,2010,40(03):310-323.

[18]樊 驊,刘 益,韩 冰.角色压力与共享领导力对跨界员工创造力的作用研究[J].软科学,2015,29(12):77-81.

[19]Rodan S,Galunic C.More than network structure how knowledge heterogeneity influences managerial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ve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25(06):541-562.

[20]Jiang W,Gu Q,Wang G G.To guide or to divide:the dual-side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n team innov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2015,30(04):667-691.

[21]Sonenshein S.How organizations foster the creative use of resour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4,57(03):814-848.

[22]Jehn K,Nouthcarft T G,Neale M.Why difference make a difference? A field study of diversity,conflict,and performance in workgroup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741-763.

[23]李柏洲,徐广玉.共享心智模式、组织学习空间与创新绩效的关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0):171-179.

[24]吕 力.能力陷阱、企业组织社会分层与企业成长——基于一个被双重调节的组织学习模型[J].现代财经,2014(09):66-67.

[25]Lin B W,Chen J S.Corporate technology portfolios and R&D performance measures:study of technology intensive firms[J].R & D Management,2005,35(02):157-170.

[26]Harvey S,Peterson R S,Anand N.The process of team boundary spanning in multi-organizational contexts[J].Small Group Research,2014,45(05):506-538.

[27]曹洲涛,杨佳颖.知识异质性促进知识创新的血协同路径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5,32(17):34-38.

[28]Cross R,Ernst C,Pasmore B.A bridge too far how boundary spanning networks drive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effectiveness[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13,42(04):81-91.

[29]苏道明,吴宗法,刘 臣.外部知识搜索及其二元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08):109-121.

[30]曹 勇,孙合林,蒋振宇,等.异质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理论评述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6(02):168-172.

[31]李柏洲,赵健宇,苏 屹.基于SECI模型的组织知识进化过程及条件[J].系统管理学报,2014,23(04):514-523.

[32]Romijn H,Albaladejo M.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firms in southeast England[J].Research Policy,2002,31(07):1053-1067.

[33]Barkema H G,Chvyrkov O.Does top management team diversity promote or hamper foreign expansion?[R].Working Paper,Tilburg University,2003.

(责任编辑:韩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