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多元策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2019-09-10史永祥
史永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让一线的语文教师也开始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讲解的策略,思考如何提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认知的质量。基于此,笔者提出借助问题、利用导图,以及开展合作等形式,浅谈如何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高效;高中语文;问题;思维导图;合作
高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将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的课堂,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效果,也能够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促进自身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那么在实际开展语文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提高语文课程的讲解效果呢?
一、借助问题,引导思考
在传统意义上,问题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教师能够利用提问的形式,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进行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设计,弥补教学中存在的漏洞。而为了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教师也可以借助问题的形式,促进课堂探究情境的构建,让学生基于问题为导向进行文本内容的思考,从而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故都的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从教材中的内容安排来看,本篇文章中主要描述了故都秋天的景色,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文章中是如何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形’与“神”的呢?”“文章中描写了几幅秋景图呢?”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基于上述问题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思考问题的答案时,学生的自主文本探究能力也能够得到发展,从而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显而易见,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形式,构建课堂探究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自主进行文本分析中,逐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利用导图,理清结构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在开展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文本中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效果。同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文本写作方法、脉络结构以及文章中的内容的分析,也能够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从而提高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拿来主义》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文章脉络结构的梳理,从而提高教学的品质。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从“拿来主义”的关键词出发,延伸出“占有”“挑选”“创新”等支路,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占有”后延伸出“孱头”“昏蛋”“废物”等支路,在“挑选”后延伸出“鱼翅”“鸦片”“烟枪烟打姨太太”等支路。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结合文章中的内容对思维导图进行填充,从而让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时,完成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理解,同时能够提高自身进行文本脉络结构分析的能力,促进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
不难看出,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文本的分析中,教师能够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文本结构的梳理,从而提高阅读课程的教学品质。
三、开展合作,促进交流
从社会对学生提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要求后,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开始将合作学习活动引入课堂之中,用于满足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更加适应当前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但是,从实际语文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的情况来看,存在部分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却没有取得应有教学效果的情况,究其根本是教师没有基于学生的实际阅读素养,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人员安排造成的。因此,为了提高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效果,彰显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价值,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优化。
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先根据日常教学的经验,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层级的划分。随后,教師按照同一小组学生不同性质、不同小组之间性质相似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既有文本解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文本解读能力一般和较差的学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思想的碰撞,从而在相互合作中提高对文本的解析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借助问题,应用思维导图和合作活动,都能够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品质,但是,这些却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在之后开展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创新语文课程的教学手段,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应用,从而构建完整地开展语文课程教学的体系,逐步促进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田长杰.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11.
[2]张金鑫.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的高效教学探析[J].华夏教师,201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