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网红”农民如何玩转粉丝经济
2019-09-10
编者按
提起“网红”,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打扮精致、个性十足的帅哥美女。而如今,在很多新媒体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网红”,他们通过展示家乡的秀美山川、土特产品以及农村独特的风俗和生活日常,吸引了大量粉丝,不仅红了自己,也火了“三农”。
陕西翟文波:利用短视频创造销售神话
一条只有几秒钟的“火龙果最新鲜吃法”的短视频,刚发布不久便获得3.7万点赞,浏览量更是达到了2000多万……这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新型职业农民翟文波在他的农业园区内拍的一段视频。现如今,已经拥有150万粉丝的翟文波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红”农民。
2014年,退伍的翟文波怀着对农业的无限憧憬返乡创业,在西安市长安区开始种草莓,然而经济效益却一直跟不上,甚罕还赔了不少钱。2016年在一次长安区职业农民培训中,他接触到“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心试一试,用好互联网,让手机成为自己开拓市场的新农具。
“我们是干农业的,我可以直播农业生产过程,让更多人了解生产全流程。”翟文波在朋友推荐下 ,在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开始发布农业短视频,同时开通了直播,向农民传授他掌握的种植知识。借助手机“新农具”,翟文波在讲农业的同时,帮助十里八乡的农民在短视频平台上销售农产品,在客商和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产销对接的“致富桥”。
在翟文波的带动下,他周边四个村子3000多名农民都开始依托手机短视频平台宣传和销售农产品。同时,翟文波还成功为长安区慧东农业策划和推广火 龙果及火龙果苗销售方案,直接经济收入120万元,火龙果苗远销15个省份。
“运营自媒体,最好不要专攻一个平台,多平台分发的话有助十均衡流量,如果你发布的内容在这个平台上流量不行,还可以靠其他平台的流量补齐。”翟文波说,“多平台分发也并不一定就是为了赚钱,但是对提升品牌的曝光度却很有用,所以,不管平台有没有收益,只要平台有流量就可以去分发。”
翟文波认为,当前,农产品已进入全民销售的时代,要充分发挥社群经济作用,借助各类平台,进行农产品网络销售。农民要赚钱,不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能是种苹果的就卖苹果,种西瓜的就卖西瓜,而是大家要通过互联网去积累自己的粉丝,实现粉丝变现,种草莓的还可以卖葡萄,种葡萄的还可以卖樱桃,将粉丝资源最大化开发,帮助自己致富。
目前,借助短视频平臺,翟文波已将100多万粉丝与全国120余家种植养殖企业、50余家农资生产企业和众多农业技术专家“连接”在一起,不仅在线上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提供专业技术咨询,还在线下 打造了一个实体展销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
山西魏宝玉:足不出户用手机赚钱
今年春节期问,48岁的庄稼汉魏宝玉花费近4000元为全村70户常住村民都送去了一份新年礼物——一桶食用油。这在两年前得花掉他全家一年的收入。然而,近两年,他开微店把小米等农产品销售到了全国,销售额近10万元。互联网带来的变化终十让他做到了自己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魏宝玉家住革命老区山西省武乡县岭头村,这里山大沟深,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宝玉个头不高,身材偏瘦,年轻时也曾常年在外打工,后因胃病返乡,一家四口靠种7亩地为生,年收入只有4000余元。
日子出现转机是在2016年冬。当时武乡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当地加大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加快农村网络建设。这一年宝玉买了第一个智能手机,开了微店。为让网民吃得放心,从2017年4月开始,他上网直播耕种、锄草、出穗、收获等过程。
后来,经过媒体报道后,他成了村里的“网红”,甚至是武乡县实施电商扶贫的代表之一,很多人喜欢称呼他“宝玉”。走进宝玉的农家小院,电脑、桌子、货架、真空包装机都是当地政府给配备的。一袋袋金黄色的小米散发着淡淡米香。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岭头村空气清新,原本就有生态优势。从2016年开始,村里提倡农作物生态种植,宝玉自家及流转村民的近20亩土地,全部施上有机肥,好年景能产三四千斤谷子和4000余斤玉米。“供不应求,根本不愁实。”宝玉说,以前村民坐等小商小贩前来收购,现在通过微商推广 宣传,农产品很快就打开了销路。他还经常帮村里老人们卖山货。
现在,宝玉所在的岭头村有百余人开起了微店,已实现整村脱贫。“国家政策好!”宝玉感慨地说,除了设备上的帮扶,他已免费到县城参加了七八次培训。现在武乡县商务中心正在对微商、电商进行物流补贴,他算了一下大概能给他补贴4000元。
“Hello,大家好,欢迎上线的宝宝们来到我的直播间!我现在是在巫山县曲尺乡新安居委会贫困户张应香的柑橘园里。看,张应香正在采摘新鲜的纽荷尔,纯生态的纽荷尔橙哟,大家要不要尝一尝?”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新安居委会综合服务专干李丁娅拿着手机,正在跟粉丝亲密互动,在田间试吃着最新鲜的纽荷尔橙。粉丝们互动热切,纷纷表示要购买。
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巫山县曲尺乡党员、干部、群众紧跟潮流,牢牢把握这一机遇,通过“网络直播+电商”这种新型销售模式,帮助困难群众销售水果,助力村民脱贫增收。
他们拿着直播设备,对曲尺柑橘进行来自一线的最生动的宣传,并不时与粉丝亲密互动,详细介绍曲尺柑橘的种植历史及生态品质,免费帮助贫困户、果农现场直播销售。
在张应香的柑橘园里,仅仅2小时的网络直播,就销售柑橘6000斤左右,收入约1.5万元。
“感谢你们,这个网络直播真好!网友看到我们田间新鲜的果子,都抢着购买,再也不用担忧果子实不出去了。”张应香兴奋地说。
“通过网络直播,能帮助周围的村民把水果销售出去,还能宣传曲尺乡水果,积累一大批忠实粉丝。”李丁娅介绍,除了直播实柑橘之外,他们先后在直播平台上销售过高山米、洋芋等当地农副产品,曾创下3天销售农产品2.5万斤的记录。
电商观察
电商进村要跨“三道关”
电商进村深刻改变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逐步释放农村经济蕴藏的巨大潜力,对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电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指出,三年内,我省将实现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对所有贫困县全覆盖,这必将促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作为新生事物,农村电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村电商也将进入优化升级的新阶段,当前来看,电商进村仍需再接再厉,打通“三道关”。
一是“物流关”。农村快递企业主要集中于县域城区,乡镇农村地区相对较少,农村收派件成本高、利润低,导致一些快递企业不愿意经营乡镇业务。对此,一方面应加大财政投入,对快速公司开展农村地区快递业务按业务数量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要创新方法整合资源,破解农村物流“最先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人才关”。“农民不懂电商”正在成为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大瓶颈。发展电商所需要的营销、运营、设计等技术人才,在农村都存在很大的缺口。通过免费培训,帮扶农民尤其是贫困户通过电商产业链就业创业增收,对乡镇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轮训,为贫困村培育电商带头人,是补齐农村电商人才短板的有效抓手。同时,应建立健全农村电商人才的引进机制,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商从业者返乡创业,鼓励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从体制机制上为农村电商人才创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条件和氛围。
三是“质量关”。电子商务进农村不能只解决工业品下乡,更要做大农产品上行。现实中,农户往往缺乏品牌培育意识,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一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大路货”多,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少,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经营中就很难规避因大面积退换货带来的巨大风险。让农村电商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质量标准、品牌知名度等深层次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尽快由低水平的同质化价格竞争,向更高水平的品牌竞争转变,实现以质取胜。
砥砺奋进打通“三道关”,农村电商就一定能成为县域经济发辰的新动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