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019-09-10董桂贞

天津教育·中 2019年4期
关键词:统计图动手数学知识

董桂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用题海战术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更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数学原理进行感知,在探究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本文中,我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得到了提升,希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实现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对数学基本原理进行掌握,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一、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对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于数学学习中的抽象定理、公式,一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记忆,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改变对数学的印象,通过亲身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感知数学原理。尤其是当学生接触到直观化的数学知识时,会认识到数学是充满魅力、好玩的,从而激发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教师非常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要想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加入教学活动中,从而使课堂充满了愉快的氛围。通过动手操作,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学生的进一步参与。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21世纪,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在小學阶段,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就能够为学生种下创新的种子,让学生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能不断探究和发展。通过动手操作,能够让学生实现多种感官的结合,让学生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做好课前准备,设计教学方案

在进行备课的时候,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基本情况进行统筹考虑,并且从教学内容中发现能够进行动手操作的机会,对其进行巧妙设计,为学生准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的时候,教材中有很多案例。我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为学生准备一个抽奖箱,在其中放置红色、黄色、白色的球各10个,并让学生上来从抽奖箱中抓球,让其他学生判断抓取每个颜色球的概率是多少。经过思考,我觉得学生没有完全参与到活动中,依然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我对教学方案进行改动,选择一名学生作为“主持人”,另一个学生作为“书记员”,在每个学生上来抓取的时候,将每个颜色球的数量进行记录,使学生能够对抓到各个颜色球的可能性产生直观的印象。通过在课前准备中设计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动手操作内容,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参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气氛过于沉闷,学生会不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化的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好奇心理,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三)》的时候,我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小风车,让学生观察小风车的运动轨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小风车的扇叶围着中心一直转,从30度一直到60度,最终转了360度。我让学生思考,能不能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个小模型,观察图形的运动轨迹呢?我发现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学生都表现得不够积极。我让学生前后桌4人结为一组,共同从身边选择物品,设计动手操作的实验。在小组中,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能够在互帮互助中,开发集体的智慧,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有的小组将直尺和橡皮组合在一起,模仿小区门口的升降杆,观察升降杆的运动轨迹;有的小组将4个三角尺拼起来,形成一个“小风扇”,观察这个小风扇的旋转情况。在小组讨论中,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动手能力的发展。

(三)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知识,并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涉及很多应用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的时候,我为学生准备了卷尺,让学生动手测量同学们的身高,分成男生身高统计图和女生身高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收集,并制作成为折线统计图。学生按照问题要求,自觉分成了两队,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收集。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操作方法不够了解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对折线统计图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通过在实践中使用动手操作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将问题转化成为数据,实现对问题的解答,提高实践能力。

(四)巧妙设计作业,引导课后探究

很多学生认为,在数学课结束之后,数学与自己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学生与数学在课后的唯一联系就是课后作业。实际上,数学不仅仅是对数字的计算,如果能够将数学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将实现数学知识的巧妙应用。因此,在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教师应创新作业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完成探究作业,从而实现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我为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对自己家中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表面积进行计算,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写出长方形的所处位置,如餐桌桌面,并写出长方形的长、宽,并对其表面积进行计算。在作业上交之后,我发现学生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甚至有的学生还画出了示意图。在课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现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创造力人才的基石,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课前、课堂、课后几方面着手,挖掘动手训练的机会,实施动手操作的数学教学,巧妙设计课后作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责任编辑  林 娟)

猜你喜欢

统计图动手数学知识
让“统计图图表”背后的数学文化熠熠生辉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动手动脑多快乐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学会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