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鉴赏阅读,感悟经典文本的魅力

2019-09-10方芳

天津教育·中 2019年4期
关键词:林海音父爱魅力

方芳

“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新课标的这一表述明确提出了“文化品位”的提高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很多的名家名篇,这些经典的文本文质兼美,具有较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深沉、含蓄、繁复、多重的审美价值,情感抒发表现独特,文学性特征鲜明。它是我们终生享用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可读性。对这些经典文本的教学,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其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鉴赏”的概念:“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针对每一学段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针对第三、四学段,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要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所以对这类经典文本的教学,应立足于“鉴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与文化品味。我对《迟到》一文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与理解。下面,就结合《迟到》一文的教学,谈一谈我是如何在教学中渗透鉴赏阅读,引领学生感悟经典文本的魅力的。

《迟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面对错误”这个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章回忆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学因赖床而挨打的往事,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而严厉的爱。

语言的魅力是名家名篇的共同特点。林海音的作品朴素、自然、淡雅,《迟到》一文亦是这样,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但其中流露出的真情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我注重挖掘“语言”“形象”,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语言的魅力,感受艺术画面和形象的魅力,从而感受文本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首先,课前引导学生走近林海音,走近《城南旧事》。在预习中,明确要求学生搜集林海音的生平及成就的相关资料,了解《城南旧事》的大致内容。如此要求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城南旧事》的故事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距离今天的学生比较遥远。对故事中父亲狠狠地责打中所包含的深爱,现在的学生不一定能够接受和认同。课前进行这样的铺垫,就为整个文本的理解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背景和情感基调。

然后,我引领学生走近父亲,初步感知父亲的形象。在学生初读文本后,我请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学生的解答精彩纷呈:这是个严厉的父亲、不近人情的父亲、慈爱的父亲……丰富的阅读体验,一方面来自文本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刻画,另一方面也缘于学生阅读初感的尊重。应该说,这是对文本的整体鉴赏,也是初步鉴赏。接着,我引导学生聚焦重点段落,领略语言的魅力,体会人物的情感。经过细致的考量,我选择了能生动表现父亲“很严很严”的第6~12自然段和表现父亲“很疼我”的第18自然段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氣不挪动。

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把我从床下打到床尾,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像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车去上学。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

这一部分的教学经历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聚焦文字,感悟“严”与“爱”。文本中“我”与父亲的对话简洁而形象,抓住对话中感叹号的丰富情感,读出“我”的哀求与父亲的愤怒,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文中对父亲狠狠打“我”和给“我”送铜板和花夹袄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动词,并在品味的同时想象画面,初步感受父亲的严厉和无言却深沉的爱。

第二层次:挖掘留白,走进人物内心。“小海音哭着上学去了,刚刚喧闹的屋子一下子安静下来,但父亲的心呢?也和这屋子一样安静吗?他会想些什么?”文章中并没有对父亲内心的直接描述,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从“我”的委屈转而走进父亲的心里,体会父亲“打在儿身,痛在我心”的无奈与心疼,也为下文的“送铜板和夹袄”做好情感上的铺垫。当“我”看到父亲送来的铜板和夹袄,“我”明白了父亲的爱吗?此时借助插图让学生写出小海音的内心独白,再一次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这样一次次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走近人物,走入心灵,父亲那无言而深沉的“爱”也一次次涤荡着学生的心。

第三层次:课外资料补充,深化“爱”的力量。后来,“我”成了每天第一个来到校门前等待校工开门的学生。此时,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林海音的生平和成就的相关资料,并适时引入林海音在晚年时的一段话:“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让学生更加感受到“迟到”的故事对小海音的重大影响,是父亲严厉而深沉的爱改变了她的未来和人生。

经历了这样几个层次的学习,围绕着“鉴赏”将情感领悟与语言运用融为一体,在具体的教学层面彰显语文课程的特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教学如果只是走到这一步,对于文本的理解还停留在显性层面。对文本的鉴赏还应让学生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这也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于是,我引导学生回顾文本:父亲的爱是在“我”犯错时真心的提醒和严厉的责罚,父亲的爱是关切的眼神和无声的叮咛。再用一组生活中的镜头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所感悟到的父爱,学生的答案真切感人:父亲的爱是我遇到难题时的悉心辅导、是半夜里为我掖好被角的温暖的大手、是我生病时焦急的眼神……此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至此,教学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增量”:与初读时的丰富但又零散的阅读感受相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纵深,变得开阔,文学的审美水平也在这样的鉴赏与品味中得到提升。我想,在这堂课中,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感动,他们将各自带着对父爱的感悟,把这堂课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爱。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不断审视自己对亲情的态度,丰富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加深自己对作家心灵世界的阅读。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将伴随各自的领悟和体验来体现这份爱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这样,阅读教学就在个体人格建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真正链接到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灵。最后,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城南旧事》和《背影》。通过对原著的阅读进一步感悟林海音的文学特色,通过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父爱的感悟更进一步体会父爱的深沉与厚重。这样,课堂实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延展,语文的外延得到更好扩充,也把学生的视野导向了课外阅读的广阔天空。

经历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完成了对《迟到》一文的鉴赏,充分领略了经典文本的魅力。学生的人格熏陶、语文素养、阅读品味、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及对阅读的热爱,就在这样的鉴赏与品评中渐渐培养起来,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也得到了更好体现。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林海音父爱魅力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爱如山
父爱在哪里?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沉默的父爱
魅力展示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