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发展的低水平均衡问题研究

2019-09-10赵世同查华超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

赵世同 查华超

摘 要:伴随“普惠式”教育的兴起,安徽高职院校发展出现了低水平均衡问题。为此,本文回顾了安徽高职院校发展历程,并在分析安徽高职院校发展低水平均衡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安徽高职院校走向高水平均衡的改革路径,最后,从优化安徽高职院校发展生态环境、保障优质高职院校率先发展,以及政府牵头促进校企合作等方面,给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低水平均衡;现代职业教育

自1999年全国实施教育产业化改革以来,安徽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2005年至今的十余年间,安徽很多中专类院校经合并升级成为了高职院校,一些民办院校也成功加入高职院校队伍,促使安徽高职院校猛增至70余所。然而,在安徽高职院校蓬勃发展背后,却存在因安徽普通本科院校逐年扩招,而出现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质量“双降”的不利威胁,并致使安徽高职院校发展呈现出低水平均衡状态。虽然,安徽已试点将三本院校转型为高水平大学,并采取“以评促建”方式帮扶部分优秀高职院校创建高水平大学,但,安徽高职院校发展已陷入:“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教学和管理水平逐年降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环境逐年恶化”的低水平均衡陷阱问题,在短期之内仍难以改观,甚至还会愈发严重。为此,本文简要梳理了安徽高职院校发展历程,并从生源质量、师资水平以及师生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安徽高职院校发展存在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原因, 进而为安徽高职院校走上高水平均衡发展之路,给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安徽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安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始于1978年,在经历30多年着力建设后的现今,安徽高职教育已展现出规模效应,现有各类职业院校总数更攀升至历史最高水平。纵观安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可将之粗略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安徽高职院校已成功跨跃,而第四阶段针对安徽高职院校的全面升级改革却正刚刚起步。

具体来看,第一阶段应为1978—1998年,该阶段是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安徽得以确立,以及安徽高职院校得到恢复发展的时期。在这长达20余年的时段内,安徽高职院校正常教学工作得以恢复,安徽也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此阶段为安徽高职院校日后得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则是1999—2008年,该阶段是安徽高职院校加速建设与迅猛成长期,是安徽高职院校充实“硬性”办学条件的时期。在此阶段,受全国高校扩招利好政策的影响,安徽高职院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部分优秀的高职院得以合并升级为本科院校,未升格的高职院校则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规模上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一些优秀中专院校合并升级为高职院校,以及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与发展,则进一步壮大了安徽高职院校队伍。

第三阶段划为2009—2014年,该阶段是安徽高职院校狠抓内涵建设、调整教学模式,从而夯实“软性”教学环境的时期。此时段内,安徽高职院校整体规模发展至顶峰,但不幸的是,受高考生源数量和质量持续下降的影响,安徽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学习素养逐年减弱问题,而被迫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并未取得预期成效,致使安徽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效果出现下滑,陷入发展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之中。

第四阶段始于2015年,它以安徽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1]为起点,开启了安徽高职院校全面转型、梯度发展的历史性新时期。为此,安徽省财政厅、教育厅还于2015年7月2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实施意见》[2],《意见》指出,从2015年起,安徽省开始实施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2015年生均财政拨款不低于9600元,2016年不低于10800元,2017年达到12000元;此外,财政经费安排将向改革力度大、办学效益好、就业质量高、校企合作紧密的学校倾斜。故此,安徽高职院校的发展,步入了“高低分流、梯度发展、优胜劣汰”的转型改革新时期。

综上所述,整个发展历程中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安徽高职院校不仅得以恢复建设,而且得到了健康平稳的发展;而发展历程中的第三阶段,因高职生源素养普遍下降,安徽高职院校發展重心转变为推行学院内涵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只是最终改革成效不尽理想,致使安徽高职院校发展深陷低水平均衡陷阱;对于刚起步的第四阶段,安徽正努力推行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举措,则标志着安徽高职院校已开启新的改革发展时代。

二、安徽高职院校发展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R.R)提出低水平均衡概念,它描述的是人口增长率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交替影响作用,而导致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的一种状态。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将之引入研究我国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如有学者认为欠发达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3],还有学者测度了研究生教育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性[4]。虽然目前国内理论界仍少有文献单独研究高职院校发展的低水平均衡问题,但就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安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低水平均衡问题在职业教育领域也同样存在。

考虑到安徽高职院校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性原因,我们认为安徽高职院校发展的低水平均衡陷阱,是指受“生源竞争压力逐年加大-低质量生源需求逐年提升-高职生学习素养逐年下降-教学和管理匹配要求逐年降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环境逐年恶化”这一原因影响,而使安徽高职院校的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来看,其主要表现有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安徽高职院校教学理念跟不上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高职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应比本科类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一些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发展的经验也正告诫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应是社会亟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趋同于本科教育培养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学院式”人才。所以,安徽高职院校应以服务安徽地区经济发展为主旨,来培养“蓝领型”技术工人。但目前情况却是,安徽高职院校秉承的教学理念要么停留在中专院校水准,要么盲目追赶和模仿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模式,而未能真正形成一套完整的、有别于本科院校的高职院校发展范式。

其二,安徽高职院校教育模式革新难适应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为适应高职生逐年下降的学习素养,安徽省内高职院校一再简化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更显严重的是一些高职院校不是依据学生职业素养需求,而是为适应学生学习素质大面积下降而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如安徽省有些高职院校,以学生较难掌握为理由而大量削减本应学习的课程,或采取学分替换形式绕开难学课程的教学工作,甚至产生以职业资格证、职业竞赛技能培训来替代正常教学过程的短视做法。显然,以缩减理论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改革做法,虽然能简单直接的解决安徽高职生学习素养下降难题,但这一做法却难以顺应安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要求,更会带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环境加速恶化的不良后果。

其三,安徽高职院校“硬软性”教学资源不匹配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重心应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化素养,这需要进入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如以“产学研合作”、“专业技能实习”等方式,让高职学生进入企业,采用“干中学、学中思、思中进”的技能培养方法。而实际情况则是,安徽一些高职院校限于自身“硬性”教学资源约束,只能变相采用“纸上谈兵”式的情景化、竞赛化或实训室(模拟实训)化的替代方式,来完成对高职生技术技能的实践培训工作,这必然影响安徽高职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甚至造成高职毕业生陷入无任何真实技艺的尴尬境地。

安徽高职院校的“软性”教学资源,也即师资力量,同样难与安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相匹配。受高职院校教职工薪资增速缓慢影响,安徽高职院校一般仅能吸引来刚毕业的,或因工作能力差而无法胜任企业工作的人才成为师资,导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学院式”思维较浓,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总是倾向于理论而弱化实践过程。此外,安徽高职院校优秀师资,不断通过进入企业、成为公务员或进入本科院校等方式,而加速逃离薪金水平低、晋升机遇差的高职院校。侥幸留下的优质师资,年复一年,因教学过程逐年简化、教师自我训练逐年较少的影响,而导致教师专业素养逐年蜕化,并基本散失带动安徽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技艺提升的能力。

三、安徽高职院校低水平均衡的原因

高职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持续下降,是近年来引发安徽高职院校发展陷入低水平陷阱的首要原因,而省内高职院校的盲目扩张和院校间对生源的无序竞争,以及高职院校师资水平提升较慢,则是最直接推动力。为更好阐明这一推测的合理性,我们依据安徽省教育考试招生院网站数据[5],以及2008—2018年安徽统计年鉴,整理出了安徽省2008—2018年高职院校招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并予以具体论述。

由表1看出,从2008—2018年,安徽高职生的录取分数线,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其中,2008年高职生录取分数达峰值点,此后高职生录取分数线一路降低,尤其是2012年后安徽高职院校试行自主招生之后,“低门槛、无门槛”入读安徽高职院校成为现实,安徽高职生源质量也因此出现灾难性下滑。与此相应,2008—2018年,安徽高考报名总人数也出现“过山车”式转变,其峰值点则刚好与录取分数线最高点对應。在高招扩招的持续推动下,安徽高职录取人数保持逐年上升态势,在带来安徽普通高校总录取率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从2011年开始形成总录取率持续跑赢全国的不合理局面。

与此同时,安徽高职院校师资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却都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高职学生的教学需求。我们以安徽24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排名靠前的10所高职院校为例,可看出安徽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真实情况(见表2)。

鉴于我们查阅数据的时间结点为2014年12月,加之这10所高职院校网站给出的在校生规模和部分院校教职工数均为简略值,所以表2中得出的师生比和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均为近似值。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通过表2内容初步判断出安徽现有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基本概况。

容易看出,这10所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介于10∶1到33∶1之间,且师生比总体均值约为22.4∶1。参考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通知(教发[2004]2号),高校师生比合格标准为不低于18∶1,而表2显示,除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外,安徽其余8所示范院校师生比均未达标,其中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校师生比最低,分别比国标低了83%和66.7%。10所高职院校师生比总体均值,也低于国标24个百分点。

1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副教授、教授占总教职工人数比例则显示,安徽高职院校师资力量配给严重失衡,其中师资最好院校的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比竟是最差院校的3.76倍。此外,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的总体均值也仅为28%,这意味着这些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水平略显偏低。

表2考察的10所高职院校,基本代表了安徽现有高职院的最高师资水平,因而,这些院校师资上所体现出的问题,则充分说明了安徽高职院校整体师资,远不能满足安徽高职教育不断前行的要求。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短缺,也致使安徽高职院校常存在“一师兼数岗”现象,这一方面加大了教师日常工作负担,致使专任教师无法专心教研,而使整体教学质量趋于下降;另一方面让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教师,不能着力学生管理工作,而使学生管理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舍本求末”做法(如有的高职院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竟以抓教室、宿舍和个人卫生为主)。

综合表1和表2的分析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安徽高职院校低学习素养生源的逐年递增,与高职师资数量的不足和质量的低下之间,明显相互矛盾,且这一矛盾仍在逐年累积,如仍不做任何有力改变,那么安徽高职院校在低水平均衡发展道路上必将愈陷愈深。

四、安徽高职院校发展走向高水平之路的路径选择

安徽高职生源质量和数量的逐年下滑趋势也不可逆转,对此,我们有必要探寻一条能促使安徽高职院校成功摆脱目前困境,并最终走向高水平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

考虑到安徽高职院校陷入低水平发展陷阱的原因,我们认为这条有效途径是:“低水平均衡-梯度发展-高水平失衡-协同发展-高水平均衡”。也即,我们首先须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安徽高职院校发展的低水平均衡问题,重塑教育市场应遵循的“优胜劣汰”生存法则,允许部分办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差、毕业生就业弱的高职院校延后或退出发展,而积极扶持和着力鼓励优秀高职院校率先建设,形成“梯度化”发展格局;然后狠抓安徽教育厅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这一转型改革契机,迅速拉开安徽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让安徽高职院校依办学水平分出高、中和低三个层次,并呈现出高水平失衡局面;此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建设,在安徽省内成功打造出一批标准化高水平大学(或高职院校),并将之作为范式向全省高职院校推广,配以使用帮扶合作等方式,形成院校间协同发展局面,最终让绝大部分安徽高职院校都顺利走向高水平均衡发展之路。

当然,能否保障安徽高职院在未来建设中选择上述发展路径,才是解决安徽高职院发展低水平均衡问题的关键。这不仅要求安徽教育当局转变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加快省内高职院校改革步伐,更应努力做到以下三方面:

第一,严格对省内高职院校的考评,规范高职院校间的生源竞争。对于考核不合格的高职院校要限制甚至暂停其招生,而对于考核优秀的高职院校,则优先保障其生源质量和数量。同时,要坚决查处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的拉生源行为,形成“优则进、劣则退”、积极健康的安徽高职院校发展生态环境。

第二,加大对优质高职院的财政倾斜力度,优先保障有条件的高职院校率先发展。提升对优秀高职院校的财政补贴力度及其教职工的绩效工资水平,使优质高职院校在充足财力支持和良好师资保障下,率先发展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以形成一批有实力、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彻底打破高职院校发展的低水平均衡格局。

第三,政府牵头促进校企合作,为安徽高职院校师生搭建有效的锻炼平台。已有校企合作结果表明,安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此方面仅流于形式,不是只与企业存在纸面上的合作协议,就是搞几个“无指导、无场所、无产品”的“三无”式创业孵化基地,而没有构建出适宜高职师生锻炼的有效平台。对此,安徽省政府应积极牵头、安徽各市县政府积极参与,从上层高度设计出一套完整的高职院校师生入企业实践方案,如可在高职院校推行“双2+1”模式,即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学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第六学期入企业锻炼的培养方式;同时,要逐步取缔高职院校以“顶岗实习”取代企业实践的行为,切实确保安徽高职生的技术技能真正得以锻炼和提升。

总之,安徽高职院校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不仅因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带来了新挑战,更因为安徽的加速崛起产生对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新需求。因此,不断提升安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造就一批“有创意、能创新、勤创业”的高素质高职人才,服务与满足安徽地区企业发展要求,是安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所需,更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大势所向。

参考文献:

[1] 安徽教育网.网址为,http://www.ahedu.gov.cn/164/view/14669.shtml.

[2] 安徽教育网.网址为,http://www.ahedu.gov.cn/189/view/16235.shtml.

[3] 鄭茂刚.欠发达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低水平均衡及其破解[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7,(1):162-165.

[4] 高耀,刘婷.中国八大区域研究生教育水平与经济[J].发展水平均衡性定量测度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6):1-8.

[5]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址为,http://www.ahzsks.cn/.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