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个问题

2019-09-10陈江波于景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概论

陈江波 于景洋

[内容提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科学、系统、全面地总结和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和制度图谱。应从制度发展的历史逻辑、学科理论逻辑、建设实践逻辑出发,深刻理解和把握全会精神。以“概论”课教学的视角立体化重构教学内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将会议精神与教材内容全面对接,又要聚集制度优势,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讲深讲透创新点。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教学科研育人全过程,实现从政策到理论再到认识实践的合理转化。

[关键词] 十九届四中全会;“概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作者简介] 陈江波,管理学博士,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于景洋,史学博士,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科学绘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图谱,系统全面地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学习好、领会好、宣传好、贯彻好、阐释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传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平台,需要整体规划、及时准确地将全会精神的新理论融入该课程。

一、 练好全会精神“融”的基本功

课程教学是对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系统讲授,之所以称之为“体系”,是因为所有理论都有其源有其流,新理论都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将全会精神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不是把新理论与教材旧内容的简单黏合,而是要对理论寻根溯源、有效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切忌简单地将文件内容切割开来摆放到各章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梳理、深刻领悟全会精神的实质,将新理论融于心,做到“两吃透”。既要吃透全会精神,认认真真读原文,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全会的重大意义、理论内容、思想实质和实践要求,不念“二手经”;又要吃透教材,帶着全会提出的时代新课题对教材再研究、再挖掘。最终达成系统化而不是碎片化、融入而不是嵌入、衔接而不是嫁接的新旧理论浑然一体的理论融合效果。

1. 意义理解要深

从“概论”课体系的角度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阐明的最新理论,首要的是深刻理解此次全会的深远意义。这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概括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制度的先进本质和显著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摆脱西方话语体系的束缚,打造衡量社会制度科学性、先进性的“中国之尺”,以“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的“三个是否”为标准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顺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科学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反映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党在政治上、理论上的高度理性、高度成熟、高度自信。

2. 思维视野要广

讲好全会精神这篇“大理论文章”,要具有纵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纵深历史视野和广阔国际视野。以大历史观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哪里来、正在哪里、向哪里去”的历史发展脉络,认清国家制度的确立和科学治理体系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止步于此。从历史深处走来,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两千多年“大一统”的国家史,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涵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从党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的革命实践中得来的,是从新中国成立70年的探索中得来的,是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也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的创新经验总结中得来的。展望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成熟、定型的过程中,最终将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已经被马克思论证了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以中西方对比的国际视野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优势,深刻理解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更深层次的制度竞争,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3]

3. 理论格局要大

“制度是国家之基、社会之规、治理之据,治理是制度在实践中的运用,是制度功能的发挥。”[4]全会精神的核心理论内容是构建了保障社会长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人民长久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全面、正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要着眼于国家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大理论格局。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开天辟地创建了新中国,到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 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 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决不能掉以轻心”[5],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十三五规划”,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集制度之大成,全面系统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制度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大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步步由摸索跃升至基本定型,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走向成熟。

二、 从文件到教材的内容转化

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6]将全会文件精神有机融入“概论”课教材内容,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主轴,突出制度建设这一主线,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轨,着眼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守正创新,做到理论逻辑的立体化重构、内容的无缝衔接式融入。

1. 立体化重构教学内容

在将文献内容按照理论逻辑解构与重塑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三点”——目标点、关键点、切入点进行立体化教学设计。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明确教学目标点。《决定》的说明对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即“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2]45。深入解读全会精神要牢牢地锁定制度自信的教学目标点,培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二是以目标为导向,明确教学重点难点。达成制度自信的教学目标,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为重点难点,使学生在优势认同的基础上坚定制度自信。课程教学不完全等同于会议精神的宣讲,不能仅仅停留在优势“是什么”的层面,更需要从学科的理论的深度,逻辑推理出制度“为什么”具有优势,用文火慢功煲好“优势”这锅汤,使之入情入理入味。三是以重难点为导向,明确教学切入点。理论指导实践,总结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征。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实践奇迹切入,通过理论剖析得出制度具有优势的必然结论,延着“发展奇迹—制度优势—制度自信”的逻辑思维轨迹将全会精神融入教学体系。

2. 重点聚焦制度优势

全会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制度框架。将全会精神与“概论”课有机融合,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将会议精神与教材内容全面对接,又要聚集制度优势,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讲深讲透创新点。“教学中应以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与理论逻辑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7]布局谋篇。深刻理解全会总结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方面的制度优势,不能将各项优势割裂开来,而要理解首要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国家制度优势。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优势,从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生成过程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总体优势的历史逻辑。全会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划分为三个层面,即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奠基于毛泽东时代、形成于邓小平时代、定型并走向成熟于习近平时代,各项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也由各届领导集体薪火相传、接续发展完善。

将全会精神与“概论”课教材内容相结合,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和第二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要讲清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包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文化制度。基本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三大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带领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施行的我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同时,这一时期也提出了“三個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作为计划经济的补充,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特色发展思路,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准备。在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工农业迅速发展,科技军事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建立,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其实质就是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坚持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在科学分析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性优势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基本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中作出的必然选择,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辉煌历史成就中显示出了显著的制度优势。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述,要集中融入全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国家制度具有的显著优势、国家治理体系的具体制度。全会高度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在取得了由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同时,保持了社会长期稳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体现。从制度对比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具的显著优势,经济发展方面,1978年至201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社会发展方面,近年来西方国家民主制度下出现了日益严重的阶层对立分化、民粹主义盛行等治理赤字,拉美发展中国家由于照搬西方制度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导致社会动荡。从历史成就分析推理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论逻辑,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3. 与教材内容全面对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历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涉及方方面面的具体制度,需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对接,要在第十章至第十四章分别融入各项具体的制度优势与制度安排。理论衔接要以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为线索,处理好历史承继与理论创新的关系,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注重将显著的制度优势与“坚持和完善”的制度安排相结合,做到重大制度重点讲、创新制度突出讲,可以遵循“优势是什么—为什么具有优势—怎样继续更好地发挥优势”的三段论结构层层递进分析。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首要优势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2]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8]是贯穿于各项制度优势的轴心。开展专题教学,可以将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一个专题提到第十章前面。这一制度优势的理论逻辑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先进的文明制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党中央的权威、全面领导,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权历经五代领导人,每一次都实现了权力的平稳有序交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治稳定性。坚持党的领导要始终坚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项新的重要制度提出,强调重点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锻造坚强和先进的领导核心,保证全党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始终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实现我们党在近14亿人口的中国长期执政,这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重点、具体地融入全会总结的各方面制度优势与制度安排。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3-4的显著优势。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整体面临发展赤字,而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中高速持续增长的态势,这种优势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原则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点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保持公平正义发展方向的同时,充分调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多元经济增长动力,保持经济持续不断发展。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所述,在原来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19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制度方面,要立足于基本经济制度,重点阐释习近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经济核心思想,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经济制度。

第十章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部分,融入“坚持人民當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2]3-4。具有五千年文明、两千多年“大一统”政治统治的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政治管理经验,为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选贤任能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将中国带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更先进的人类历史发展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前所未有地开辟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制度实践,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政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独特优势,核心在于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优越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思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该理论进一步发展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是广泛的、真实的、参与式的民主,集人民的集体智慧、依靠人民的强大力量保证国家各方面发展。坚持和完善各方面政治制度,重点强调坚持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以新型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为突出特色的各项基本政治制度、“大统战工作格局”的爱国统一战线制度、以宪法为核心的各项法治制度、高效的政府行政治理制度体系、“一国两制”制度等。

第十章第三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部分,融入“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4的显著优势。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社会发展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内在的先进性、广泛的包容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在具体文化制度安排中,应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为一项根本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文化制度。

第十章第四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融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和“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2]4人民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立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通过社会制度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和自我发展完善,超越了资本主义劳资阶级对立的制度局限性,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永续发展。在制度安排方面,强调坚持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各项民生保障制度,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上升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以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第十章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部分,要着重讲清楚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让学生重点掌握“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32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部分,融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到2035年“基本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部分,融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2]3。社会主义的法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工具,依法治国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愿的统一,通过法治将社会主义的经验性与制度性优势以法治的形式固化下来。在制度安排方面要突出宪法的地位和作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部分,融入“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2]42。要讲清楚“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2]42。

第十二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融入“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4的显著优势。党权、政权、军权高度统一于人民的利益,是中国人民军队的独特优势。新时代强军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实行中央军委主席负责制。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融入“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2]4的显著优势。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谋大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谋和平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国际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为世界提供了应对信任赤字的新思路。

此外,“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2]3的显著优势,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下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制度的共有优势,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弹一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汶川救灾、抗击非典等重大事件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虽然将全会精神条分缕析地融入教材各章节内容,但不能讲成一盘散沙,各项制度优势是适应中国国情与历史文化基础的独特优势。优势不是仅仅用来讲的,而是用来信的、用来坚守的,要以清晰的理论逻辑将优势讲清、讲深、讲透,才能使学生在坚定优势认同的基础上自觉形成“四个自信”。

三、 从教材到教学的形式转化

新思想新理論通过进教材、进课堂,最终使学生真懂、真信、真行,由理论认同上升为制度自信、自觉。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运用,将全会精神与教材内容相融合,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消化。

1. 形式要丰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主轴,突出“制度建设”,可以采取专题式讲座的形式与教学相融合,以讲为主、全面渗透。可以开设专题讲座或录制“微课”,集中讲授“两大奇迹”、制度优势、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相关内容。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例如,讲授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时要用好翔实数据;讲授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时要讲好典型故事;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一重点难点内容,要采取多维比较法,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间的制度差异,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在哪里、“优”在哪里。

2. 以学生为主体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论认同。互联网高度成熟带来了一场颠覆式的教学革命,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平台、软件,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多种方式和途径。例如,以“两大奇迹”为主题,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数据资料对比经济增长实际,自主学习理解经济快速增长奇迹;采编素材拍摄“微电影”或组织学生讲思政课,使学生深入理解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调查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术探究,变被动“输入”式学习为主动“输出”式学习,引导学生由耳听、亲见深入理性思考。

3. 以科研为支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绘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同时也为解码“中国之治”留有了空间。每一项制度优势、每一个“坚持和完善”都是一个大课题,都可以做一篇大文章。《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结合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强的特点,教学定位应侧重较强的理论讲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与较高的科研水平,深入开展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论研究,在研究课题、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的基础上,通过高质量研究成果促进教学,讲深、讲透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及时将新理论融入“概论”课,实现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理论与实践、文件精神与教学体系融会贯通,努力做到“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上不动摇,在加强制度理论研究上出成效,在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教学科研育人全过程上见行动,在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上提速度,在提升科研治理能力上求突破,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效能”[1]。

参考文献

[1] 柴如瑾.把制度自信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N].光明日报,2019-11-21(4).

[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37.

[4] 颜晓峰.始终坚定制度自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N].人民日报,2019-11-06(13).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380.

[6] 颜玫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建设探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8(6):85.

[7] 陈志宏.关于厘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教材主线、主题、重点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103.

[8]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20.

(编辑:陈明凡)

猜你喜欢

概论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ExploringConsumers,BehavioralIntentioninUsingInformationTechnologyStudyinIoT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