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照亮未来”

2019-09-10王宪明赵天鹭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历史学唯物史观历史

王宪明 赵天鹭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问题的系列论述,涵盖党史、国史、中国近现代史等多个层面,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和历史学科的深刻把握,彰显了高度的历史意识和科学的历史观,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指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问题的系列讲话精神,对明确历史学的学科定位与特点、掌握正确的历史观与研究方法、拓宽历史研究视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历史;历史学;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作者简介] 王宪明,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天鹭,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历史问题,尤其是在近现代史、党史、国史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人类历史、历史学科诸多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 学科定位与特点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史官制度和“正史”体系,史官、史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向受到高度重视。唐代刘知几说过:“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2]宋代司马光亦言:“史者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是故人主不可以不观史。善者可以为法,不善者可以为戒……治天下者,安可以不师古哉?”[3]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从周朝以来历史兴亡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5]22因此,为政者必须明史、尊史,“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5]81。这些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近代以来,随着西式学术体制的建立,历史学成为众多新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科。“模仿西方史学体例,采用西方史学方法,以撰写新的国史,变为近代中国史学界的风气。”[6]历史成为一门“科学”,其“科学”以外的功能受到批判、贬抑。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打着“揭秘历史”“还历史真相”“价值中立”等旗号,主张跳出现实之外,去搞所谓“纯学术”研究。但是,任何“歷史问题”都是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下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所经历的“现实问题”;今人了解先辈的历史,主要目的也是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非仅仅是要增加一些“纯学术”知识。重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应用,是中国的优秀传统。诚如毛泽东所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历史和历史研究的系列论述,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要害问题。

2015年8月20日,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举行,习近平致信祝贺并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8]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9]32在开拓前进的过程中,“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9]35。治国理政,政治上必须坚定,而“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9]35。同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10]

2019年1月3日,习近平在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再次强调历史的资鉴功能:“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11]他勉励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简述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间的关系:“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12]正是7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历史,造成了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现实:“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12]

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断,指明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历史学科的基本定位和功能:历史是现实的源头,现实来源于历史,又为未来开辟道路;历史研究不是为了过去,而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历史自身规律,把握历史自身发展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不仅仅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科,更是一门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学科。正如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所说的那样:“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我们坚信,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创造了新中国70年伟大成就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必将书写出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1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不禁让人想起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的经典论述:“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4]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科学”与习近平所说的“历史学”意思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将历史学提升到如此高的地位,无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历史学科的高度重视,必将推动历史学科的繁荣与发展,也必将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带来强劲的新动力。

二、 历史观与研究方法

以何种立场、视角、观念和理论来指导学术研究,这是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样一份史料,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用不同的观念和理论作指导,会得出很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在学术界是时常见到的现象。近年来史学界、理论界出现的不少问题都与此相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立场和理论指导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对上述问题做了重点阐发。

1. 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

习近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5]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種历史虚无主义谬论。”[15]当然,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不能陷入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陷阱之中。“研究各门具体科学,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辨明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而不是照搬现成结论,更不是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16]单就史学研究而言,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观点仍然值得继承、发扬。如翦伯赞所说:“要使历史学走上科学的阶梯,必须使史料与方法合而为一。即用科学方法,进行史料之搜集、整理与批判;又用史料,进行对科学方法之衡量与考验。使方法体化于史料之内,史料融解于方法之中。”[17]

2.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即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8]的著名论断。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9]他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20]694;“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20]697民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历史铁律”:“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21]习总书记这方面的思想,简化成一句话,就是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高喊出的那句响亮的口号:“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12]

3. 重视基础研究,阐明当代价值

如前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的资政育人功能,对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国史研究提出了宏观性的指导意见,希望历史研究能够更好地为治国理政提供学术理论支持。2015年7月30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了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开展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22]。2019年4月19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举行了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要加强对五四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深入揭示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意义和要求。要加强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护,为后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留下历史记忆”[23]。他要求史学界和相关机构、部门“加强对史料的分类整理和系统化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展示五四运动史料。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能力,多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23]。

三、 世界眼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代以来,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万国中的一国,“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24],“中国问题”变成了“世界问题”的一部分。换言之,中华民族已经被列强裹挟着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进程之中。中国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中国与世界如何交往互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对世界产生何种影响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都需要加以细致的研究。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学术界出于学科分工等原因,习惯于中国史只讲中国而无世界、世界史只讲世界而无中国,形成了孤立静止地看中国、看世界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突破了这一传统,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BT5〗1. 确立“世界历史”思想,在世界视野中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5〗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话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25]近代以来,中国已经深度卷入世界体系之中,不从世界历史进程的高度来观察近代中国的历史,有很多事情就无法说清说透。例如,关于近代中国由兴盛迅速走向衰退的原因,中外学者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习近平立足世界历史发展大势,指出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作用,国家长期落后的根源在于技术落后,而不取决于经济规模的大小。“历史上,我国曾长期位居世界经济大国之列,经济总量一度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技术落后和工业化水平低,近代以来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中国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根子就是技术落后。”[26]他在反思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教训时指出:“当时虽然有人对西学感兴趣,也学了不少,却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27]凡此种种,发人深省,对当前的学术研究与国家治理皆大有裨益。

2. 充分借鉴吸收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全面深刻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8]258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面对外国文化,我们既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也应具备批判精神。“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28]60上述原则在学术研究领域依然适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15]

3. 面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阐述的一个重要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9]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既是基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也是对近代以来抵抗外国侵略、谋求和平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30]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再次强调:“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频遭侵略和蹂躏之害,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民深信,只有和平安宁才能繁荣发展。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31]他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当此之际,我们应自觉将学术研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联系起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专业智慧。

四、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度在中国社会泛滥,不仅对学术规范和社会风气造成极大冲击,更严重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尽管有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和本质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总体而言,尚缺少有组织的、系统的反击。历史虚无主义并未得到根本遏制,亟须从国家层面对之进行应对、清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讲话,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要害及其严重危害等进行了专门论述,并对如何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做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BT5〗1.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要害与严重危害〖=5〗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2]2014年10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33]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发表讲话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5]

这样的“悲剧”并非危言耸听,实际上“殷鉴”不远,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习近平以苏联因历史虚无主义大肆泛滥、苏共应对不力而导致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为例,阐明了历史虚无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巨大潜在威胁。他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34]113〖=BT5〗2. 尊重历史,坚决反对歪曲历史、否认历史事实的错误言论和观点〖=5〗历史作为人类过去的活动,具有无可争辩的客观性。马克思曾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5]在抗日战争史领域,针对一些人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破坏国际互信、制造地区紧张的行径,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36]他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要从总体上把握局部抗战和全国性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关系。”[22]同时,他还提出:“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22]

3. 科学评判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

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研究与评判,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领袖人物的歪曲和抹黑,习近平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20]693围绕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评价问题,习近平强调:“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34]111-112

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问题的系列论述,涵盖党史、国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等多个层面,涉及国家发展和学术研究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和历史学科的深刻把握,彰显了高度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自觉、宽广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观,为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指针和基本遵循。无论是作为史学工作者,还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研人员,我们都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历史问题的重要论述精神,努力承担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會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7.

[2] 刘知几.史通(卷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75.

[3] 司马光.乞令校定《资治通鉴》所写《稽古录》札子[M]//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四).成都:巴蜀书社,2009:270.

[4] 王夫之.读通鉴论(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8:135.

[5]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 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

[7]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C]//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8] 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8-24(1).

[9] 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 习近平.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C]//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9.

[11]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N].人民日报,2019-01-04(1).

[12]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02(2).

[13]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01(3).

[14] 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6.

[1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0.

[17]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86.

[18]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M]//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9]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20]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5.

[2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N].人民日报,2015-08-01(1).

[2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19-04-21(1).

[24] 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25]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26] 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6.

[27]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1-62.

[28] 习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9]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2).

[30]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47.

[31]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運共同体[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5.

[3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8.

[3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34]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5] 卡·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36]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

(编辑:夏清)

猜你喜欢

历史学唯物史观历史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新历史
历史微故事的选取原则以及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近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