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及价值

2019-09-10郑佳然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年4期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铸就了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海纳百川、人民利益至上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弘扬并发展改革开放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 改革开放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拓创新

[作者简介] 郑佳然,教育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成果,铸就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发展任务更为艰巨,更加需要秉承并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一、 改革开放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精神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4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突破思想和体制束缚、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艰辛历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从那时起,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面对不少人思想仍旧处于僵化和半僵化状态的状况,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他反复强调,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首先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解决过去的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并重新确立。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之下,党中央破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僵化,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经验,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极大团结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带领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崭新问题,需要我们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372在判断改革开放一切工作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问题上,邓小平始终强调人民利益标准。实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各项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1]2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干、人民利益至上,正是这些精神,构筑了改革开放精神的基本内核,激励着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们披荆斩棘,大步迈出追赶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0世纪9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严重挫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2]。一方面,继续秉承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要不断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遇到的新任务新课题,又提出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永不懈怠,这是新世纪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江泽民也进一步继承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提出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根人民,这些精神品质进一步丰富了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为我们党抵御风险、推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提供了宝贵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面对出现的一些急功近利、工作不实、脱离群众等不良问题,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4]。面对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充分彰显了改革开放精神的时代特色,在这些精神的指引下,党带领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些伟大实践进一步锻造了伟大精神。在改革实践中,他进一步赋予了实事求是新的时代内涵。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各种新的困难和风险,冲破旧有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刻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行动;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强调担当精神,对民族命运的担当,对人民幸福的担当,对美好世界的担当。这些精神体现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的风貌。2018年12月,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历程,用改革开放精神这一概念诠释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财富,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2]

二、 改革开放精神的基本内涵

改革开放精神深刻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心理结构、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当代精神品格,内涵十分丰富。

1. 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开放精神的价值准则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开放精神的价值准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意为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出席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时发表主旨演讲曾引用这一古文经典[5],意在强调人民是家国社会的根本,以百姓福祉为根基才能上下一心而社稷久安;人民是谋求发展的根本,以人民所需为中心,才能公正出发而立足长远;人民是各国相处的根本,以民众愿望为基础,才能和衷共济而减少冲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这个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说过:“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1]116“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1]116“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1]242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引用邓小平的话,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作为对改革开放40年宝貴经验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九个必须坚持”。其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明确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殷殷期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价值旨归,它时刻提醒我们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新时代改革开放要始终围绕发展和保障人民利益。

2. 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精髓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所著的《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一文提到:“古人曰:‘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6]240他借用东汉荀悦警语强调的“四个不”指明根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要从反对虚言、浮术、华名、伪事做起。他认为,为官就要“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6]240。“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思想受到长期禁锢,封闭僵化。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我们党重新恢复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此为遵循,社会主义事业才得以兴旺发展起来。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7]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精髓,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8]。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要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中国人口近14亿,工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搞改革,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先例可循。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才能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但同时,解放思想是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解放思想,必须要从我们的具体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唯有如此,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9]。

3. 开拓创新是改革开放精神的核心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开拓创新是改革开放精神的核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思是周朝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2]他引用这句经典是在阐述“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2]。《礼记·大学》中也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中“新”又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在世界观层面,即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世间万物也是处在不停变化之中的;二是在方法论层面,即认为人们应当适应自然、社会的规律,顺应其发展趋势,只有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抛弃。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从兴办经济特区到设立自由贸易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有靠党带领人民大胆地试、勇敢地改,才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开放事业就是在不断开拓创新中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开拓创新是改革开放精神的核心,我们要以思想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事业全面发展。

4. 海纳百川是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内容

“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海纳百川、寻求合作是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内容。“协和万邦”出自《尚书·尧典》,主张人民和谐相处,国家友好往来;“天下大同”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一种政治理想,形容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生活状态,体现着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更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主张,在不同场合,他多次向世界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议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让各个国家都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共享。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世界先进经验的汲取,离不开日益密切的国际交往。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今天日益强大的中国成为多边主义的最重要支柱,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负责任大国的庄严承诺。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将继续坚定开放之路,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 改革开放精神的价值意蕴

改革开放精神在伟大改革实践中积淀而成,同时又为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推进提供不竭精神动力。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的不懈奋斗,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各种风险考验更加严峻,新时代更加需要传承、发扬改革开放精神。

1. 改革开放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共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也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的内涵。进入新时期,当代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培育、积累、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它是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变革图强,这种民族精神一直在一代代先进中国人血脉中流淌,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所蕴涵的那种锐意进取、勇于探索、推陈出新的文化理念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中,形成了当代中华民族锐意改革的文化精神”[10]。改革开放精神又指引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在新的实践中增添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民族精神宝库,守护好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2. 改革开放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改革开放精神不仅吸收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还继承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品格,在改革开放40年亿万民众共同奋进的历程中熔铸成为一种宝贵精神品质。我们依靠这种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国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伟大精神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具体生动体现。可以说,改革开放精神是在实践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面对发展中的成就和累积的问题,我们不仅要通过进一步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实现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从而在物质上强大起来;更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而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凝聚起团结一致、矢志不渝的精神纽带,使整个民族永远朝气蓬勃面向未来。

3. 改革开放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然后再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提出了清晰的时间表,显示了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正是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党带领人民矢志不渝,敢于面对曲折、修正错误,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还面临着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任务,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改革推向深入,如期实现战略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2]而在全面开启决胜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征程中,也唯有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激励全体中国人民焕发出建设热情和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进行,打赢三大攻坚战,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才能经受住历史检验,进而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四、 结语

改革开放40年,中华民族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也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改革开放已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改革范畴已经从经济领域全面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国防军队等各个领域。改革进程愈发艰苦,面临挑战愈发严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所言:“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3]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我们也进入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2]。我们要继承、弘扬改革开放40年来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大胆实践、不懈奋斗等伟大精神,加快推动实现物质生产力与非物质生产力的全面、高效、均衡发展,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域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此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国富民强,确保“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3]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5.

[4] 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1.

[5] 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3).

[6]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43.

[8]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5.

[9]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7.

[10] 肖贵清,赵同良.试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J].社会主义研究,2001(3):20-23.

[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1.

[13] 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1).

(编辑: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