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时代考量

2019-09-10张泽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场域手段新时代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通过有效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面进行了系统谋划,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历史坐标,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实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命题。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和目标牵引,提升传播内容的引领性,加强传播手段的融合性,拓展传播场域的国际性。

[关键词]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手段;场域

[作者简介] 张泽强,法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国家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等多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内容、崇高的精神信仰和明确的实践指向,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所发挥的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和“最美同心圆”作用已经充分显现。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原有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既是新时代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必须回答好的战略性命题,更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要求。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

作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要求,不断提升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就要不断提升传播内容的引领性、加强传播手段的融合性、拓展传播场域的国际性。

一、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引领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被普遍理解和接受,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奉行。”[1]10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的凝练生成到大众的认同践行,有赖于价值观念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实践的确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入脑入心,首先就要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的深层意蕴,帮助受众准确理解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际情况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方各部门通过开展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显现,形成了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舆论氛围,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比如,通过阅读和观看写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宣传海报、公益广告、信息专栏,人们基本能够做到听得到和说得出。然而,很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材料缺少生动活泼、严谨翔实的解析和阐释作为支撑,导致大部分受众还仅停留在见过、听过的层面,对于这“24个字”的深层次内涵,真正能够弄懂弄通的人还是少数。可以说,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还流于表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实际效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启示我们,不同的人在知、情、意、信、行的矛盾转化运动方面均存在差异,如果只是单纯地用浅表层面的文字去传输信息,那么信息所具有的方向性和价值性就会受到限制,也达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所要实现的目標。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成员需求多种多样、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现实状况越来越要求逐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引领性和吸引力,生搬硬套、空洞说教或晦涩难懂都将严重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引领性问题。他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所昭示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1]132“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研究阐释,讲清楚其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1]132“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1]132-133他在党的十九大上进一步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传播内容的选择、发布与传递,有助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引导力、影响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进一步凸显,不仅要求传递出其本身所包含的价值理念,而且要进一步拓宽和延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内涵构成,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积淀和时代意涵。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引领性,既需要使传播内容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更要用教育引导、舆论引导、实践引导来进一步强化传播内容的引领性。一要强化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是提升传播内容引领性的基础工作。教育引导有助于保证传播内容引导方向的正确性,也有助于把包括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在内的传播内容渗透在教育引导的过程当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成为人们价值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人们价值选择的标准。二要强化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提升传播内容引领性的现实需要。舆论作为“公众+意见”的集合体,如果不对舆论加以正确而有效的引导,任其肆意扩散、蔓延,极容易影响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甚至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顺利推进。三要强化实践引导。实践引导是提升传播内容引领性的基本路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文本内容的传递,更要靠言传身教的实践践履,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大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存在。“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3]如果只是不断地向社会大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重视受众的实际践行,那么文本内容也只能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大众的头脑中。

二、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的融合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呈现出移动化、可视化、大众化的发展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在技术、渠道、载体等方面也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单一传播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全媒体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开发并运用新的传播形式、丰富和整合原有传播手段,成为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引力的必要之举。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问题,明确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4]5虽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所针对的是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但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战略抓手。

时代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催生了更为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而这些传播手段的创新发展又离不开信息平台、传播方式、传播对象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首先,信息渠道的变化为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提供了新空间和新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也昭示着网络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5] “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手机用户将到达57亿,移动通信服务将覆盖全球四分之三的人口。”[6]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也为新兴媒体承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传播方式的变化为传播手段提供了多维度的媒介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并非点对点、人对人的简单“输出—输入”,其间需要不同属性的媒介载体共同发挥作用。在我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发挥着巨大的宣传效应。近年来在传播领域发生的手段方式变革则使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成为了可能,并迅速激发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的变革。如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平台的出现和应用,不仅囊括了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还催生了很多个体传播者和传播产品相结合的自媒体平台。新兴媒体的崛起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供了渠道平台,也因应了传播手段分众化和差异化的大趋势。最后,传播对象的变化对传播手段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表明历史主体的利益诉求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需要,而是进一步提出了对美好生活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其中必然包括对高尚而充盈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应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不断适应社会成员不同层次的需要。

近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创新上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比如,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首次以纪录片形式全方位展现了2012年以来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以及在其背后奋斗在一线的中国人的生活,充分展现了我国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此外,在4K超高清、5G网络传播、AI合成新闻主播、H5应用、无人机采集、机器人写稿等高科技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应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的改进和完善之中,很多媒体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移动直播等新的传播手段,采用微視频、微电影等微传播形态,进一步增强了传播手段的多样性。

还要着力把握全媒体优势和特点,不断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效融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4]6“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4]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的革新提供了基本思路和目标方向。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简单的效用叠加,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报纸”“互联网+广播”“互联网+电视”,而是在厘清二者的优长和劣势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实现系统优化的最佳效果。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相加”到“相融”,需要经过一个不断磨合的阶段。移动互联网逐渐打通了不同属性媒体间的壁垒,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手段逐步实现以新型主流媒体为主、其他类型媒体为辅的格局。另一方面,以新技术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新发展。大数据、信息可视化、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丰富了信息传播途径与方式。大数据条件下,新媒体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发挥着独特优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重要基础。当前,不同属性的媒介组织或自媒体,要妥善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在传播手段的互动性、分享性、分众化、差异化上下功夫,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场域的国际性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践证明我们走过的道路、形成的理论体系、确立的制度、发展的文化都是成功的。与此相应,整个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也日益提升,世界在惊叹与思索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之时,也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们需要认识一个真实多彩的中国,进而希望中国在世界上发出更多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客观看待当代中国价值观念。”[1]199“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1]20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和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表明,既要积极宣传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讲清楚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现实国情、未来目标,宣传好阐释好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传播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不仅要让中国人民切身感受到我国的发展变化,还要积极向国际传播、塑造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因此,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场域的国际性,便成了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价值、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1]212。这种状况,一方面与我们的阐释技巧、传播力度还不够并长期处于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导致我国价值理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还较低有关;另一方面,相当多的西方媒体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西方在已经拥有文化霸权的同时还不断进行宣传鼓动,导致我们的价值观念成为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比如,我国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塑造着“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但是在西方媒体宣传中则变成了“中国威胁论”,我国的国家形象被歪曲和丑化。又如,一小部分戴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媒体人频繁利用国外媒体报道与我国实际存在差异的情况,妄图通过搞文化摩擦破坏我国的思想文化氛围和意识形态环境。当我国一旦发生类似官员腐败、民生问题等热点事件时,部分国外媒体就会在报道时添油加醋、歪曲事实,试图通过干扰我国舆论环境来煽动民众与政府对立,挑起危害社会稳定的事端,阻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内国际传播。

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要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场域,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基础、以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为重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创新为突破,努力在世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发挥出中国价值、中国观念的影响力。

首先,要着力加强国際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7]传播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传播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传播手段灵活与否、传播水平的高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要在技术手段上下功夫,也要在传播渠道和方法创新上下功夫。目前,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初步建成了新闻信息采集和传播网络,辐射范围更为广阔,通过打造“外宣旗舰媒体”,推动多语种电视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刊等媒介在海外落地生根,这些都为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应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场域的国际性,充分利用已有国际传播技术、渠道等优势资源,利用好优势品牌项目,不断提升中国价值传播的整体效果。

其次,要着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深层次地看,我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1]213“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8]中国话语、中国声音代表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如何用中国概念和话语体系解决国际冲突和问题,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不是将我国的价值理念套用到国外的价值理念当中去,而是用国外民众习惯的表达方式,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价值话语传播出去。为此,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始终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注重体现我国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他国的文化、信仰等因素,要贴近外国民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价值。此外,还要积极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主动发出中国声音,用好海外文化阵地,用好多种文化形式,及时表明中国立场和观点,让中国声音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1]213

最后,要着力通过讲故事不断展现中国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1]212讲好中国故事,重点在于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特别是在宣传和阐释中国梦时,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1]200此外,讲故事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用好多种渠道和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出国访问过程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故事讲述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每次出访,不论是会谈、交流还是演讲,都要讲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讲中国梦的背景和内涵,讲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主张,还在不少国家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这就是做思想舆论工作,就是到国外去做思想政治工作。”[1]210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述的故事,拉近了中外民众的心理距离,也传递出了中国立场、中国观点和中国态度。比如,他在2014年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用“新狮子观”有力地反驳了国际舞台上此起彼伏的“中国威胁论”。他当时引用拿破仑关于“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的论述,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9]“新狮子观”彰显了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传递了中国价值。可见,讲故事能够有效凸显中国梦的世界价值、彰显中国价值的理论意蕴和实践底色,是感染人、打动人、说服人、影响人的好方式。在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场域国际性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让世界听到更多更生动的中国声音,进一步塑造好国家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6.

[4]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5.

[6]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7.

[7]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助材料[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7.

[8]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10.

[9]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2).

(编辑:牟世晶)

猜你喜欢

场域手段新时代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临机的手段
艺术,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