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们在习作过程中“动”起来

2019-09-10钟佛胜

下一代 2019年4期

钟佛胜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习作作为语文的一大板块,一直都是教育界研讨的热门话题。小学习作,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小学习作,也是孩子们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及叙述自己学习生活的重要途径;小学习作,更是为进一步学习初高中作文的奠基石。作为语文老师,小学的习作指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习作;“动”起来

语文学习中,多数学生,一听到写作文,都会皱起眉头,一动笔就是为凑够字数空话连篇、生搬硬套、偏题跑题,传统的写作教学中,老师一味地给学生讲解、灌输,学生知识被动地听,习作时套用例文甚至抄袭。现在,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让孩子们在习作的过程中“动”起来。

一、审题时,“动”用眼睛捕捉习作要求中的关键词,确定文章中心

要写好一本篇作文,首要任务就是审题,也就是分析题目,除了分析题日外,还得认真看完题目下面的提示要求,确定文章是写人、写物、叙事、写景还是写想象。农村的小学生大都有‘个特点,那就是“见题就写”、“一写就凑”,根本就没看下面的提示。作为语文老师,这时应 该正确启发孩子们如何审题,例如:我在指导《童年趣事》这篇习作时,提示要求时这样的:写你在校外发生的有趣的事。一部分同学一看题日就写发生在学校里的事,也没有思考这件事能不能突出一个“趣”。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就离开了题目的要求。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抓住关键词“趣事”是叙事,突出关键词“趣”和提示要求里的“校外发生”,抓住了这两三点,就能確定文章的中心了。

二、选材时,“动”用生活积累,力求“真”“精”“新”

审好了题,相当于为写好习作的埋下了伏笔,但我认为,首先,选材的真实典型新颖决定了文章的高层次。要想写出好文章就离不开这两个四个字——生活积累。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学生除了学习生活积累外,还应注重阅读(平时的课内和课外阅读)和情感(亲情、友情、邻里情、爱国情等)的积累。

其次是“真”“精”“新”。“真”指的是真实富有有感情,“精”指的是典型而不拖沓、无病呻吟,“新”指的是新颖而不失实夸张,三者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多数孩子在选材这一方面不注意,如今,孩子们依然选择陈旧的素材如:我生病了,爸爸妈妈背我上医院;下大雨了,奶奶给我送雨伞;我忘带铅笔了,同桌借我笔等等。结果作文选材不典型又不新颖,导致得分不高,久而久之致使学生失去写作文的信心,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记得我刚接到2016届六年级的学生时,我布置了《我的同学们》这篇作文给学生们写,他们交上来后,我顿时傻眼了,多数同学在文章中为了凑数字写了十几个同学,而且写的都是关于同学们的个子、外貌,真实倒是挺真实的,但是用词相当匮乏,语句相当不通顺。于是我利用这个题目给同学们上了一节作文指导课,首先,我纠正了在一篇习作中,不适合列举班上的十几个同学,写这么多同学,肯定是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肯定违背了习作的“精”。其次,我认为除了可以写同学们的个子、外貌方面,还可以写其他。于是我主要在同学们选材真实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如何选择三五个比较有突出特点的同学在外貌、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典型事例行文。结果,学生们在第二次写作中,进步明显。

三、列提纲时,“动”用脑子对文章进行布局谋篇

审了题,选了材,之后便是列提纲了,老舍先生说过:“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可以看出,列好提纲,是布局谋篇的好方法,搭好了架子,行文起来就方便了。那么,该如何列提纲呢?首先,以排比形式分好段落写在提纲中,写出文章的过渡与照应,安排好开头和结尾,其次,学会按事情发展、时间或空间位置的转换的顺序记叙,当然,适当的倒叙、插叙或者巧用设问、反问也是不错的。最后,在文章的编排方面,“总、分、总”式的行文结构也是一个不错的文章结构。

四、写作时,“动”用所学知识“添枝加叶”

在习作课上,我经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一篇好作文就像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审题是基础,提纲是架子,习作素材是朴素的肉身子,而要想让你的文章有血有肉、枝繁叶茂,就要懂得使用所学知识给你文章“添枝加叶”,那么何为添枝加叶呢?我是这样指导孩子们的。首先,运用小学阶段所学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去添枝加叶。其次,充分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中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特别是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添枝加叶。当然,这里所说的“添枝加叶”需要老师长期地指导学生博览群书和指导学生小练笔.例如:平时的教学中,我是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参观一处景物,首先让学生集中参观景物,然后教给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游览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最后让学生写成一个具体的片断或短文。还有,我还经常让学生描述一个细节的方法来训练习作“添枝加叶”的能力,如创设一个行人慌忙过马路的一连串动作或者创设一个同学打篮球时投篮的一连串动作,让同学们通过小练笔写具体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能力,同时,我还经常利用周记,通过从课文中学习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如: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9课《枣核》的写作方法是“以小见大”,文章通过写“枣核”寄托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我就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肯定也有类似的经历,例如奶奶的饺子、妈妈的微笑、同学的帮助等都饱含温情,也让孩子们试写,结果,孩子们写的文章让我欣慰满满。

总之我认为,虽说写作令学生“头疼”,但老师的指导得当,依然能让其热衷写作,甚至爱上写作,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理应充分发挥我们的浑身解数、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孩子们在写作中“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J]民国131924:3. [2]翟纪栋.浅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中国校外教育,2017,(12):119-120.

[3]陈丽.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