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需求的调查分析

2019-09-10何雪芬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分析社区教育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区特色课程;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4-0036-03

社区教育基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而产生深入影响和持续效果,随着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不断发展,课程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很好地满足了居民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推动了社区文明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课程重复开发、课程特色不明显、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程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等问题。由此可见,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取得了很好成效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工作,以更好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要求。为此,需要从了解需求着手,开展调查与分析,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依据。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本次调研在兼顾全面的同时重点关注了“家庭教育指导”这个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关键词。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由“依托社区特色项目工作室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组织开展,调研对象为常州地区部分社区的社区管理工作者,调研的基本情况如下。

1.基本情况:本次共选择了30位社区管理工作者作为主要调研对象,其中女性占比65.2%,男性占比34.8%。

2.工作经验:调研对象中,工作年限最少的是2年,最长的是20年,工作年限5年以内的占比39.1%,6~10年的占比39.1%,11~15年的占比8.7%,16~20年的占比13%。

(二)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依托网络平台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30份,全部回收,回收问卷全部有效。

(三)问卷设计

课题组在设计问卷时,兼顾了社区教育课程整体和其中的特色课程,也兼顾了对课程实施现状的满意度和未来课程开发的需求和建议,问题的设计主要围绕社区对现有课程的评价与满意度,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内容、服务对象以及授课形式的期待和建议、家庭教育指导类课程开发的需求与建议等几个方面,共设计了15个问题,问题包含单选、多选和少量简答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经过对回收问卷的数据统计、整理和分析,课题组发现社区对现有课程实施情况的满意度较高,但认为有特色的课程数量还需要提高;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内容、服务对象和授课方式的期待和建议较为聚焦;对家庭教育指导类课程的需求大,且无明显的年龄段区别,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社区对现有课程(含特色课程)的满意度较高,但认为有特色的课程数量还需要增加和提高

问卷中设计了相关问题共3题,关注了对目前社区教育课程质量的整体评价、对课程特色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其中对于目前社区教育课程的质量,有60.9%的人表示很满意,认为课程整体质量很高,39.1%的人表示比较满意,认为大部分课程质量较高,而“感觉一般,少数课程质量比较高的”和“不太满意,课程质量需要提高”这两个选项则没有人选。对于课程特色的评价,认为“有特色的课程数量多、质量好的”占60.9%,认为“有特色的课程数量不多,但质量较高”的占21.7%,认为“有特色的课程数量多,但质量一般”的占8.7%,认为“有特色的课程数量不多,质量也一般”的占8.7%。课程的实施主要依托教师的教学,在问到对社区课程教师教学满意度这个问题时,表示很满意的占43.5%,比较满意的占47.8%,认为一般的占8.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课程的开发设计作为社区教育的生命线,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同时也为课程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区对特色课程的内容、服务对象和授课方式的期待和建议较为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社区对于特色课程的理解和需求,问卷分别围绕课程内容、服务对象、授课方式等关键词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调研结果如下。

1.关于特色课程的内容需求。问卷设计的相关问题是一道多选题,其中希望特色课程应该“与本地区地域文化紧密结合”的占比82.6%,认为特色课程应体现“提升居民幸福感(如压力管理、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方面内容的占比65.2%,希望“为特定对象定制设计相应课程内容”的占比56.5%,选择“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占比39.1%,选择“上课形式新颖的文化素养、职业技能、教育辅导、现代生活、休闲娱乐类课程”占比34.8%,选择“课程内容新颖的文化素养、职业技能、教育辅导、现代生活、休闲娱乐类课程”占比30.4%,而选择“其他”的为0。

2.关于特色课程的服务对象。当问到“如果可以为特定对象提供课程定制服务的话,您觉得哪些对象有这种课程定制需求”,其中选择“0-6岁孩子的父母”“单亲家庭的孩子”“家有考生的父母”“新市民子女”的分别占比65.2%、52.2%、47.8%和43.5%,选择“年轻的准父母”“准备结婚的年轻人”的分别占比26.1%、13%,选择“老年人”“中年人”的分别占比47.8%和0,另外社区建议为残疾人和社会矫正人员设计相关课程。

3.关于课程授课方式的建议。选择“体验式课程”的占比87%,“讲座+互动类课程”占比78.3%,希望开展“沙龙活动类课程”的占比56.5%,选择“讲座类课程”的则很少,僅占4.3%。

分析以上这些数据,可以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提供以下思路。

1.从课程内容方面考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应该体现“地域性”特点,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同时围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来设计相关课程。

2.从课程的服务对象方面考虑,为特定的对象定制设计特定的课程,也是体现建设特色课程的重要思路之一。所谓特定对象,包括多种情况,有的是普通人群,但处在特定的年龄段,比如准父母、0~6岁孩子的父母、孩子面临中考或者高考阶段的父母等;有的是家庭形态发生了变化,比如单亲家庭、失独家庭等;有的与生活经历有关,例如社会矫正人员;有的与先天因素有关,例如残疾人。为这些特定人群设计专门的课程,能提供更精准的社区教育服务。

3.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打造课程特色,则需要极大地增加课程中的体验互动环节。

(三)社区对家庭教育指导类课程的需求大,且没有明显的年龄段区别

家庭教育是每个社区在选择课程时重点会考虑的一个主题,从目前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实施效果来看,已经具备了课程资源较为丰富、实施效果较为理想等优势,但和其他课程一样,同样存在着数量多,但特色不明显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社区对家庭教育指导类课程的需求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家庭教育指导类的特色课程。本次调查问卷设计时,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家庭教育这个主题。调研结果如下。

1.社区关注的家庭教育主题很全面,体现出家长希望孩子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心愿。问卷中有一道题目是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类课程的主题设定的,其中选择“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亲子沟通”的比例达73.9%,选择“孩子的情商教育”的占比69.6%,“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的安全教育”“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孩子的智力开发”则分别占比56.5%、47.8%、47.8%、34.8%。

由此可以看出,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情商培养、性格完善、自我保护、人际交往等方面较智力开发更为重视,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个发现;同时也不难发现,困扰家长的主要还是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沟通问题。

2.社区希望能面向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现出对于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没有明显的年龄段区别。关于这个问题,有43.5%的人认为“各年龄段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都需要”,而选择“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0~3岁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则分别占比39.1%、26.1%、8.7%。

从这个数据来看,虽然对于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都有需求,但其中还是有些差别的,从上述数据中存在的差距中可以发现,0~3岁孩子的家庭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其实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可以看出,等孩子到了初中阶段,家庭教育可能大多更为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其他方面关注不多,所以导致对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反而降低;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或许还折射出这样一个问题:虽然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让很多家庭比较头疼,也希望得到这方面的指导,但从调研的数据(初中阶段仅为8.7%)来看,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变化,部分家庭采用的应对方法也许还不够积极,有的会选择默默接受孩子的种种变化,尽量不和孩子发生正面的冲突,有的可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胜任这个阶段的教育,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中,或者寄希望于家庭教育专家,希望他们能给出几个绝招,轻松解决自己面临的家庭教育难题。

本次调研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设计与更有效地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课题组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实践层面的研究,努力打造社区教育课程的特色和品牌,更好服务于社区乃至城市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施健,钱旭初.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江苏特色社区课程开发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

[2]朱起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中的特色问题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

[作者简介]何雪芬(1972-),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开放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责任编辑 孔文靜]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分析社区教育
网络环境下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初探
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共享“心灵之约”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大学师生需求发展分析
基于UML技术的高校贫困生管理系统建模分析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指挥信息系统模拟训练评估需求分析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