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课堂构建
2019-09-10姚燕飞
姚燕飞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贴近生活,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坚定理想信念时,讲过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陈道望在翻译此书时,母为他准备了一碟红糖蘸粽子吃。过了一会,母亲问他红糖够不够,他说:“够了,够甜了。”但当母亲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上满是墨汁。原来,陈道望蘸着墨汁吃掉了粽子。这就是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所以,我们常说:“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东西,要给学生带的走的东西。”那么,什么东西是学生才能带得走呢?我觉得首先是让学生插上理想信念的翅膀。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人要活得精彩,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教育专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可见,生活大课堂所能提供的养料是学校小课堂无法给予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视野更多地投向社会,通过一系列活动将静态教材和分散化知识串联起来,在真实情境和显示问题中思辨、质疑,在思维碰撞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生活化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探索、学习、挖掘身边生活中的资源变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鲜活素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收获。从亲身探究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入心入脑,滋心润魂。
某教师在讲授“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一框题时,运用的标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看宜兴之生态文明建设”,布置走访调查任务:
(一)街头采访市民对宜兴城市的总体感观;
(二)寻找身边的家乡美。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最终以“醉美宜兴”的形式展示出来。第一小组实地街头采访当地市民,市民表达出对城市宜居、文明、和谐的真实感受;第二小组找寻的是作为宜兴城市名片的“紫砂壶”,从紫砂的开放和保护方面来更好地体现宜兴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调研研究,将学生导入自己生活的真实地域情境中,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和家乡建设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二、借助议题,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
著名教育学家张伯苓先生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学生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淳淳,其意切切,振奋起师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如果不能对学生正确引导,可能让部分学生蜕变为“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活动是整个活动链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环节。议题式教学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热门话题,让议题式教学成为生活化课堂的载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和挑战的源于生活化的真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针对真议题展开辩论,进行平等对话,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思辨让知识更清晰、让生成更自然、让思维更理性,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素养。从育人价值来说,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爱国主义议题式教学,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定能收获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定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某教师在讲授“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中设计了序列化议题。
议题:改革开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回首昨天的路。谈谈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2)审视今天的路。漂亮答卷之下还会遇到哪些“惊涛骇浪”?我们又该如何“踏过”?
(3)迈向明天的路。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我们该如何助力改革开放呢?
第(1)问力求做到直观性与理论性的统一,让学生在今昔对比、生活直击中感受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并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做到将学生感性认知与教师理论讲解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领会与政治认同相统一。第(2)问由点到面,由成绩看到挑战,从不同的视角全面看待中国发展。第(3)问学生积极助推改革开放,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升公共参与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三、联系实践,培育优秀的品德修养
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散步,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花房偷偷摘下一朵玫瑰花准备离开。他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想送给谁谁啊?”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的很重,想摘下来送给奶奶。”他听后又从花房摘了俩朵玫瑰花给小女孩,说道:“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问得有技巧,如果他问:“你为什么要摘学校的花?”可能就会很尴尬。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守信、助人、乐观、有担当,确实需要思政课上感人的故事,生活化的案例,切身的感悟,与时俱进地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和灵魂。
在生活化课堂构建中,适时地延伸课堂学习空间,以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回归生活,讲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丰盈和巩固书本知识、学以致用,提升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和优秀的品德修养。
某教师在讲授“贯彻新发展理念”一课时,最后设计了一个内容“聚焦垃圾分类”。通过学生调查身边垃圾处理和分类情况,认知部分垃圾的极大危害,以及造成垃圾随意堆放的原因分析后,提出“作为青年学生,怎么从我做起,为垃圾分类出谋划策?”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激烈的讨论。垃圾处理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你是随地乱扔垃圾还是把垃圾有序分类放进垃圾桶?处理好垃圾也体现和个人的品德修养。为垃圾分类出谋划策,更好地建设美丽家乡,更是一种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培育。
让学生接轨真实生活经验,置身于社会实践,不断探索、思辨、感悟,真正提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我们的思政课堂才能提高教学实效,真正着眼学生的長远发展,回归生活的本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束红华、《巧用本土资源、延展课堂纬度》中政参2019.9.
[3]丁玲,王恒富、《生活为源:用好情境教学的“科学”》中政参2019.8.
[4]朱爱莲,王恒富、《议题为眼:瞄准核心素养的“靶子”》中政参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