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之光,生命之力

2019-09-10杨菊秀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茅屋茅草秋风

杨菊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理解诗歌内容。

2.读悟杜诗的沉郁顿挫。

3.揣摩詩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生命情怀。

4.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爱国爱人的品格。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生命情怀。

【教学难点】

赏析理解重点词句,品悟生命之美。

【教法学法】

诵读讨论,小组竞答,互助探究。

【教学辅助】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联猜人,设悬导入

多媒体出示对联: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请同学们读读这副对联,猜猜写的是哪个人?(杜甫)

二、竞说作者,互补背景

1.我知道的杜甫(小组竞答,相互补充)。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唐代诗人,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可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最后因贫病而逝于一小舟。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杜甫43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他和百姓一起流浪逃亡,饱受战乱之苦,写下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如《春望》、“三吏”、“三别”等。[1]

经历了被俘、逃亡、贬职之后,杜甫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760年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2]其实就是一座茅屋,漂泊的杜甫一家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但是,八月秋风甚是无情,竟然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长夜沾湿,诗人无眠,感慨吟诗,得千古传诵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老师设问,学生探讨,进入文本。

秋风无情,吹破了诗人暂且容身的茅屋,是多么揪心的事情!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何?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生命情怀?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去聆听诗人的心音。

三、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教师配音频视频范读,学生沉入诗歌的意境之中,感受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多媒体播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音频、视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全体学生朗读,把握诗行的节奏、重读及韵律。例如: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风、卷、大庇、天下、俱、死亦足等重读)

3.一个学生一段串读课文,听、读时想象画面,感受文中意象的作用。

4.请学生用四字词语给每节诗歌加一个小标题。(讨论后板书: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夜雨难眠期盼大厦)(鼓励学生多角度拟标题)

四、赏读诗句,共鸣生命

(一)秋风不解诗人愁

1.“破屋”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谁?(秋风)

2.“自古逢秋悲寂寥”,“何事秋风悲画扇”,秋风向来多事、不解人意,文中的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从文中的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1)请根据第一节诗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恰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__的秋风”,并阐述理由。

分析:学生会选择“无情”“肆虐”“猛烈”“凶猛”“猖狂”等词语,然后让学生找出作者在诗中描写秋风的词语——怒号,让学生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无情(或肆虐、猛烈、凶猛、猖狂等)”,并与原文比较,讨论“怒号”一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形象生动的。由此,明了诗词“练字”的魅力。

3.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4.肆虐的秋风把茅草都刮到哪儿去了?(江郊、长林梢、塘坳)

(二)无知群童抱茅去

1.你觉得南村孩童是怎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要抱走这些茅草?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竞答明确:他们本身也是一群穷孩子,抱茅草盖自家的破茅屋或回家当柴烧;也可能是孩童调皮。但是更应重视深层原因——国难家贫的社会现实。与其说杜甫气孩子们顽皮不懂事,不如说杜甫恨动乱的社会造成百姓贫困、给百姓带来灾难。

2.杜甫阻止群童了吗?他为什么不去追回茅草?

3.从诗人对待群童的态度可见他是“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悲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人的穷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居无定所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三)屋漏偏逢连夜雨

1.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1)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黯淡的心境。

(2)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假如面对如此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是什么样的心境?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让学生换位思考,在探讨中明了面对苦难时自己的生命观)

(四)广厦千万庇寒士

1.学生齐声诵读最后一节,感受诗人的生命情怀和人生愿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在漏雨的破茅屋中彻夜难眠的杜甫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3.为了这个愿望,杜甫愿意付出什么?

小组探讨明确: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板书)

4.这首诗呈现诗人怎样的生命情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人格和忧国忧民的生命情怀。前三节是写实式的叙事,倾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最后一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最后一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展示了生命力量。

五、拓展诗句,深厚生命

1.拓展积累: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杜甫的生命博大深厚。你能说出杜甫其它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吗?大家还记得其他诗人传达爱国情怀的诗句吗?

学生小组竞答明确——杜甫爱国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不眠忧站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龙马关山北,初闻涕泗流。(《登岳阳楼》)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其他诗人爱国诗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出塞》)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各抒己见,畅谈生命:结合杜甫的生命观谈谈自己的认识。

3.教师综合学生所谈阐发自己的见解:杜甫的詩闪耀着人性之光,是一曲沉郁顿挫的生命旋律。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伟大在于,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别林斯基指出:“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被俘复逃离,为官又弃官,“三年饥走荒山道”的杜甫通过自身的悲苦,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不幸。在这无情秋雨袭击的寒夜里,诗人独坐床头、仰天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的胸怀?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伟大生命情怀无不打动我们每一届的学子,诵读他的诗,尽管沉郁,却令人血脉喷张。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先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伟大的生命之源汩汩流淌,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胸怀黎民苍生,执著追求至高至美的理想!今天我们读杜甫的诗,仰视先人的崇高理想,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芒,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有光和力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我为我们的中华民族自豪!我也希望我们每一个生命体充满光和力!因为我们十三亿个体聚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六、作业布置

1.背诵整首诗,感悟诗人滚烫的生命热情。

2.课后读杜甫其它诗作,进一步体悟诗人的生命情怀。

七、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夜雨难眠期盼大厦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杜甫

人性之光——生命之力

八、教学反思

本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引导学生小组竞答,互助探究,深入解读诗歌,解读作者,发现诗歌语言中闪烁的人性之光和生命力量,润物有声地进行生命教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用血泪写就的诗篇,字字催人泪下。杜甫一生坎坷多难,居无定所,曾衣不得暖,食不能饱,遍尝人世艰辛。乱世磨砺了他,也造就了他,因此他成为了今日“诗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人辗转颠簸,苦心盖造了一座茅屋,好不容易告别了天为宇、地为床的日子,本想安享几日宁静。不料,八月秋到,狂风怒吼,这座茅屋经受不了风雨的侵袭,在风中颤巍,诗人近乎绝望地倚杖屋前,无助地低吟。他说那茅草洒落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如果不是高挂在树梢,还有弄下来的可能;如果不是飘转至深塘,也还有收回来的希望。可仰首枝高、俯身潭深,杜甫沉默了,回转年迈的身体,想收拾收拾路边散落的茅草!可回首处,南村群童正抱着茅草飞奔而去。他们是“欺我老无力”呢,居然当着“我”的面作盗贼。本想大声呼斥,可却“唇焦口燥呼不得”,连最无力的“抵抗”也无法实现。老迈的诗人回到破茅屋,倚杖叹息,想倾诉这番遭遇,可眼观四壁,唯有孤孑的自己。茅屋已破,若风渐停,大雨不至也好,可“屋漏偏逢连夜雨”。还未等诗人回过神来,狂风骤停,云色如墨,凄冷的感觉早已袭上身来,回身拉扯一下棉被,诗人再次绝望了,“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棉被因时日过久,早已凉硬得如同冰冻的铁块了,还有几处因孩子睡相不好而踢开了大大小小的洞。夜间,雨脚如麻,“长夜沾湿”,“我”将何以入睡呢?此时,诗人推己及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沽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深沉的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在这首诗里不仅描写了他个人的痛苦,而且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诗人愿以一己之身,承担天下所有苦难而为天下寒士大声疾呼。杜甫伟大,即在此处——在于他所绽放的人性之光,所迸发出的生命力量!“诗圣”之称,亦缘于此![3]

教学此诗,老师、学生产生了生命情感的共鸣。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一课一得,此堂课旨在读诗明诗,共鸣生命,没有把教学目标放在诗歌鉴赏的方法指导上,而是在文本解读中巧妙渗透杜诗的“沉郁顿挫”,并融入生命教育。

教学共生,这堂课没有偏重老师解读,而是老师导引,学生竞答,共同探究,相互探讨,师生共议,构设了生生共生、师生共生的课堂佳境。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学科带头人专项重点课题“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8ZXZD02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关于杜甫的简历和关于他的诗简介》,https:// wenda.so.com/q/1387978685067196?src=140。

[2]《关于杜甫资料和他平生写的诗》,https://wen? da.so.com/q/1447899733726054。

[3]乐云、黄鸣主编:《唐宋诗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5年,第163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茅屋茅草秋风
天堂是所茅屋
茅屋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偶拾
坐在风中
到山上住间茅屋
秋风
秋风吹
从一寸到两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