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书籍的形态设计

2019-09-10王玉娟

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 2019年42期
关键词:书籍设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

王玉娟

【摘 要】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书籍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时仍以旧有的书籍装帧概念来理解现代书籍设计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本文就是在这一学科背景下对书籍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形态设计,进行了概念、内容、类型方面的剖析,希望以此来明晰自己对现代书籍设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理清自己对书籍设计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书籍设计;书籍形态设计;结构设计;造型设计;状态设计

一、书籍形态设计的概念

作为信息的载体——书籍,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娓娓而来……在中国,书籍的形态随着装订技术的发展逐步从龟骨、简策、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演进至平装、精装等近现代形态,谱写出一曲瑰丽多姿的创造史。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是我们的财富和骄傲。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状是:与欧、美、日等国家相比较,我国的书籍设计水平的确还存在一些差距。究其原因,除体制、大众审美等因素外观念的陈旧、对业态认识的不足也是制约书籍设计水平提高的因素。长期以来业内外一直沿用“书籍装帧”这一名称对书籍设计艺术进行描述,这一概念产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提出与当时的工艺技术和设计观念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时至今日已显现出诸多不合时宜的征兆来。

正如吕敬人先生所言:装帧“即为书作打扮”。“装”:装订、包装,属于书籍制作装订工艺范畴;“帧”:指书籍的一页、图片的一幅,本意为书画等物的数量单位。“装帧”,本意是纸张折叠成一帧,由线将多帧装订起来,附上书皮、贴上书签并进行具有保护功能的装饰设计。

二、书籍形态设计的内容

谈到书籍的形态,自然直接会想起书籍的外观——“六面体的盛纳知识的容器”,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书籍的印象。书籍形态的“形”不仅包含书籍中的二维的形状也包含三维的造型;“态”则包含书籍所处的状态与展示出的神态。

形之美--结构设计

无论精装书或平装书皆拥有其约定俗成的装帧结构,这是为进一步完善其阅读、审美、认知等功能而逐渐演化而来。对于不同开本、不同外形的书籍为使其形态能够牢固、实现能够合理,乃至为使其传递信息更加准确,皆需要对其内外部结构的造型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造型设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感知的事物大都是四维空间中的三维立体,书籍形态本身也不例外的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因此书籍首先为我们呈现的是其形态作为客观实体本身所具有的“三维造型”。

“书是死的,但在被阅读的那一刻它是活的。”除了在静止状态下呈现的三维造型,书籍在被使用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类型的造型。在使用过程中,很多书籍形态的呈现方式以二维感受为主,比如:对于比较薄的书籍或者是将书籍平铺进行展示时、特别是在将书籍展开对内文进行阅读时,书籍形态给人的视觉感受会以二维平面为主,本文便将此时书籍形态所呈现出的造型称为“二维造型”;而有的书籍在体量上本身就给人强烈的立体感,有的书籍形态在使用过程中其呈现方式以三维感受为主,比如在读者对折叠书进行浏览的状态下,本文将此时书籍形态所呈现的造型称为“三维造型”。

态之韵--状态设计

一本书籍从构思到最后被使用要经历构思——设计制作——印刷实现——展示发布——阅读使用等等一系列的过程,期间影响与制约因素众多。本文将书籍设计作品被印刷实现完成以及之前各阶段状态的统称为“完成状态”,它既包含书籍被制作完成后所处的相对静止的固定状态,又包含在设计完成实现过程中起制约作用的动态影响因素。

从作品本身的角度对形态的结构、造型两方面因素进行思考以解决其静态下的视觉传达问题,传统书籍装帧设计往往以“完成状态”作为设计的终结。而实际上一本书籍经过印刷实现后还必然要经历展示发布、阅读使用等阶段,也正是在这些阶段中书籍真正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因此,本文将书籍在经过生产生成实体后的实际运用中所呈现出的状态及特性称为“使用状态”。

众多的影响因素使书籍形态设计的整个过程都处于微妙的变化之中,这给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带来了很大难度,如若单以静止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及其实现,想要得到预期的视觉效果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正是设计过程中的这些变化因素又给设计创造了无限的可能,只要合理的控制它们就能为我们的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只有将动态的观点融入到设计过程之中,才会使我们更系统和更全面的把握设计。

三、书籍形态设计的类型

书籍形态设计的类型可以从诸多方面进行分析,从工艺材料角度可分为平装书、精装书;从功能角度可分为日常用书、展示用书、收藏用书等;从表现内容可以分为具象型与意象型等等,不同的角度分析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在此,文章采用以视觉感受判别的简单方法,即用设计成型后的视觉形态作为标准将书籍形态分成三种类型:书籍平面形态、书籍立体形态、书籍虚拟形态。

书籍平面形态——二维

在书籍设计中,从总的视觉形态上看,其成型状态或使用状态以平面的感觉为主体,我们就称其为“书籍平面形态”的类型。虽然书籍在现实中皆是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存在,但是它给视觉的感受却通常包含平面感受、立体感受以及虚拟感受等等。一些厚度较薄、开本较大的书籍通常会给人比较强的平面感受,这种类书籍的形态显然属于书籍平面形态的类型。

“书籍平面形态”的另一个典型是图书阅读设计。将书籍展开阅读时其所展现给视觉的基本上都是平面感受,对其进行的设计也主要考虑二维因素。目前书籍采用最常见的阅读方式是“西翻式”,即文字横排、自左向右阅读,书页自右向左翻来。

书籍立体形态——三维

在书籍设计中,从总的视觉形态上看,其完成状态或使用状态以立体的感觉为主体,同时又不失书籍设计的种种特征,我们就称它为“书籍立体形态”的类型。折叠书的厚度都比较大,这是书籍内部折叠部分较厚的缘故,书籍普遍具有这种由体量传达出的立体感。在使用状态下,读者对书籍进行翻阅过程中由内页上浮出、凸起而成的一个个立体造型更具有代表性。折叠书是书籍立体形态的一个典型。

书籍虚拟形态——虚拟维度

“书籍虚拟形态”是指以虚拟介质对书籍设计作品进行呈现的形态,它的成型是以虚拟的方式来实现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媒介不断涌现,它们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信息获取方式、也改变着书籍的形态。在个人电脑等电子设备普及化的今天,“电子书”业已为大众所熟知。较传统书籍,电子书的显著特点是:它完全改变了书籍的呈现载体与阅读方式——将书籍的实物呈现转变为电子的虚拟呈现;将原本的单一的、线形的阅读方式转变为交互式的、非线形的阅读方式。同时,多媒体声像因素的介入也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本文把这种以电子为虚拟载体的“电子书”归为“书籍虚拟形态”的类型,并作为其重要代表。

四、结语

對书籍形态设计的研究是在书籍设计概念基础上展开的,将书籍设计分为图形、色彩、编排、形态、风格、系统六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分析,是力图在艺术设计不断变化的新形式下以新的视角对书籍设计本身进行更加全面的审视。将书籍形态分为造型设计、结构设计、状态设计来加以分析理解,会使我们能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将书籍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学科融会贯通起来,会使我们能更加有效的把握设计,探寻一条更加有效地分析设计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志麟.平面设计中的形态设计[J].包装与设计.北京,2003(6)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Ⅰ[G].1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3]吕敬人.书艺问道[G].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4]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G].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钦州市灵山县正久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书籍设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
基于可靠度的沥青罩面结构设计研究
一种水陆两栖飞机普通框结构设计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指南
车载空气净化器造型设计
某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构思及相关要素分析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迷人的书《S.》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