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中心理学教育的思考

2019-09-10王妍李天余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王妍 李天余

摘要:通识教育又称通才教育,起源于美国。以《幸福课》为例,引发对通识教育中心理学教育教学的思考。《幸福课》是积极心理学的分支,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课程,更偏重实践性质的课程类型。

关键词:幸福课;心理健康教育;通识教育

《幸福课》是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心理健康的心理类课程。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该课程从大学生所需具备的各种幸福、积极情绪、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组织等训练大学生具有更乐观的性格和策略,用积极的方式构建生活情境,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从而拥有幸福人生。

作为通识课来讲,我们的学生是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也未必要全面系统学习心理学的本科生们。如何有效利用 32 学时的教学时间,实现通识教育教学目标,成为最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之一。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我的 想法。

一、课程定位问题

(一)课程设计定位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不仅仅要教授知识,还要承担起道德培育的重任。对于一个 大学生来讲,能够在本科阶段学习积极心理学,并对此怀有积极的信念,这是 非常有益的收获。对于大学教育来讲,这是其最终育人目的。那么就通识课程设计而言,其所确立的基本前提应该是培养自由的、具有创造性的完整的“人”。《幸福课》这门课在通识教育中寻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完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设计,幸福课本身属于心理学,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出发,不再讨论消极心理的问题,更偏重于积极心理的培养。

(二)课程关系定位

我校的通识课程体系里有许多跟心理学相关联的学科,本门课与许多课程有内容上有着交叉和联系,比如与《心理健康课》中的人际关系和情绪、《正义 论》中的正义起源、《苏格拉底、孔子及其门徒所建立的世界》中的儒家思想、《经典电影赏析》中的不同人物的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荣格与阿德勒》中的心理学思想等等。

1、作为基础的定位

我们会用大概 4个课时的时间带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消极心理、积极心理、幸福等问题深入思考讨论,这也就成为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正义论》和《弗洛伊德、荣格与阿德勒》中相关话题的基础。学生可以从中建立自己的学科关联意识,以体会积极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健康课之间 的关系。

2、作为辅助的定位

《弗洛伊德、荣格与阿德勒》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概述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之间的学术关系,那么本门课就以具体理论讲解、讨论的形式,使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对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对弗洛伊德、荣格与阿德勒理论的思考,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3、作为对比的定位

当我们充分讲清楚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才能跟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消极心理进行对比,体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各自研究的偏重及其应用。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在未来生活中坚强、清醒的自我意识。

二、教学方式问题

为探索出一条更为合适的心理学通识课的教学方式,我们多方学习国内外一流大学的通识课模式,受到很多启发。教学方式与课程定位是同等重要的,也是相 互匹配的。有了明晰的课程定位之后,我对教学方式问题有了如下思路。

(一)积极心理学话题交流讲解

发展已经有非常久的历史,最早开始发展的是消极心理学,怎样解决心理问题是过去心理学的問题,现在我们更加偏重如何发展人们的积极心理,主要讲解幸福和与幸福有关的话题,学生的互动来促进大家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在课堂中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最后,要留有余地给学生思考,满堂灌的方式对现在的课堂效率较低,学生是在课堂学习后需要给他们去思考的时间——留白。

(二)小组讨论分享式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早就因其不符合教与学的互生 关系,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反思批评,尤其是通识课程,更需要博采众长,倾听不 同的声音。教师倾 32 课时之力,只是亲自对话一 一告诉学生“你要承认自己的无知”,这又很难形成正面导向。我们的课堂实际是由 120 人左右组成的大班教学,完全的一一对话和完全的不对话,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学生各自组成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领一个课堂话题,该组成员寻找资料、讨论分析、总结成果,最后在课堂上分享出来。教师需要承担的是组 织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将讲授的权力大大地让渡给小组同学。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往往依赖网络上的现成结论,而怯于用 自己话语来表述问题,这是我在教学中尤其关注的问题。(三)课后交流反思式

教育的内容和影响都不局限于课堂,心理学尤其需要课后的反思和交 流。当位同学就着 个哲学问题深入思考下去了,他会非常愿意找到对话者,来阐明和讨论自己的观点,这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深切体会。当老师走下讲台,成为在线互动的角色的时候,既能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课堂延伸的活动,又能反思 到自己课上的缺憾。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反思交流中体现出来的。课下学生与我主动交流,我都更多的去启发他们的思想。

三、教学效果问题

从几年来的教学情况来看,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有 所改观的。这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总结。

首先,教学经验的累积,让我能够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求知心理。不断寻找对重点难点内容的解决办法,以身边事和学生都关心的话题为例,在适合学生 思考的语境中,有针对性地化解学生的疑问,从而促成各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课堂交流的改善。幸福课是一门心灵交流的课程,从一开始我们就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多交流,发生心灵之间的碰撞。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班级的情况来安排学生之间的交流。每个话题留有余地的让学生去交流,但是又不喧宾夺主,即达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又使学生之间心灵发生碰撞。比如:每个话题让一组学生(尽可能合适的人数)尽可能多的方式(演讲、辩论、讲解等)去交流这个话题,这种方式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效果。

第三,课下的交流,让师生情谊更深厚。从学生在 QQ 上与我交流的情况来看,我校每个学期都有非常喜欢心理学的学生,他们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之后仍会与我保持联系,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独特的见解,尤为关键的是,他们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是我最为欣喜的收获。

通识教育的历史并不短暂,但对当今的教育来说,却是个新征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实践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晓玲.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幸福课》教学方法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6。

[2]魏博.面向高校研究生的幸福课构建研究[J].文教资料,2016.

作者简介:

王妍(1987-),女,硕士,汉族,四川阆中人,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李天余(1986—),女,硕士,汉族,重庆潼南人,讲师,研究方向:法律逻辑学。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