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分数应用题的学习策略
2019-09-10李春林
李春林
摘要: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中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掌握的类型之一,长期以来都曾困惑着许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心里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实践的点滴经验,初步总结出了“读、勾、画、转、思、叙”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读;勾;画;转;思;叙
一、读
认真读题,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解答应用题应先读题,可通过朗读、默读、轻声读等多种形式保证学生感知的准确性。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题日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其经过、结果怎么样,自己是否熟悉、是否能够理解,并通过题日间的文字、词语唤起表象,初步理解全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头脑里留下较深的第一印象。
二、勾
用不同颜色、不同的符号勾出题日的条件、问题、重点的词、关键的句,使其参与认知活动。审题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全而准确的感知。由于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差、维持的时间短、范围比较窄,注意力的方向始终趋易避难,感知也较为粗略,从而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各种问题情景不能至始至终准确地保留在头脑里参与解题的全过程,导致偏题、错解、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找不出题中隐含条件及中间问题,而误入歧途得出错误解法。
如:一根电线长25米,另一根比它长1/5,,两根一共长多少米?
有部分学生可能列式为25+25×1/5,其错误分析是学生只注意了另,根比它长1/5,错误理解为另一根就是第一根的1/5,而忽略了“比”“长”“一共”等关键性词的意义和作用,导致错解。因而勾出条件和问题时,用不同颜色和符号表示,能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在勾画时可对关键词句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从而使学生获取更进一步的感知。
三、画
在已有读、勾的感知基础上利用线段图或图形把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画出来,从而使题日的数量关系更加的形象化、直观化,变抽象画问题为具体化,使复杂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题创造有利条件。
如:某筑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它的1/3,第二天修了余下的1/4,这时还剩210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1、在已有感知基础上,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2、根据线段图分析:余下的210米占第一天后剩下部分的(1一1/4),可求出第一天后余下的米数为210÷(1一1/4),第一天后余下的米数占这段路的(1 -1/3),从而可求出这段路的总长,列式为:210÷(1-1/4)÷(1-1/3)=420(米)。
四、转
即转化,就是转换思维角度,把自己不熟悉的题目转化为自己熟悉的问题,从新的思维角度去分析、理解题日,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在解分数应用题时,始终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势,即按一般的、常规的思维分析、解答,使问题的解决出现困难。如果用转化的思维去考虑,将新知识化为旧知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就能灵活快速的解决问题。
如:三桶油共重96千克,其中第一桶的重量是第二桶的1/3,又是第三桶的1/4,问每桶油重多少千克?
本题用常规方法较难理解,如果转化条件“第一桶的重量是第二桶的1/3”为“第二桶是第一桶的3倍”;“第一桶又是第三桶的1/4”转化为“第三桶是第一桶的4倍”,就可看出都是以第一桶油重为标准,则有三桶油一共是第一桶重量的1+3+4=8倍,又己知三桶油一共重96千克,可求出第一桶油重96÷8=12(千克),从而轻而易举地可求出第二桶和第三桶油的重量。
再如:停车场有18辆大客车,比小汽车的辆数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本题可以将“大客车比小汽车的辆数少1/7”转化为“大客车辆数是小汽车的(1-1/7)”,比较容易地找出等量关系。“小汽车的辆数×(1 -1/7)=大客车辆数”。题里已知大客车辆数18辆,求小汽车的辆数可用方程或除法求出小汽车的辆数。
五、思
即思考,边读题边思考,从题目整体上进行重复的感知。一是思考题目中的哪些条件与问题有直接的关系,哪些条件与问题有间接关系,哪些条件与问题无关,是多余的干扰条件。二是思考题日的结构以及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六年级原有学生90人,新学期开学有95人,增加了几分之几?有学生列式为( 95-90)÷95,这说明学生就没有找出原有的90人做为标准这个隐含条件。三是思考条件与条件间的关系,联想到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样的中间问题。尤其是复合应用题,必须从相关的条件中组合求出中间问题,把复合应用题分解成若干个连续的简单问题,再逐一解决。如:粮店要运一批大米,已经运了3车,每车运4吨,还剩3/4没有运完,这批大米共有多少吨?看到“已经运了3车,每车运4吨”可想到“已经运了多少吨?”看到“还剩4没有运完”想到剩下的是单位“1”的3/4,已经运了的是单位“1”的1/4等,从而使问题更加简单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四是要思考整个题目所运用到的基本数量关系。同时想到应用题之间的类比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指向解题活动。
六、叙
即叙述,因为“语言是物质的外壳”,学生对题日如何理解,只有通过语言的叙述,教师才能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因而要指明学生叙述题意,探求解法,激活创新思维。充分的感知的前提下,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旧知识的迁移,在脑海里寻找条件、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思路、探索方法。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创新的思维做好适时的点拨,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想法,即使说的不是最好,也应积极鼓励,使其有大胆的思维,获得更多的解题思路,然后通过比较各种思路方法,在多中求好,好中择优,优中选新,確定最佳的解题方法。同时通过学生叙述自己的思路,能使他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好题意,反映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总之,通过实践,让学生用“读、勾、画、转、思、叙”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充分“用眼、用脑、动口、动手”,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程序对题日做精细、反复、有日的、有重点的感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促进信息能力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