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朗读中触摸文本的灵魂

2019-09-10苑立红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3期
关键词:审美鉴赏朗读教学

苑立红

摘  要: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朗读教学;触摸;审美鉴赏;文本灵魂

虽然近些年教育界一直倡导教学改革、高效课堂,可是纵观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字、词语以外,我们开始滔滔不绝、孜孜不倦地引导学生去深入地挖掘文章深层次的内涵,可是学生无论多么努力却也只能听个一知半解。我觉得朗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应该在朗读中触摸文本的灵魂。那么,何谓朗读呢?原意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归纳如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教朱自清的《匆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全文的基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惋惜、无奈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作者哀婉的情境中。这样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作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表达情深、真切之感。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在朗读中锻炼学生记忆的能力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学语文,从一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叫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办公室里大声地读,也真奇怪,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

三、在朗读中进入文本的意境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在朗读中学会鉴赏美

多读美的文章能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全都赋予了生气,仿佛那和谐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这盎然的诗意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受到美呢?我们千万不要在朗读上吝啬时间。因为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五、在朗读中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朗读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它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一课时,先是大量呈现了春景图,有盛开的梨花、桃花、杏花,也有绿茵茵的草地、繁茂的野花等等,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对他们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和感悟了。

总之,在朗读的过程中,眼、心、口、耳、唇、舌,多种感官积极地投入活动,是书面语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能加強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触摸文本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冯娟.在“意义朗读”中渐至文本的灵魂深处[J].语文天地(3):62-63.

[2]黄立婷.深阅读,触及文本灵魂最深处[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9):72-72.

猜你喜欢

审美鉴赏朗读教学
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
用比较法赏析《声声慢》中十四字叠词
高中作文“真写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