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在融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9-09-10许巧如
许巧如
【摘要】身心障碍者可在普通班接受教育,已是世界的潮流,联合国曾在一九九三年会员大会中通过《障碍者机会均等实施准则》,其中第六条明示普通教育有责任提供身心障碍者融合式教育,并在学校体系中给予障碍者必要的支持性服务以及教师所需的支援系统,而且只有在普通学校体系无法满足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要时,才考虑提供特殊教育。在回归主流与融合教育的思潮影响下,特殊教育的安置模式已经由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的教育体系,逐渐发展为多元安置模式,资源教室方案也在此的思潮下应声而生,也是特殊界所推崇融合教育的一项措施。资源室为身心障碍者提供教育支持者。教育支持者可以是学科教师、助学伙伴、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等。资源教师侧重于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训练与康复训练。资源室除了提供特殊的教学设备,利用各种康复手段解决不同的学习困难,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补偿学生的缺陷,而且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之更快的融入的日常中。
【关键词】全纳教育;回归主流;资源室;个别化教育;教康结合;康复训练
身心障碍者可分为:智力智障、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障碍、情绪障碍、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等残疾类型。残疾儿童由于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脑受到损害而造成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儿童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导致出现了个性发展的不成熟、学习困难、反应迟钝、运动能力低、动作笨拙、不协调、体重偏重,肺活量低于健全儿童,身体素质明显低于健全儿童,而且缺乏自信心,意志品质薄弱、情绪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阻碍他们各方面的发展,甚至是他们走向社会自食其力的障碍。在以往人们把特殊教育置之不理,避之唯恐不及。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从置之不理,避之唯恐不及到分离教育,到融合教育的思想产生乃至回归主流的全纳教育,都随着社会环境与教育哲学的演进,而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特教思潮的改革。在普通学校设置资源教室设想也应运而生,让康复训练对于障碍儿童的教育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它对补偿障碍学生的身心缺陷,培养学生战胜伤残的意志和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回归到主流教育当中去都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康结合的补救教学方案成为融合教育的主要的教学模式。
一、何谓融合教育
这是西方教育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并付与实施的特殊教育目标,即“将特教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中受教育”。它的基本理念是:“所有的学生应该归属于普通班的学生。这一观点使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感觉到与他人的平等,是人权思想的一种体现。”早在上一世纪末,融合教育的思潮就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一股新的冲击,在西方国家融合教育被视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环节,最新实行融合教育改革的西方国家有英格兰和美国,这两国之间的融合教育的做法大同小异。目前,东方有些地方也推行著这种教育的改革,如香港、台湾是最早实行融合教育改革的尝试。
1.融合(INCLUSION)指的是让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级,成为普通班一分子的教育方式。融合计划的理念是要让有身心障碍的学生跟同龄学生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透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校园文化,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共同把常规学校发展为兼容及进取的群体,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融合教育。自1980年代末期出现后,短短10多年间己成为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潮。联合国教科文组识(UNESCO)在1994年6月的特殊教育世界会议以“接近与品质”(ACCESS AND QUALITY)为主题,会后并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The Salsmanca Statement),强调藉由政策、立法、学校改革、师资训练、社区、父母角色等方面的革新而落实融合式教育,并进而达到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的理想,“全纳教育”思想应运而生。欧盟(European Commission)下的欧洲特殊教育发展局(European Agency for Development i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也以各会员国为对象先后于1992年和1998年进行调查,了解其融合教育的发展现况(Meijer, 1998)。
2.对残疾人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在1998年7月由国家七部委发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98年——1992年)中,以“随班就读”的形式被首先提出:“将有计划地在一部分普通小学附设特殊教育班或吸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1994年,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标志着随班就读政策架构开始成型,2006年“随班就读”写入了新修订的教育单行法律《义务教育》,该法第19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受普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十八大以来,残疾儿童康复被纳入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通过实施各种康复训练,让残疾儿童得到基本康复服务,使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状况明显改善。
二、资源室的意义和特点
资源室是因近年来特教教育的推动回归主流教学的一种教育措施,是介于特殊班和普通班之间,是对障碍儿童补救教学辅助和康复训练的场所,使他们在接受融合学习过程中,对缺陷的能力进行有目的性的康复训练。为残疾学生回归主流教学起着桥梁作用。资源室的特点是提供“资源”,场室共分为五个区域:运动康复区、学习区、办公区、谈话区、阅读区,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资源教师。并以资源老师为主导与家长、特教班老师、学校行政一起以团体的形式为障碍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为特殊孩子在融合过程中提供各种支持性的辅助,为残疾学生适应普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资源室的功能配置。资源室各区域配置了各种设备设施为不同需要的残疾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各种的支援资源。运动康复区配备了大龙球、秋千、滑道、三角垫、等粗大动作的康复训练设施,在本区可以进行运动技能和手脚协调的康复。学习区也是益智康复训练区。本区有整套的蒙台梭利教学具,课桌椅、益智教具、手眼协调特教具等精细动作康复器械,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益智类学具,合理使用,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在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与规则,得到了思维训练,达到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益智目的。办公区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和学生的档案,普教老师、特教老师和家长可以查阅学生IEP资料,在日常教学中及时障碍学生进行补偿教学。谈话区有舒适的桌椅。为与家长、学生交流提供舒适环境也是学生安定情绪的场所。阅读区提供了很多儿童图书、绘本,是语言训练的场所。
2.资源室的支援方式。资源室服务的对象是以特教班进入普通班学习的融合学生为主,也为有需要的普通班学生服务。首先资源教师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情况确定学生需要进行补偿的内容。其次与特教组老师和学校行政一起商讨,根据各特教老师的特长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训分配。最后特教组每位老师根据残疾学生的优劣势和能力程度不同制定个训康复计划,每位学生每周至少一次的康复训练,在个训的时间安排上应该贯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3.资源室的布置。资源室是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进行补偿教学的场所,因此在场所的环境布置设计上要创造出和谐友好的气氛,但不能过于杂乱,以免扰乱注意力缺陷过动症障碍者的注意力。
三、儿童动作对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儿童动作发展是国内外研究者多从心理学、行为学、脑科学等多学科领域探讨动作与个体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关系。儿童动作发展对个体心理有密切关系,对个体智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Rarick(1973)将中度智力落后儿童与同龄普通儿童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在粗大和精细动作能力方面比同龄普通儿童落后3~5年。他们的精细动作能力更薄弱。并且,智力障碍程度越严重,运动能力发展越落后。
1.粗大运动能力与认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粗大运动能力与儿童生长发育紧密相关。资源室设置了运动康复训练区,运动康复训练区安置了多种活动类康复训练器械和感统训练的辅助工具,资源老师根据融合的孩子的粗大动作的缺陷或前庭发育不良的残疾学生进行个训。
如有个案的体型肥胖的特点,设置了各种康复活动,个训老师先让在跑步机上上坡慢跑十五分钟,目的是锻炼个案的手脚协调能力;然后让个案利用三角垫进行仰卧起坐,有目标的进行拿球投掷练习,目的是锻炼个案的腰部力量和手眼协调能,手臂灵活性;最后根据为个案进行按摩放松,锻炼了个案的蝴蝶肌。
2.精细动作与认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早期的精细运动技能的正常发育可能与脑认知发育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重合,早期精细运动技能的正常发育和有效发展有利于脑结构及功能的成熟,并能促进个体认知系统的发展,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与其学业活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国外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测试,发现精细动作能力可以预测儿童未来的数学、阅读学业成绩的良好指标。Ssavage的研究发现智商低于70的儿童,他们在精细动作任务上的表现低于平均水平,而在粗大动作任务上的表现与平均水平无差异。因为精细动作的组成元素,如精确的抓握、使用工具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和整合要求更高。罗苏群将智力障碍儿童精细动作的特点总结为五点,分别是:肌肉张力异常,肌张力过高或过低,手指不能自如张合;精细动作发展缓慢,动作能力的发展时间明显比普通儿童漫长很多;双手协调能力差;手眼协调能力差;本体感觉差,部分精细动作活动需要过多的视觉辅助。
如有的个案肌张力过低,手指不灵活,特教组老师会通过穿珠子、扣纽扣进行训练。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残疾学生会利用“8”字罗盘进行手眼协调训练,
3.精细动作与学校适应。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在学习、人际交往和情绪适应方面表现成功的状况。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很好地处理和应对在学校情景中的学习任务、处理同伴和老师的人际关系,参与班级活动,调节在学校中的情绪的整体表现。”精细动作技能是许多学习活动的基础,精细动作能力水平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影响学生在校的情绪状态。
四、教康结合理念的发展
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变化也意味着教育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特殊教育从建国之初的复制普教模式到“粘贴”到特殊教育领域的重“教育”的模式。到1978年以后,随“反标签化”运动的开展,研究者反思特殊教育的“复制+粘贴”的普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特殊儿童教育与训练”的教育模式,重“教育与训练”应运而生。随着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等理念的推广下,特殊教育重以人为本,反对排产,在一体化的环境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置课程,个别化教育的产生,重“教育与康复”的教育模式趋势出现了。
五、总结与展望
随着特殊儿童诊断评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关注,特殊教育对象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被确诊并送入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中心接受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内特殊儿童的类型也不断增多,兒童的障碍程度参差不齐,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也不断的在提高,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康复训练也要求做到实处。儿童是国家的未来,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教育,无论他是残障,还是正常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残疾儿童少年与正常儿童少年同校、同班学习,国际上称为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我国称为随班就读。有目标的康复训练对智障儿童融入到普教班去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做好智障儿童的融合教育工作,首先就是要提供良好的教师师资,保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能根据班上的特殊学生,而因人制订了相应的个别化教育教学计划和康复教育方案,并有成效的实施,使班上的特殊学生能跟随着普通学生的教学进度,使这些特殊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亦欣,孟宏博. 我国质量落后教育的发展[J].培智学校教学文萃,1998,642.
[2]杨希洁,徐美贞.北京市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初期运作基本情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4,6,P.L7-11.
[3]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4,3,P.L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