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贫困群众富在生态产业链上

2019-09-10王离湘

环境与生活 2019年4期
关键词:塞罕坝工作队片区

王离湘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全国7000万农村人口实现脱贫。如何将农村的生态环保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城子镇八顷村走出了这样一条路。

八顷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山区,属于深度贫困村。河北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下简称“河北省广电局”)扶贫工作队,从2016年驻村开展创新扶贫工作起,增强了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该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由199户466人减少到63户110人,贫困发生率由39%降至9.2%。2018年12月,笔者到该村调研时在座谈会上提出,要以“四生”“四扶”为指导,加强“支部+片区”建设,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今年2月15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来到八顷村调研,确定该村为2019年生态环保扶贫示范建设村。

以“四生”为目标确立脱贫工作思路

河北省广电局驻八顷村工作组紧密结合村情户情,为该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听诊把脉,确立了以现代生产、美好生活、健康生命和文明生态为目标的“四生”帮扶工作思路。

①围绕“现代生产”,推行适应形势、能赚钱的生产方式。

该村以村级企业——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建设山野菜加工厂和电商平台,积极开展玫珑瓜、有机金莲花、富硒马铃薯、羊肚菌等多个名优特新和绿色环保的农业项目,覆盖全村19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产业,户均年增收1200余元;同时创办了“金八顷柴鸡养殖”等5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入企就业、土地租金和分户经营方式,实现了“一地生四金”,大幅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②围绕“美好生活”,治理村容村貌。

八顷村先后投资600多万元,硬化大街小巷,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家庭院落环境整治,修建村民文化广场、篮球场、戏台等公共文化设施;投资120万元,实施改水改厕和高效清洁炉具推广工程,打造让群众幸福生活的人居环境。

③围绕“健康生命”,落实健康扶贫政策,丰富文化生活。

八顷村全面落实新农合制度、贫困户大病救助及签约家庭医生等政策,村民参保率、贫困户大病救助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均达到100%,有效保障了村民身体健康。该村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大讲堂、农民夜校、八顷读书会,开展“五好家庭”评选,邀请书画家写春联,举办农民运动会、返乡大学生座谈会等活动,加强思想文化、法治道德教育,豐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④围绕“文明生态”,坚守绿水青山。

教育群众发扬“塞罕坝”精神,坚守发展生产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红线。八顷村对2万多亩林地制定实施了保护建设规划和措施;推动玫珑瓜、金莲花、马铃薯等有机农产品认证,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有效提升了当地生态系统涵养功能和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以“四扶”为抓手 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八顷村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把“四扶”作为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和切入点,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激发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①扶智。按照“治贫先治愚”的思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采取请进来讲、走出去看、树立典型作示范、党员干部结对子等方式,引导群众围绕脱贫致富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积极寻找能赚钱、能增收的产业和就业门路,收到了良好效果。该村贫困户李春生以前养獭兔赔了钱一度丧失信心,经过驻村工作队的引导和鼓励,搞起了柴鸡养殖,现存栏1500只鸡,不仅当年实现脱贫,还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带动6个贫困户发展柴鸡养殖业。

②扶志。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怕赔钱心态严重、对依靠自身脱贫缺乏信心的实际情况,采取人户走访座谈解疙瘩、帮助细算家庭支出账、开展扶贫政策大宣讲等方式,引导他们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形成了“你扶我动、你帮我进”的良性互动。

③扶技。扶贫工作实践证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钱帮物不如帮技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坚持从提高农民群众的技术技能人手,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该村产业特点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先后投入近10万元,组织了玫珑瓜、金莲花、马铃薯、养猪、养羊、养牛等十多次技术培训,培训群众600多人次,基本达到了一家一个“技术明白人”。

④扶能。激发当地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扶贫的核心问题。工作队和村两委注重发挥能人、乡贤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流转土地、销售产品、解决资金、提供场地等,支持他们立足本村创业。如种植大户郭艳红流转本村和邻村土地500多亩,发展有机马铃薯种植,吸收20多个贫困户入股、务工,促进了脱贫增收;村民郭秀华成立的绿化工程队安排本村10余个贫困人口绿化荒山,实现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

构建以党建促扶贫的工作机制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围场县探索建立了驻村帮扶工作“党支部+片区”协作联动机制。

围场县把贫困乡村划分成7个片区,并成立片区党支部,构建了县、片区、乡镇、村“四位一体”,加强了党组织对精准脱贫和驻村帮扶工作的领导,对片区内各乡镇村扶贫工作统一管理。此举实现了各镇(乡)村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取暖”的转变,对在更大区域统筹谋划、共同推进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这种“党支部+片区”协作联动机制,制定了片区党支部召集的例会协商、共驻共建、观摩交流、信息共享等四项工作制度,确保了扶贫任务全面落实。这种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使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管理服务的创新活力和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让贫困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河北省广电局驻八顷村扶贫工作队长、围场县第七片区党支部书记郭安治,深入片区内的四乡四村走访了解产业扶贫情况,推动前怀村与城子村达成了合作养殖柴鸡、下窝铺村与八项村互帮共带的两项协议。短短几个月时间,一座投资400万元、储量5000吨的马铃薯冷藏库在下窝铺村建成并投入使用。

八顷村针对脱贫任务繁重、党员从业分散、不便管理的实际情况,按照“党员在哪里、群众在哪里、产业在哪里,就把党组织建在哪里”的思路,成立了党总支和3个党支部,不仅加强了对常驻党员、流动党员和企业党员的管理,而且把懂经营、有技能的优秀党员选进党总支和党支部班子,真正做到了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贫困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八顷村的党总支和各个党支部与驻村工作队一道编制了村扶贫脱贫工作规划,建立了村办企业“八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了有机金莲花、富硒马铃薯、村级光伏电站、2600吨马铃薯冷藏库等产业项目,不仅让村民得到了实惠,而且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此外,驻村工作队还争取到帮扶资金206万元,建成了拥有152个冷棚、占地148亩的玫珑瓜产业项目。仅此一项就为八顷村和哈字村的105个贫困户增收70多万元。笔者认为,河北省广电局扶贫工作队入驻八顷村的几年间,在该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其运作机制和模式可供其他贫困地区参考借鉴。

【环境百科】

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是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这里在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清朝后期,因战乱和农牧过度开发等因素,塞罕坝从清朝的皇家猎苑蜕变成沙地荒原。1962年,国家林业部成立塞罕坝林场,1992年,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刘琨提出塞罕坝精神,“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2010年,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提出新塞罕坝精神,“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

猜你喜欢

塞罕坝工作队片区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创新又贴心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扶贫工作队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中办国办: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蓝光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