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虞美人》“了”“又”之意蕴
2019-09-10李梦菲
李梦菲
一、课前分析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课。单元目标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按照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李煜诗歌的内心情感,通过课堂发散问题的思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李煜只有皮毛印象,对其人其词没有整体确实的感受,缺少对作者和诗歌感性而全面的认识,不会把握深度鉴赏的角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体悟诗词的语言魅力与情感力量。(2)过程与方法:品读“了”“又”在文章意蕴表达上的枢纽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了”“又”在帮助思想内容表达上的牵动力。
(四)教学重难点
(2教学难点:“了”到“又”是怎样的情感过渡,高中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五)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诵读法、情景导入法引导学生走进人物,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此外利用启示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本课字词的品读和解读,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六)板书设计
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勾勒出春花秋月图,希望学生们也要学会追求,追求心中的——春花秋月。
(七)作业布置
品读李煜的另一首《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培养学生多角度阅读和对比阅读的能力,从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进李煜:
创设李煜独白的导入,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教师行为:
配乐朗诵: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失去了金碧辉煌原貌而今充满肃杀凋弊气氛的古殿,一个眼泪已经枯竭的男人,脱去穿在身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出城跪降。
那天晚上,他过完41岁生日,面对一弯残月,遥望自己已经不可能再见的“三千里山河”,吟唱了一首《虞美人》。
(二)诵读——《虞美人》
教师行为:配乐诵读《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教师行为:同学们,通过老师的诵读,你们能用文中一个字眼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吗?
预设学生行為:愁。
教师行为:愁,很好,那诗人是怎样表达出来这种愁的呢?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品读。
(三)品读“了、又”在句中的意蕴
教师行为:我们先看上片,老师为大家选取了第一个字“了”
品读字——“了”
教师行为:请学生们从字面浅谈“了”的意思
预设学生行为:了——了结,完结。
教师行为:“了”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学生行为:抱怨
明确暗含着怨愤,憎恶,诅咒。
教师行为:
为什么会对眼前的景象如此态度?
原来尊荣高贵,掌握别人命运的皇帝,而今沦为阶下之囚,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诗人怀念过去的美好啊,所以更加怨愤如今的生活,越怀恋过去,更痛恨当下,所以面对如今的春花秋月他忍不住发出呻吟:苍天我求你告诉我这种屈辱生活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啊?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品读“了”的方法和感觉,试着品读另一个字“又”
品读——“又”
教师行为:请学生们从字面浅谈“又”的意思。
预设教师行为:表示重复或继续。
“又”暗示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师行为:
夜深人静,明月清风,被囚禁在小楼的不眠之人,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涌在心头,他怎能能忍受这种哀痛,诗人憎恶眼前的春花秋月,越是憎恨,它却“又”来了,我们用情地读一遍: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
可见,现在的情绪是憎恨上又深了一层。一个“又”就是词人情绪升华的一个度。
(四)解读“了”“又”的思想意蕴
教师行为:诵读培养了我们的语感,品读带我们走进了词人的情感,接下来我们试着进一步地解读,看看能不能挖掘出什么?
从“了”到“又”是怎样的一个过渡?
“了”的是春花秋月,是目之所见,是眼!他看到了花枯萎凋零,但一个轮回之后,又看到了它们依旧开放。而自己失去了就彻底地失去了一切,李煜的眼里再也装不下春花秋月,李煜的心里再也装不下美了,只剩下了怨恨了,正如《望江南》中的多少恨,多少泪.....
“又”的是昨夜东风,就是春风,是心之所感,是胆!
是啊,看到的景物已经使李煜内心充满了怨恨,而这个“又”让他的恨循环上升,直戳内心,痛到极点,痛破了“胆”,一肚子的苦水啊!这个“又”是他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这个“又”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一个“又”字告诫李煜春花秋月不能如他所愿,一个“又”字道出了他心中多少的悲愁,多少哀痛.正如《破阵子》中的他只能垂泪对宫娥。
(五)教学反思:
大部分人喜欢赏析末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都知道这句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愁,可是如何引导学生去一字一字地品味出来这种愁我认为是高于直接讲授愁的地方。在这堂教学设计中,我希望抓住这两个字,帮助学生找到控制文章节奏和进程的关键。也使同学们对古诗词炼字磨句的精致与精确有最感性的理解,进而体会遣词造句对于提高表达和写作的重要性。